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
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各地迎来了体育赛事举办的热潮,各种级别、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遍地开花。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扶持政策,规范体育赛事产业环境、鼓励体育产业向相关产业融合渗透、放宽对赛事申办权的审批和限制,为体育赛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丰富的实践推动了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发展。本书以“体育赛事”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对2009~2019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期刊文献2750篇、硕博学位论文485篇、会议论文251篇。由于文献检索工作开始时正值2019年中期,2019年发文量并不能代表本年度的全部科研成果,但毋庸置疑的是从近11年的期刊发文趋势看,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这表明体育赛事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见图1-1)。
图1-1 体育赛事相关研究成果概况(检索日期为2019年7月)
本书以16个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来源对体育赛事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二次精确的检索,共检索到核心论文478篇。通过对文献进行引文分析,总结发现,近年来体育赛事相关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领域: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研究、体育赛事管理与运作研究。
一 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研究
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西方实践经验来看,体育赛事的举办在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功能的整合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动下,当前的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几乎都是在城市举办的,体育赛事的功能已逐渐超出竞技体育的范畴,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1.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
(1)基于理论-实证的研究视角
基于理论研究视角,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具有渗透性和贯穿性,其影响力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经济效益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文化效益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核心内容;生态环境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大型体育赛事以融媒的方式作用于城市发展
,协同合作、互惠共生是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之间的最优模式
。具体而言,体育赛事能够有效地带动举办城市和地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推动举办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体育赛事的举办使城市更具社会、文化活力,进而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现代城市围绕体育赛事产业产生的巨大效益,呈现一种崭新的发展态势
。
学者们还基于实证研究的视角,以具体赛事和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综合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赛事方面,以南京青奥会为例,学者们提出了建设体育园区、打造重点赛事、完善配套设施的发展的对策
,目的是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在城市方面,以上海为例,梳理了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与上海互动发展的历史
,总结出体育赛事平台打造城市形象的五种策略:提炼体育赛事主题作为城市营销口号;借助体育赛事创造和推介地方文化;建造经典体育场馆公园使城市视觉焕然一新;通过体育赛事潮流和活动场景引领城市行为特色;体育赛事举办和宣传方式彰显城市地域特色
。
(2)基于正向-负向的研究视角
还有部分学者基于正向-负向的研究视角对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Ritchie和Lyons在1988年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前后及赛事期间对当地居民对该届奥运会的认知感及认同感进行了跟踪调查,当地居民认为举办这届冬季奥运会的最大成果就是吸引了游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卡尔加里的知名度
[1]
。Emery从奥运会历史的视角切入,研究了奥运会对城市改变、城市发展和区域政策及国际地位等方面的正向影响,指出了奥运会在体育和城市变化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2]
。王晨宇研究了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负面问题,并将负面问题归为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赛事举办期间带来的噪声、水以及空气污染问题,赛后场馆闲置造成的浪费问题。其认为这些负面问题具有隐蔽性、不可逆性、连锁性的特点,并提出制定赛事环保规划、合理规划场馆建设、充分利用环保节能技术、加强举办地环境治理、提高赛后场馆利用率等解决手段
。
2.对城市品牌和形象的影响
学者对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平台是提升和改善城市品牌和形象的重要途径已达成共识,并普遍认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可以逐步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目前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体育赛事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路径和媒介方面。
从路径方面分析,黄海燕认为主要通过以下4种途径塑造城市品牌和形象,一是媒体广泛报道,二是城市品牌形象广告和宣传,三是体育观众对赛事的评价,四是间接知情者的形象传播
。李康等和Chalip认为,想要通过大型体育赛事塑造城市形象,应注重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与城市品牌的协同发展,并将城市品牌形象的推广融入赛事推广的每一个过程(赛前、赛中、赛后)
[3]
。
从媒介方面分析,Xing针对城市品牌和赛事品牌相容和匹配度等问题,使用量表设计和实验论证了体育赛事和城市形象结合可以将赛事的特殊元素迁移到城市品牌的研究假设,这有利于改善和丰富城市形象。除此之外,他又进一步提出相比较城市对赛事形象的影响而言,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影响更大
[4]
。Chalip的研究表明,媒体在体育赛事和城市品牌联合推广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城市品牌融合在体育赛事品牌的独特元素中,通过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会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5]
。Anne-Marie以雅典奥运会为案例,提出媒体是借助体育赛事进行城市营销过程中的助推力,特别是在赛事规划的早期阶段只有格外重视城市的媒体曝光率,才能获得最佳的营销效果
[6]
。徐成龙和刘东锋以上海F1大奖赛为例,从新闻媒体的角度出发对举办地城市形象的提升提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
。
