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又一盛世
时间:真宗时代 999年 1000年 1001年
地点:瀛州 莫州 遂城 羊山
人物:宋真宗 范廷召 康保裔 铁林相公 魏能 李继宣 王继忠
事件:咸平之治 河北战争 御驾亲征 骑兵大会战 遂城羊山之战
真宗不但是宋朝,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无论在文治还是在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堪称卓越的成就。
博学好读的天选之子
关于真宗,《宋史》中有这样的记述:
乾德五年(967),发生了五星聚奎。第二年正月,皇后梦见太阳朝自己落下来,她以裙摆来接太阳,不久就有了身孕,并于这年十二月二日在开封府生下了真宗。这时产房中满是红光,孩子的左边脚趾上有天生的纹理,像“天”字。真宗从小就聪明俊秀,外表与一般人大不相同,当和太祖其他孙子玩耍时,他特别喜欢玩打仗的游戏,还自称元帅。太祖因此特别喜爱他,把他养在宫中。有一次他到了万岁殿,真宗跑到龙椅上坐下来,太祖大感惊奇,摸着他的头问:“当天子好不好?”真宗答道:“这要看天命呢。”等他开始学习读经时,只要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五星聚奎即五星连珠,就是从地球上看,水星、金星、火星、木星与土星排列为近乎直线的奇特天象,这在中国古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标志着会有文曲星或者将星之类了不起的人物降生。从这些记载看,真宗不但天资非凡,记忆力超群,而且还从小喜欢带兵打仗,也算是天生的军队统帅,总之是位天选之子。
长大后的真宗不但善于治国,还颇有文学才能,特别喜欢读书,据宋代学者陈岩肖所著的《庚溪诗话》记载:
真宗皇帝在处理国事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他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写诗作为读后感,还会命正在身边的臣子以诗唱和。后来就有了天子御制的观《尚书》《诗》《春秋》《周礼》《礼记》《孝经》诗,每种都有三章,还有御制的读《宋书》《陈书》各一章,读《后魏书》三章,读《北齐书》二章,读《后周书》《隋书》《唐书》各三章,读五代《梁史》《后唐史》《晋史》《汉史》《周史》各二章,如此等等,真是一位喜好读书的人主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真宗确实读了不少书,堪称博学之主。
他不但爱读书,还善于写作,写过不少诗与文章,其中有一首诗还相当有名,就是《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里有两句最有名了,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然真宗最了不起的是在他的治理之下出现了“咸平之治”(998—1003)。
大中之治后的又一盛世
咸平是真宗的第一个年号,这是自从百余年之前的唐宣宗“大中之治”(846—859)后中国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之所以能够走向咸平之治,是因为真宗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发展经济、惠及民生,因而使大宋经济繁荣,百姓安康,呈现了一派盛世景象。
这些措施主要有三种:
首先就是知人善任。天下不是由天子亲自治理的,是由他任命的官员治理的。因此官员是否廉能直接决定了国家是否治理得当。真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特别是他的首辅宰相几乎个个都很出色,有的还成了历史名臣,如寇准、李沆、吕蒙正、杨砺、吕端等。
