第五节
暑湿病
一、概述
姚门医家对暑湿病的认识主要遵叶天士之说。暑病又称热病,暑湿有阴阳之分,按《内经》所论,发于夏至以后的称为暑病。叶派认为本病在发病和病机方面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夏暑发自阳明”,即本病发病之初即现阳明气分热盛的见症,如壮热、口渴、多汗、脉洪等症。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所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转食,不大便,皆气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义,然无形之质,所以清之,攻之不效。”二是暑邪每易兼夹湿邪为患。由于暑热当令,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暑邪常与湿邪合而为患,即叶天士所说“暑必夹湿”。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载:“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设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清肃不行,输化之机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蕴结而为湿也。人身一小天地,内外相应,故暑病必夹湿者即此义耳。”
二、辨证治疗思路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暑湿当三焦分治,“认明暑湿之气何者为重,再究其病……于是在上者,以辛凉微苦,如竹叶、连翘、杏仁、薄荷之类;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泻心之类;在下者,以温行寒性,质量开下,如桂苓甘露饮之类,此皆治三焦之大意”。
姚梦兰对暑湿证的治疗主要以芳香逐秽和清热利湿为主,提出“宜香味涤秽者,如藿香、荆芥、薄荷之类是也,清热利湿,可以互用者,如苓皮、冬瓜皮、西瓜翠衣、活水芦根、大腹皮、萆薢、淡竹叶之类是也”。
叶熙春继承姚门思路,对暑湿治疗提出了概括性的见解。他认为,暑湿初起,身热指冷无汗,可用香薷、鸡苏散或苏蒿梗、蔻壳、赤苓、通草、竹叶、连翘、钩藤之类。若暑湿郁滞阳明,发生呕恶者,可用广藿香、姜汁炒川连、佩兰、姜汁竹茹、蔻仁、紫金片之类。若见舌苔白腻,身热不甚者姜半夏、川朴、陈皮等亦可酌用。倘暑湿郁滞大肠,大便溏泄,粪甚秽臭,可用黄芩、葛根、炒金银花、谷芽、扁豆衣之类。若暑热伤阴,眼无泪,鼻无涕,鼻翼扇动,舌绛少津,苔色黄白而燥,可用西洋参、麦冬、石斛、生地黄、蔗汁、梨汁、天花粉、沙参之类。若液燥风动,手足抽掣,颈项强直,宜用养阴息风,如“三甲”、贝齿、羚羊角、钩藤、白芍、天花粉、石斛、生地黄、何首乌、滁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