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分封诸侯
周革殷命,取而代之,这是一场以小搏大的胜利。牧野一战,周虽然一举打垮了殷商王朝的政权核心,但绵延经营了近600年的商王朝死而不僵,商的子民、土地和外围诸侯们依然存在。此外,更外围的戎狄势力这时更加失去了制约,对于体量有限的周而言,它们是多么庞大且难以驾驭的存在!此时的周就像一个眼疾手快的渔夫,一网下去,网到了太多的鱼,以至于自己也无力起网,却又舍不得撒手。新生的周王朝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秩序来统御四方呢?
能够借鉴的前代经验就是分封。
但周的分封无论是规模、范围,还是内容、形式,都大大地超越了前代。他们对传统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空前的改进和推广,将高超的政治智慧融入其中,发挥了妙不可言的政治作用,迅速塑造了一个阔达而巧妙的政治统治格局,巩固了周的王朝政权,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一个王朝。
那么,什么是分封?周又是怎样分封的呢?
一、何谓分封?西周如何进行的分封?
周之前的天下是邦国体制。原生的邦国应该是一些氏族部落在繁衍生息和族群斗争与融合中自然发展而来的。分封是当时的一种“国际性”的政治“游戏”。“封”字的甲骨文字形是在土堆上面种一棵树,这是古人用来划分土地疆界的一个方法。而分封就是由一个最有实力且众多邦国所顺服的大邦来给各个小邦分割领地,各个小邦在分属于自己的领地上面建立自己的国,这些邦国共同构建起一个王朝。主持分封的那个大邦的领主被称为“王”,王被尊为天下共主,其他被分封的小邦的领主就被称为“诸侯”。但是周之前的天下邦国实际都是独立自治的,诸侯们对王和王朝只保持形式上的臣服,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响应王命,起兵讨伐叛逆,抵御外敌。王真正能掌控的只有京畿之地,也就是他自己的那个邦国。商就是这种统治方式。
那么,周的分封如果简单沿用商的模式行不行?
答案是肯定不行!商王朝时期虽然也对很多诸侯进行了分封,但是王与诸侯之间只是松散的关系,王室对诸侯缺乏约束力,诸侯们时常有脱离和反叛商的举动。原本是小邦的周如果新瓶装旧酒,简单地沿用商的分封模式,怎么掌控得了这个庞大的天下呢?
于是,周对以往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进。
周的分封包含了授土、授民、班器和班爵四个部分。
授土,就是用青、红、白、黑、黄五色土分别对应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建一个大社。分封诸侯的时候,王官司空取一个方位的色土,加上一点象征中央王朝的黄土,合在一起用白茅包上赐给受封的诸侯,象征着天子将某个方位的一片土地授予了这个诸侯。
授民,就是给诸侯分人,一般包括一小部分周人、封地上的原住民、战争中的俘虏。西周初期划拨商的遗民给诸侯,分而治之。交付的时候,王官司徒会向诸侯表明授予他的民的成分和数量。比如《左传·定公四年》当中,就有对鲁、卫、晋等国授民的记载。其中,鲁分得殷民(殷商遗民)六族,卫分得殷民七族,晋分得怀姓九宗,也是殷商的封国——唐地的遗民九族。
班器,就是给诸侯们分仪仗、礼器和冠冕等器物。周初分赐给诸侯的很多器物,都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用过的旧物。比如《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分给鲁国的器物就有先王用过的大车、大旗、夏后氏璜玉、封父(也有说是后羿)用过的良弓等等。分赐这些先王用过的旧物,可以显示王室特别的荣宠和恩亲,从而强化王室和诸侯之间的亲情纽带。
班爵,就是给诸侯们颁授爵位。诸侯们出生的门第、社会影响、与王的亲疏远近、对王朝的功劳大小以及自身的实力都各不相同,王朝必然要分出个等次来以体现尊卑贵贱。《说文解字》中“封”字的注释为:“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就是说分封是有制度规矩的,是分等次的,不同层次的诸侯得到的封地大小不同,实际上还有地方的好次与战略地位不同。封建诸侯的等次分成公、侯、伯、子、男五个层次。公爵是最高的爵位,周初被封为公爵的只有8个国家,他们是周朝之前的6个王者之后和2个周的先王之后。他们是焦国(神农氏之后)、祝国(黄帝之后)、蓟国(尧之后)、陈国(舜之后)、杞国(夏禹之后)、宋国(商汤之后)和虢国(周文王的弟弟)、虞国(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孙)。封6个前朝王者之后为公爵,具有特别的政治意味,其目的是建立统一战线,确立周的正统地位。封2个周的先王之后为公爵,既有感情色彩,也是为了增强周人内部的凝聚力。姜太公的齐国和周公旦的鲁国作为灭商的大功臣,也只是侯国,虽然人们也称他们为公,那只是表达尊敬的意思。后来强大起来的楚国在分封时只被封为子爵。男爵是最低的一等,史书记载中被封为男爵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许国。
上述议程结束之后,王朝还要对诸侯们加以训诫。比如对卫国国君康叔就训以《康诰》,以王的口吻告诫康叔,去到封国之后要怀念和感恩先王开创的基业,用德政去安抚殷人,并时刻保持警惕,保证长治久安。
受封的诸侯们带着自己的族人前往封地去建国,受封的诸侯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再对他们下一级的卿大夫们进行分封,大夫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家。家以下就不再分封了。至此,“王—诸侯—卿大夫—士—小民—奴隶”这样一个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得以建立,一个清晰的等级社会就此形成。
为了建立起一套更有亲和力也更有约束力的分封制度,将权力的探针和缰绳深入到诸侯组织的内部去,以更加有效地统御天下,周还对分封制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推出了“宗法分封制”。
那么,“宗法分封制”又是什么?它比以往传统的分封制有着怎样的高明之处呢?