真宗并不是一味地苛求官吏清廉,而是先保证官员过上体面的生活,以消除贪污的重要基础。其中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给予在职地方官员以“职田”。所谓职田就是在职官员拥有的田地。这些职田的收入都归官员个人所有,从而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也减弱了他们贪污的一个主要动机,这就类似现在的“高薪养廉”了。
其次是大力发展经济,尤其重视民生之本农业。据说真宗从小就喜欢听乳母讲她从小生长的农村的故事。如史书所载:“真宗乳母,封号为秦国太夫人的刘氏,本来是个农家女子,喜欢谈田野乡村的轶闻趣事。真宗从小就听惯了,因此对农村了解得相当详细,于是他登基后,就采取了种种措施来照顾农民利益。”
在真宗之世,大宋的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粮食增产很多。在有了这样的基础后,真宗就可以减免农民的负担了。他曾多次减免天下的徭役赋税,那些因欠税而坐牢的人也大都被释放并免税了。
再次是废除严刑峻法,谨慎用刑。其中最重要的是废除了那些残酷的肉刑,如砍断人的手脚之类,并且明文禁止严刑拷打。为此真宗曾专门下诏说:“拷打之类的方法虽然在刑法上会有,但除非确有必要,否则不能随便施行,因为这毕竟太过残酷。各地官府如果有非法的刑讯器具,必须全部毁弃。”
真宗还在京城设立了专门的“纠察刑狱司”、在地方设立了“提点刑狱司”,负责各种刑事案件的复查,只要是判处徒刑以上的罪都必须要向两司通报。两司一旦发现可能有误就会复审。如果发现审判不公,两司就会上奏天子,要求惩罚初审官员。这样的做法既彰显了皇帝的仁慈,也大大加强了司法公正性。
总之在真宗时代,大宋出现了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真宗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史书上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皇上去北郊考察农事,在含芳园举办宴席,玩射箭的游戏,当百姓远远看见天子的车驾时,都欢呼雀跃,高呼万岁。”
足见百姓对当朝天子的爱戴拥护之情。
两帝大会战
相比此前的宋太祖和宋太宗,真宗时期的战争要少得多,主要只有两场,对手都是辽国,分别是河北战争与澶州之战。
这里只说河北战争。
河北战争的起因就是辽帝听说太宗去世,于是就想趁真宗刚继位,朝廷不稳,来个趁火打劫。
999年,辽军南下攻宋,统帅就是萧太后和韩德让。
看到辽军势大,真宗也决定御驾亲征,前往河北战场。
他于999年底出发,率大军往北方开去,声势十分浩大:“皇帝在中军作为全军统帅,枢密使王显和副使宋湜在后面压阵,大军绵延数十里。”
那边辽军也在进军,两军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市)遭遇。
宋军的统军大将是傅潜。他并无军事才能,更缺乏胆略。当辽军攻来时,驻防定州的傅潜虽然多次收到瀛州传来的求救信,但他害怕兵被调走后辽军攻来时自己会有麻烦,因此拒绝了所有求援。他的做法激起了部下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秦翰和范廷召,两人甚至对傅潜开骂了。傅潜无奈之下才被迫给了范廷召一万步骑兵,让他去对敌。
这时候已经到了1000年初,大批辽军攻到了瀛州。范廷召率部从定州出发迎击,但抵挡不住声势浩大的辽军,只得下令撤退。
勇将康保裔
正是由于这次撤退,宋军更加悲剧的一幕发生了。
原来,此前范廷召已经向镇守高阳关的康保裔求救,康保裔立即率军奔赴战场。当他到达战场时,宋军已经被击溃,范廷召也跑了,结果康保裔的部队被辽军包围了。但康保裔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率军与辽军展开了殊死血战,对此史书有这样的记载:
康保裔道:“既然大难临头,我岂能苟且求活,今天就是我为国效死之日!”他大喊着与敌人展开了殊死决战。血战数十回合后,宋军战士的刀都砍坏了,箭也射完了,他们就用弓弩砸向敌人,又杀死杀伤了不少敌军。康保裔一直挺立在地,浴血奋战,他的脚深深地踩入地下两尺,但救兵一直没有来,最后英勇战死。
这里用简明的文字记载了康保裔的英雄事迹,他最后战死沙场,瀛州之战也以宋军的失败而告终。
瀛州之战结束后,很快宋辽之间爆发了另一场大战,这也是河北战争的最后一战——莫州之战。
