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齐白石
齐白石也许是所有水墨画学生的共同偶像。
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把他的《白石老人自述》拿出来重新阅读,而且每次都能读出一些新的内容。看这本书,就像听一位老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
在他看来,多大的风浪都可以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过去,经历无数亲人的逝去,都以两个字来处理——“死了”。时局变幻,国难当头,他就闭门画画。放在心中有几个小情绪就过不去的当代人这儿,这种精神是可贵又值得学习的。以下是最近再读此书的一些小小体会:
齐白石和张大千
跟他人谈起齐白石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提到与他差不多时代的张大千。两人都是牛人。但最终,我以为白石爷爷还是要更胜一筹。
金牛座的张大千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大千风云繁茂,是一棵能乘凉遮荫的参天大树。摩羯座的白石先生是昆仑山上一块不讨人喜欢的倔犟石头,却决定了山峰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中国画领域,貌似不太艺术的土相星座是很有前途的。
学画画的道路
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叫杏子坞星斗塘的地方(多好听的地名),他家里很穷,穷到上不起学,经过很短时间的私塾启蒙之后,就边放牛边读书了。
自从他发现画画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猛撕作业本用来画画,还被当先生的外公批评。“凡是眼里见过的东西,都把它们画出来,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的也最多。”
其实,所有学习画画的人几乎都从模仿开始。齐白石小时候一定是个观察力过人的小朋友。他的第一幅作品是雷公,画第二张的时候就能跟乡里画匠画得一样了。记得丰子恺先生最早的作品是学堂里的孔子像。从开始模仿,到自觉地写生,差不多就开启了学习画画的道路。
手艺人的矛盾
“我二十岁时,无意间见到一册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五彩套印。于是向主顾家借了过来,并跟母亲商量,在我挣来的工资里,匀出些钱,买了点薄竹纸和颜料毛笔,晚上收工回家的时候,以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画了半年。”
长大点之后,为了谋生,齐白石做了木匠,但依然坚持画画。参看我们的时代,有时候资料太多也不是好事情,这样会很难在一件事上下足功夫。《芥子园画谱》这个基础对齐白石而言,是造型能力和对中国画程式了解的开始。
齐白石一生爱作诗。成为一个好木匠之后,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恩师胡沁园,并随恩师学习工笔花鸟虫草。
在老师家里聚会时,他写过这样的诗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馀甘。”这句诗也许是齐白石一生矛盾的谶语。他一方面很希望受到肯定,另一方面却不愿意为了这个肯定付出过多的代价。

“痛快”的控制力
齐白石一辈子都处于养家糊口的忧患之中,对于牡丹的富贵,他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但安于自给自足的勤奋和傲骨之中。对于自己的才能,他也足够自信。
当有人看不起他的木匠出身,并指责他的画毫无书卷气时,他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短长,显得气度不广。”
当然,在富贵人家受冷落后,梅兰芳来了,恭敬地跟他寒暄。他说:“我的面子,终于圆了回来。”事后,齐白石还专门画了一张《雪中送炭图》赠予梅兰芳,还题上诗句“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哈,这是手艺人一生都会面临的矛盾吧。
细致的功夫
“我常说:世间事,贵痛快。”齐白石早年学习工笔,为画人像能够细致入微,“我用细笔在纱衣里面,画出龙袍褂的团龙花纹。但后来觉得和自己性子‘贵痛快’不合,然后画了写意。”
所以,现在人学齐白石,多是从写意那几笔学起,却不知道他老人家是从细致范儿入手的。由他概括精简之后的,再学来就不是那么个意思了。“痛快”的控制力和准确都是多年修炼的结果,只能好好趁着年轻多用点细致的功夫。
此生再过应无分
最后,八卦一下,在钦州,“有一位歌女,我捧过她的场,她常常剥了荔枝肉给我吃”,齐白石还作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
整个自传中,这是最轻松欢喜的一段。这本书中提到的女人,无论是齐白石的祖母、妈妈,还是原配春君、继室宝珠,都是苦难坚忍的女性。只有这一句,那个没有名字的歌女,令我读到一丝轻松温情的气息。让齐白石这样勤奋有责任感的摩羯座能接受的欢愉,也就是此生再无分的片刻吧。
他一生中画了很多荔枝,不知道是不是都在思念那个未说出名字的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