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人工智能传播中的自我伦理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这句话论述了人的生命脆弱得如同芦苇,但人类依然很高贵,因为人类本身有思想,能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正因如此,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从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基于对未知的好奇心而展开了探索,人类在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从而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是科技领域发展的关键,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人工智能应促进人类社会良性发展
人工智能的出现、发展与创新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不能让这种能够释放强大动能的科技力量成为被人利用的武器。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目前,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人类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而在未来,人工智能将更具价值,更能带动不同行业快速、智能地发展,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各种行业,实现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
未来畅想的确是美好的,但是有些危害却不容忽视。人类常常会沉溺于科技发展带来的快感和便利当中,而习惯性地忽视其产生的风险。甚至有些危害不是科技自身所带来的,而是由于人为失误所产生的。
纵然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预测的风险和挑战,但是我们仍然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要轻易偏信“人工智能威胁论”,不要走技术决定论的老路,不要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只要不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限制和约束,人工智能必然是造福人类的。要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监管,防范人工智能在发展中产生的危害,让人工智能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以此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技术和社会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调节和相互适应的,并由此共同构成一个互动的功能耦合系统”
。
(二)尊重和保护用户隐私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网络数据呈现井喷状态。人们每日在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分享的内容,包含了用户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也让人们的隐私无处可藏。有些数据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具有很高价值。越来越多行业的商家会利用相关技术对获取的用户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对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消费水准以及消费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从而提供精准的产品或服务。用户在获得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这些服务究竟暴露了多少私密信息。用户只要在终端浏览就能产生行为痕迹,各平台收集采纳信息后,以此为依据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也是风险的源头。
2018年3月,英国《观察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披露了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企业通过付费性格测试,不正当使用Facebook上超过8000万用户的个人信息,借助人工智能评测技术推断用户的政治意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和干预,最终影响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未经许可使用用户数据,并利用智能技术挖掘其背后的价值达到商业目的的现象屡见不鲜,隐私保护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数字化的背景下,隐私权保护正遭遇危机。
当前,国内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已经进入立法阶段,但对于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尚无具体明确的规定。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泄露个人信息等法律层面的风险。通过完备的法律体系,我们不仅可以预防不法行为的发生,还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救济隐私权受到侵犯的公民。法律具有滞后性,单纯依靠法律可能无法对企业存在的隐私侵权漏洞进行实时监测与跟踪。人工智能环境下的个人信息处于动态开放的状态,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合作企业使用数据的合规性。提高行业自律水平,达成隐私保护共识,这对人工智能环境下的隐私保护至关重要。
另外,行业内部或政府还可以成立信息保护的专门机构,以统一的标准对数据安全进行专业的检测和评估。一方面,合格企业可以基于评估结果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使用数据,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可以适时淘汰不符合市场要求的人工智能企业,督促企业自律,净化数据发展环境。
总之,人工智能传播不仅需要外部力量的约束,更需要人工智能内部系统的约束。外部约束毕竟是有限的,无法时时刻刻地纠偏人工智能的行为,当下法律监管体系的建设远远落后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新的法律法规还未出现。但是,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亟待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外部力量去约束,而应该加强人工智能的自我约束,使得人工智能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理解人类文化、尊重人类价值观、与人类共情,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当然,法律的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法律,使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相辅相成,帮助人工智能融入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