3.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学界的学者普遍认为特殊事件能为举办地旅游业带来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聚集 [7] ,其产生影响的大小取决于该事件的规模与水平 [8] 。体育赛事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本就具有特殊事件的性质,必然也会给举办城市的旅游业带来影响,学者们主要从拓展城市客源市场、提升旅游接纳能力、生成旅游吸引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拓展城市客源市场
奥运会作为一项大型体育赛事,其对于举办城市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之一就是迅速增加旅游人数
。从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商业开发与运营在奥运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主办国政府和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奥运会并且主动参与其中,进而带来奥运会期间举办地旅游者数量的持续增长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举办期间,悉尼乃至澳大利亚均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热衷前往的旅游目的地,澳大利亚的旅游形象品牌效应提升超前了10年,游客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当地的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提升旅游接纳能力
北京在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几年间投入巨额资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硬件设施的改善,具体表现为完善交通网络、美化城市环境、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除此之外,北京还新增了形式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新建了体育主题公园
,提高了服务人员素质和接待水平。由此可见,体育赛事尤其是国际性大型赛事对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
。这些赛事能够大大提升城市的游客接纳能力,使城市更具亲和力和包容性
、更好地展示赛事举办城市的风貌、提升赛事举办城市的知名度
[9]
,而这恰恰也是城市发展旅游的软实力所在。
(3)生成旅游吸引物
为了更好地服务体育赛事,举办城市一般根据赛事主办方需求且按照国家标准完善场地设备设施,这些设施分为固定设施和临时设施两种,在赛事结束后部分场地设施将面向社会开放,成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公共设施。由于赛事期间给观众留下独特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这些体育场馆和赛事场地会成为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的吸引物
,例如,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时建设的场馆——鸟巢和水立方已成为北京旅游的标志性吸引物。
除此之外,体育赛事本身所提供的赛事服务和赛事产品也可以成为旅游活动中的吸引物。国家体育总局曾以奥运会为研究对象,提出赛事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资源脱离型吸引物和资源依托型吸引物
。具体而言,体育比赛本身和常规性的赛事仪式(开幕式、闭幕式等)都可以归并为资源脱离型吸引物的范畴,这是依照其并不依靠赛事举办地资源的这一特有属性进行划分的。资源依托型吸引物具体又可以划分为依托举办地人文资源和依托举办地自然资源两种。前者多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竞赛项目,如龙舟比赛、赛马比赛、风筝比赛等;后者多为与当地特殊自然资源禀赋相结合的极限体育活动,如漂流、攀岩、浮潜、滑雪等。总之,由于体育赛事可以满足游客参与体验和休闲娱乐的需求,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将体育赛事作为城市旅游业的吸引物言之成理。
不可忽略的是,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对客源市场的“挤出效应”、后赛事阶段旅游的“低谷效应”、旅游业发展的“马太效应”等
。学者们应该辩证看待大型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采取积极措施消除负面影响
,为实现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4.体育城市
在体育赛事与城市互动的紧密联系下,部分学者开始提出体育城市的概念,他们认为体育城市既是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的主要举办地、体育资源的集聚中心,又是体育媒体重点关注报道的主流城市,还是体育商品和体育服务贸易的主要集散地
,体育城市的产生是全球体育一体化在空间上的表现
。对体育城市的研究主要从建设体育城市的意义、建设体育城市的路径、构建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在建设体育城市的意义方面,朱淑玲从国家中心城市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心城市与体育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将体育城市建设作为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该理念不仅保留了多种城市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而且在城市发展理论体系中标新立异,重视和高效利用城市体育资源,解决了诸多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体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了对城市体育空间的无限放大,并以创新的视角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和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成为众多学者积极推崇的理论
。
在建设体育城市的路径方面,游松辉等详述了打造上海为体育休闲城市的意义和实施途径,建议借助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在构建体育休闲城市体系、完善体育休闲功能和发挥体育休闲作用等方面不断探索
。和立新和姚路嘉认为,大型体育赛事首先会刺激和拉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的体育旅游发展,与此同时,体育旅游的口碑和质量会进一步促进体育赛事的深入发展,这两者的互动融合发展会对北京、上海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在构建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内学者均是在参照欧美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本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体育城市的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发展过程,目前体育城市评价中主要存在参照论、排名论和品牌论三种视角
。然而,不管以何种视角构建体育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均应该以城市综合实力为基础、以体育城市综合影响力为特征。在具体细分维度方面,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林华等从主客观评估、动静态评估、特色评估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维度
。李先雄和李艳翎则从经济条件、体育人口、体育赛事、体育文化、国际化体育组织、体育制度六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维度
。鲍明晓从体育设施、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媒体六个专业标准来评价一个城市是否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
。
综上所述,在体育赛事相关研究中,体育与城市的关系成为探讨的热点。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和形象的塑造,以及对旅游业等重点领域的影响日渐显著,部分学者开始探讨体育城市的建设意义、路径和评价标准。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学者们已经开始认可把体育元素作为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特色,这为探讨赛事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 体育赛事管理与运作研究