二、西周“宗法分封制”
分封诸侯并不是西周的创举,但是把宗法与分封结合起来,分封自己的嫡亲和姻亲,通过建立藩国来拱卫王室则是西周的一大创举。因此,一些有见地的先秦史学家直接就把西周的分封制称为“宗法分封制”。
那么什么是宗法?周人又是怎样将宗法与传统的分封结合起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宗法”。无论是王还是诸侯,都有一个权力传承的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天下和各诸侯国的长治久安,关乎封建制度的维持。因为是私有制,继承者当然是自家人了,但是自家人也有很多,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按什么秩序来选择?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问题。因为那个时候,王和诸侯们都是一妻多妾又多子的,兄弟、儿子一大堆。夏商时期,多数是兄终弟及,按照排行继承的。道理可能是,早期所谓的王朝和诸侯,其文明和力量都还很薄弱,在面对与自然和外族的斗争时都战战兢兢。由于其主要矛盾在外部,主要的任务是保证整个部族的生存,所以兄终弟及比较合适;如果父死子继,很可能父亲死的时候儿子还很小,难当大任。而到了西周,经过周公制礼,嫡长子继承制就确立了。这个时候王朝和诸侯的文明和力量已经很强大,来自外部自然的威胁和异族的威胁都下降了,更大麻烦转换为内部的权力之争。这个时候,嫡长子(王的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制就确立了。“嫡长子”作为合法的继承人被称为宗子,世世代代的大宗一脉相承,承继祖业,其他儿子们都被称为小宗。小宗被封出去当诸侯,或者是担任王朝的官员,协助大宗控制政权。王、诸侯、卿大夫同理,层层叠叠,形成了宝塔式的亲属和政权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家天下”。这就是宗法。
西周将“宗法”与“分封”结合起来,让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宗法制又凭借分封制开枝散叶,二者互为表里,将周王室统治的触角自然伸向各地去了。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西周初期分封了40个姬姓诸侯;《荀子·儒效》记载,周公摄政时期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多达53个。但是这两个记载当中都没有具体的名单。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的记载就提供了一份由周王室两代成员受封的26个诸侯国的具体名称,这个资料就非常有价值了。它们是:
周文王的儿子辈——也就是武王兄弟们的封国16个: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其中,管于周公平叛的时候被灭掉了;
周武王的儿子们——也就是周成王兄弟们的封国4个:邘(yú)、晋、应、韩;
周公旦的儿子们的封国6个:凡、蒋、邢、茅、胙、祭(zhài)。
这其中,有16个诸侯国集中分布于洛邑周边、黄河中游的东部平原这一区域,它们是蔡、郕、鲁、卫、郜、雍、曹、滕、邘、应、凡、蒋、邢、茅、胙、祭。如果将今天考古确定的这16个诸侯国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出来,它们立刻就呈现出一种非常有趣的聚落形态。首先,它们三个一组,在外形上呈现出三角形或者是排成一条线,形成几个极容易识别出来的三位一体的组合,组合的布局都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比如武王的一个儿子被封在了邘国(今河南省沁阳市),在邘国的两侧,武王的两个弟弟分别建立了原国和雍国。这三个诸侯国不但拱卫着洛邑的北大门,而且扼守着进入汾河流域的交通要道。其次,这16个诸侯国大多数都坐落于冲积平原的边缘,那里分布着最肥沃的农田。而名单当中剩下的10个诸侯国,有些分布在汾河流域,有些则在渭河流域。
我们大致看到,周王室嫡亲的封国基本分布在汾河、渭河和黄河中游。还有一些虽远离中枢,却也在要害的地理位置,比如说鲁国和燕国。这些封国为周王朝构架起一道扎实的权力中轴,并且呈放射状向外分布,一起拱卫王室。
可见,西周前期诸侯国的分布显然体现了以姬姓近亲诸侯为核心的分封战略,有清晰的顶层设计和精细的战略布局,绝对不是随意分封的。
这就是西周的“宗法分封制”。
当然了,对于重要的异姓诸侯国,王室则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加以团结,实质上也是同姓宗法血缘关系的扩展和补充。有一种“姬姜一体”的说法,就是说周人的天下原来是姬姓和姜姓两家联合打下来的。所以历代周王多数都是娶姜姓女子为王后的,比如周武王的王后就是姜子牙的女儿。此外,陈、吕、申、许、杞、缯、畴等这些诸侯国,都与周王室有着紧密的姻亲关系。
如此经过精心设计和宗法分封之后,真是“天下一家”了。那么经过宗法分封之后的周王朝运行和管理的情况如何呢?