莫州之战的起因很简单,就是辽军获得瀛州之战的胜利后,宋军被打怕了,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因此辽军乘机在黄河以东、以南的淄州和齐州等地进行了大规模劫掠,辽军收获满满,宋朝百姓遭殃惨惨。
此时还是1000年初,前面在瀛州之战中打了败仗的范廷召当初并不是害怕辽军,而是因为自知打下去就要没命,因此才不得已撤退,但他时刻在想着要报仇雪恨。他看到辽军要过黄河,于是悄悄跟在后面,当辽军正要渡河、准备把劫掠来的东西运回辽国时,范廷召率军发起突袭。辽军想不到还有宋军敢主动进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且范廷召率领的将士们是满怀仇恨而来的,在他们愤怒的大砍大杀之下,辽军被阵斩万人以上,其他人则丢盔弃甲,逃回了辽境,他们劫掠得来的东西也全都抛下了。
由于这场战斗发生在莫州附近,因此被称为莫州之战。
骑兵大会战
辽军逃回辽国去了,这也意味着河北之战的结束。这是1000年的事,但此后辽宋之间的战事并未结束,第二年又发生了遂城羊山之战。
遂城羊山之战是宋辽之间一场非同凡响的战争,因为参战的几乎全是骑兵,是宋辽第一次骑兵大会战。
双方的第一战发生在河北遂城(今河北保定徐水区)。战斗开始后,辽军最精锐的骑兵之一铁林骑兵在铁林相公的率领下向宋军正面发起猛烈冲击。宋军看到辽军冲来,并没有被动防守,而是在魏能的率领下发起反冲锋。由于双方都是骑兵,不难想象当时的情形:数万匹战马在北方辽阔的原野上展开激烈厮杀,到处人喊马嘶,也到处是人仰马翻,当然也到处是人与马的血一起飞溅,染红了茫茫大地!
这时候在宋军侧翼掩护的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在田敏和秦翰的统领下猛攻辽军侧翼,虽然没有击溃辽军,但稳稳地守住了阵形,使魏能的中军能够猛烈进攻。魏能本人不但武艺高强,还是神箭手,魏能不停地一箭箭射去,几乎箭无虚发,一连射死了辽将十五名!
更关键的是,他看到辽军统帅铁林相公冲了过来,一箭射去,就将他射下马来,当场毙命。
看到魏能如此英勇,宋军士气高涨,辽军骑兵则个个胆寒,向后退却。宋军在后追杀,不但杀死了大批辽军士兵,仅阵前就斩首辽军达两万人之众,还夺取了大批军械战马,取得了相当辉煌的胜利。
在遂城被打败后,辽军往羊山退去。
这时候,一支宋军在杨延朗的率领下早就埋伏在羊山一带。他们看到辽军过来,立即冲了上去,挡住了辽军去路。他们虽然人数较少,但英勇作战,成功地延缓了辽军撤退的速度。
当他们眼看要被数量众多的辽军打败时,后面的秦翰和田敏率大队骑兵赶到了,立即向辽军发起猛攻。辽军很快陷入被动。接着李继宣部也赶到了,在三路宋军的夹击之下,辽军大败,仅被斩杀的骑兵就超过两万人,辽军的精锐骑兵铁林军至此几乎全军覆没。
在这场遂城羊山之战中立下最大功劳的当然是统帅魏能。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宋太宗有密切的关系,因为他是由太宗亲自担保的,要是没有太宗的担保,他恐怕难有出头之日。
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当时宋军的将领晋升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有人推荐、担保。一般是朝廷中其他将领来担保,但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推荐担保魏能。一般来说这样的人是不能晋升的,更不用说成为统军大将。但太宗在这个关键时刻站了出来,亲自为魏能担保,他直截了当地说:“魏能是个人才,勇力过人,我可以亲自担保。”
这样才使得魏能有了出头之日,由此也可知太宗确有知人之明。这是1001年10月左右的事。
虽然在遂城羊山之战中损失了数万精锐骑兵,但这对拥有三十万以上骑兵的辽国来说仍未伤筋动骨。
两年之后,1003年,辽军又攻来了,两军在望都(今河北望都县)开战。宋将王继忠率军奋战,但由于兵少,战败被俘,后来投降。
这个失败对后来的宋辽局势以及宋辽战争的最后结局——澶渊之盟——产生了极大影响,因为正是在望都之战中被俘虏的王继忠的大力推动之下,宋辽之间达成了最终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