1.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
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涉及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不对众多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加以规范,体育赛事就会聚集不良因素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体育赛事领域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作为当前研究体育赛事管理与运作的一个全新视角,是在经济学和管理学界利益相关者理论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本书通过对这个全新的热点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目前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概念与分类、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关系两个方面展开。
在概念与分类方面,叶庆晖提出体育赛事应包括主办组织、主办社区、供应商、参与者和观众等8类利益相关者
。黄海燕和张林认为,目前我国体育赛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包括举办地政府、主办社区、赛事参与者等,并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独立分析
。
在利益相关者关系方面,国内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诉求和利益矛盾冲突两个方面。骆雷等认为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和内部各利益主体间的认同以及冲突是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基于此分析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应遵循自我发展原则、全面性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
。杨涛在对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发展现状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利益相关者系统全要素模型,并提出,该模型是供需网络价值链,由主体、客体和环境因素三部分构成,且利益相关者各要素之间体现出明显的竞合关系
。
综上所述,体育赛事领域中对利益相关者研究的探讨,既是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的丰富,又是对体育赛事管理研究领域的拓展。从文献总结来看,当前学者对体育利益相关者的基本研究框架已经逐步完善,而对利益相关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以及利益协调机制建立方面的探讨不够深入。
2.体育赛事评估
我国体育赛事评估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体育赛事评估的开展,有利于体育赛事价值的创造和体育赛事评估模式、评估方法的选择及改进。我国体育赛事评估应以“评定价值、创造价值”为理念,其目的不单是评定赛事价值,而是在体育赛事已有价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还要提升已有价值和降低负面价值的影响。这样的理念有利于将评价与创新相结合,促进体育赛事评估的有效开展
。现有研究共围绕以下两个视角展开,即体育赛事影响评估视角和体育赛事评估主体视角。
(1)影响评估
部分学者就体育赛事对社会的影响、经济的影响及综合影响进行了评估。李南筑和姚芹重点讨论了当社会评价与经济等评价并列时,社会评估应从常规目标和非常规目标两方面进行。具体而言,常规目标包括承办方和社会,非常规目标包括城市、居民、赞助商、赛事拥有者、赛事承办方、媒体、球迷
。尹小俭和杨剑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外部环境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体育发展外部环境指标体系
。黄海燕和张林提出体育赛事综合影响评估是对体育赛事给举办地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影响的评估
。他们还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体育赛事综合影响框架体系进行了构建,以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为二级指标,筛选出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内的10个经济影响指标、4个社会影响指标、2个环境影响指标
。
(2)评估主体
观众和举办地居民是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当前的体育赛事评估研究主要围绕这两个主体,从观众满意度和忠诚程度方面以及举办地居民凝聚力和认同感方面对体育赛事满意度和影响力进行评估。
基于观众视角,柴红年和唐志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赛事赞助商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
。彭道海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以武汉网球公开赛为实证,探究了服务质量感知、观众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许文鑫等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大型体育赛事服务观众满意度量表
。黄海燕和唐逸琨基于外地观众满意度和重游意向的视角,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体育赛事和举办城市形象契合度对观众满意度和重游意向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于萌等从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大众消费者视角出发,对45项赛事服务属性指标的重要性及满意度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大众参与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
基于举办地居民视角,韩凤月等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目前民众对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认识与态度,得出了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特色相结合方面仍需改善的研究结论
。廉涛和黄海燕提出了关于举办地居民对体育赛事支持态度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并从居民社区关心、居民社区依附、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的感知收益、居民对体育赛事影响的感知成本、居民支持态度等维度对上海6个国际体育赛事样本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张现成以广州亚运会为个案,运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居民凝聚力量表,具体包括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3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并进一步运用回归分析法对举办城市居民民生举措满意度在民生举措社会知觉与居民凝聚力之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张禾认为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有效提升市民综合满意度指数,其中影响较大的指标依次为健康感指数、满足感指数、成就感指数
。王智慧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地和其居民幸福指数的关联性进行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地居民幸福指数在愉悦感、体育文化、满足感、健康感、成就感、富裕感和安全感等维度均有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