三、西周王朝的运行与管理
通过宗法分封,西周王朝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它的运行和管理相比于前代更有秩序,也更有效了。
首先,王与诸侯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君臣关系,王对诸侯有着绝对的权威和控制力。王室可以任命和撤换诸侯国的国君,诸侯则必须服从王命,履行包括为王镇守疆土、出兵助王作战、缴纳贡赋、助王救灾、按期朝觐述职在内的责任。
为了有效地掌控诸侯,王朝在分封诸侯的同时,还在各诸侯国设置了世袭的“监国”。这些“监国”被委以重任,随时向王室报告诸侯的信息。《左传》当中记载,齐国的“国”和“高”两个家族就是监国,他们的影响力很大。春秋早期,齐襄公死了以后齐国内乱,“国”“高”两家竟然能够决定齐国是选择立公子纠还是公子小白为国君——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可见监国地位之特殊。
此外,诸侯还必须定期向周王述职。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诸侯去宗周觐见周王的记录。例如有一个“麦尊”上面就记载了邢侯从今天的河北去觐见周天子的过程。鉴于周代铭文当中反复地出现此类觐见的记载,说明那个时候诸侯觐见天子、汇报工作很可能是一项制度,或者至少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
西周时期,诸侯们如果敢于不敬王室和不履行义务,后果会很严重。即使到了西周的后期,重要的诸侯国齐国的第五任国君齐哀公两年没有向王室纳贡,邻国纪国的国君向周夷王告状说齐哀公要造反,周夷王就把齐哀公给烹杀了,以儆效尤。
其次,诸侯国的治理也非常有效,因地制宜。比如鲁国和卫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因为鲁国和卫国统御的殷商遗民很多,王朝就让他们采用商的政治制度,以便于商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用周的法律加以约束,逐渐地教化和统治起来。比如齐国就“因其俗,简其礼”。齐国征服了封地上原来的“莱夷”部族,统御着大量的莱夷遗民。莱夷与中原文化风俗差异很大,齐国就尊重当地的礼仪,简化周的礼仪,以便当地人接受。各国都采取了适宜各自国情的灵活方式进行治理,很快就建立了稳固的地方政权。
西周初期的分封无疑是成功的,至少可以达到“一石四鸟”的目的:
第一,周王室可以利用分封,从形式上宣示和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
第二,周王室可以用这种方式褒奖功臣,安抚大批的老旧贵族诸侯,让他们获得自己的领地、地位和利益并认同对周的从属地位;
第三,可以通过在战略区域分封靠得住的嫡亲诸侯,屏藩拱卫王室;
第四,可以将庞大的殷商遗民群体分而治之。
因此,西周在近300年的王朝历史上,曾经多次分封诸侯。其中,周公辅政成王时期的分封规模和影响最大。
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王朝统治有机地结合起来,稳定了少数关键群体的人心,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政治基础,使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天下”。
然而人群分出了复杂的等级之后,王朝如何才能长久地维持住等级社会的秩序和天下的长治久安呢?
在分封的同时,周公旦还有更深的忧虑和思考。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周公从人心与人性出发,制定了一套与封建制度相配套的十分高妙的礼制——或者叫礼乐制度,充分发挥出文化的力量,编织出一个规范政治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弥天大网,不仅使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一个王朝,而且即便到了天下大乱的战国时代,也没有诸侯敢轻易地取而代之。其中的智慧之高妙,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模,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用众多中外历史学家的话说,从此以后直到清代末年,中国社会的发展只有量变,没有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