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问题
从那些年武帝的官员和将领们所进行的军事行动中,或许可以看出其战略意义。绵延至敦煌的一长串城墙、瞭望塔和岗哨,不仅是为了向匈奴展示力量。这些工事阻止了匈奴与在其南部活动的羌人合作并采取一致的行动;它们还构成了一条受保护的通道,军队可以沿着它前进,并为每年从长安出发前往中亚地区的商队提供指引和保护。
此外,大规模的规划或许能从朝廷处事的时间和关注程度上体现出来。推迟在西南部、南部和东北部的开拓,直到北方被认为没有危险,并与西北部建立起常规的交往,似乎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由于南部的部众或首领远没有那么难以驾驭,所以只需要较少的军事努力来加以推进。经过短暂的战役,汉朝于公元前111年在南海郡(今广东省部分地区)、于公元前108年在玄菟郡(今朝鲜半岛北部)和于公元前106年在益州(今四川、云南等地)建立了大量的行政机构。对西南地区的关注,可能是因为希望从这些地区获取来源各异的名贵物品。 [9]
我们将在稍后看到基于长远考虑的计划,其中体现了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在武帝统治的最后几年(约前90年),桑弘羊等人提出扩大轮台屯田的建议,这是保持汉朝在这些边远地区存在的最有效方法,而这些计划在昭帝统治后不久就得到实施。
大约二十五年后,赵充国
[10]
证明自己是一位战略规划大师,这是基于他对不同部落之间关系的了解。他明白阻止反汉朝同盟发展的必要性,并看到了在经济上使用军事力量的重要性。和桑弘羊一样,他意识到屯田的实际好处。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立同样显示出协调政策方向的价值,政策中包括在遥远的车师建立定居点的计划。
[11]
稍早一些,公孙弘提出的建议就体现了明显的战略意识。维系巴蜀(今四川)与西南夷地区(今云南)之间交通的价值问题浮现。为维系交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和人员伤亡,部分原因是当地气候恶劣和部落的反抗。公孙弘被派去视察有关土地,他报告了此事所面临的困难。他在公元前126年受任御史大夫,当时北方的朔方郡正在修建防御工事,试图消除匈奴的威胁,他强烈建议暂停在西南部的行动,将帝国的力量集中在北方。
事实上,只有在卫青和霍去病于公元前119年取得胜利后,汉朝政府才能把注意力从北方转移开来,并采取坚定的进取措施来扩大汉朝的影响,在南越国、西南地区(前106年的益州)以及朝鲜半岛(前108年)和遥远的中亚西域地区(约前100年)建立要塞或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