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
从战国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起,我们就听说有一批拥有武装卫兵的领导者,他们被称为或自称为“将”或“将军”。这些人在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的战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行动上相对独立,今天是同僚,明天就是对手。人们很可能会问,他们凭什么声称自己有军事专长? [18]
在汉代,将军这个词是在朝廷的支持和任命下正式保留下来的。出于各种目的,这个头衔被屡加修改。它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目标或任务,如贰师将军、度辽将军或楼船将军,即分别为被指派去对付贰师(可能是梵语Sutrishna的转译)、指挥横跨辽河的战役,以及领导水军。在其他情况下,头衔可以更具普遍性,例如车骑将军或卫将军。大概是从公元前87年起,永久设立将军的原则似乎才被接受,将领被任命为左将军、右将军、上将军和下将军,但这些职位绝不是连续递补的。
这些军官的级别比九卿的级别高;晋升渠道是从右将军、下将军晋升到左将军和上将军。目前没有史料能够表明一个官员是如何被训练去领导军队从而适合被任命为将军的。在某些情况下,头衔可能会被授予那些在战场上获得了一些经验的人,也许是初级职位。汉代的一些将领拥有针对他们作战地区的专门知识,他们是北方或西北的本地人,可能是汉人和非汉人的混血儿。
皇帝妃子的亲属可以被任命为将军,明显的例子是卫青和霍去病,而刘家的成员则不能。
不难看出为什么汉朝不愿把所有军队的最高指挥权交给一个高官。在早期,太尉的职位与丞相和御史大夫并列,高于九卿。虽然太尉承担全部军事责任,但他使用这些职权的权力被他两位同僚的权力所抵消。太尉这个职位并不是永久性的,它在公元前139年被废除。
有时候,一个高官对作为下属的其他将军行使权力,命令他们把部队交给他使用。周亚夫和武帝卫后的兄弟卫青都是以这种方式担任统帅的,后者在公元前124年和公元前119年对匈奴的战役中担任指挥。卫青的职位被冠以“大将军”之名,但后来也有官员被这样称呼,这表明“大将军”并不一定意味着在战场上指挥军队。到西汉末年,尤其是在东汉,大将军的头衔实际上与摄政王的地位相对应。 [19]
由于朝廷没有对统帅任命做出惯常的规定,所以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即军队的调遣、指挥和部署的权力是如何下放的。也许,在一些高官的头衔中加上“将军”二字,比如执金吾,他控制着长安的一支小队以及那里的军库,可能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某种程度上,符制系统传递了必要的权威;中央政府把“虎符”的一半发给一个王国的大臣或一个将领,他只要能拿到另一半并与他自己的相匹配,就可以召集必要的军队来执行他收到的命令。
下级官衔有校尉、司马和候。西北防线上一小部分人的领导权被下放给了较低级别的军官。有些校尉负责指定的任务,如城门校尉或戊己校尉。 [20] 与将军一样,在西汉末期,校尉不一定涉及军事行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