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
2009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促进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倡议书》,鼓励学术界探索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以引导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该政策的提出开启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元年,为后续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以中国知网、读秀和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为数据源,以“体育旅游”为关键词和以“sport* tourism”为主题词检索了近10年的研究成果,共获得文献2531篇。通过分析近10年学术界在体育旅游研究中的主题,本书发现当前体育旅游研究领域的主题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市场、体育赛事、滑雪场、产业融合、休闲体育旅游8个领域(见图1-2),其中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市场是排名前四位的研究主题。事实上,产业融合研究存在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之所以被单列为研究主题,是由于受当前对体育产业融合话题探讨热度提升的影响。体育赛事、休闲体育旅游、滑雪场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也引起了学者们的重点关注,本部分将休闲体育旅游、滑雪场纳入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进行梳理。由于体育赛事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是本书研究的基础,本书将体育赛事旅游的相关研究单列为一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本部分将从体育旅游产业、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市场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图1-2 体育旅游相关研究主题热度排序(检索时间:2019年7月)
一 体育旅游产业
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业态,这种新型业态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和强大的生命力,对于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目前针对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体育旅游产业基本概念研究、体育与旅游融合研究、体育旅游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休闲旅游产业、冰雪旅游产业)三方面。有关体育旅游产业基本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将在第三章的第一节进行详细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1.融合研究
(1)融合发展机制
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机制顾名思义,就是引导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战略规划和各种相关制度安排。金媛媛等从体育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其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机制,认为企业发展是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市场、社会、技术是融合的重要影响元素
。杨强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界定
,并进一步认为资产通用性与产业融合现象的发生关系紧密
。
(2)融合发展模式
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形式,此标准形式可以作为参照或者仿照的样本,其实质是将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论凝练总结到理论高度。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是从产业融合本质概念的角度出发,体现了不同模式之间在概念内涵上的本质区别,能够引导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特征。雷波详细区分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模式的差异,从融合程度和是否出现新业态等层面进行了分析
。黄海燕等认为体育赛事与旅游产业有“内容互动”“空间互动”“形象互动”三种互动开发模式,并揭示了互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向江针对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最容易形成的融合模式是延伸模式,这也是最初级阶段的融合方式,其次是中级阶段的重组模式和高级阶段的渗透模式
。
(3)融合发展路径
路径即方式或道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是指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具体方式或道路。杨强研究并提出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三条路径为: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
。刘晓明认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应以“在竞争中实现共赢”为整体思路,并提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只有在经济活动中充分交叉、渗透、互补,才能降低交易成本,达到共赢,并进一步提出资源驱动型——渗透型融合路径、产品驱动型——重组型融合路径、市场驱动型——延伸型融合路径三种融合发展路径
。
2.重点发展领域
(1)休闲体育旅游
休闲体育旅游中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理念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其中,使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国外学者将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作为休闲旅游研究的细化分支进行探讨,而我国体育学界的学者多将其作为体育旅游中的一个细化分支。张油福等采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发展生态型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建议
。薛金霞和季文通过分析广西和东盟地区具有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制度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了休闲旅游圈构造的可行性分析,同时提出了提升竞争力的策略
。总之,目前国内休闲体育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主要从其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国外经验借鉴三个视角进行研究,且多借鉴实证进行具体探讨。
(2)冰雪旅游
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将冰雪旅游的发展推上了高潮。加拿大、瑞士和北欧三国(挪威、瑞典、芬兰)对冰雪旅游的研究历史悠久,在冰雪旅游资源开发 [10] 与产品开发方面 [11] 的研究都具有引领性的作用。日本、韩国以先进的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坚持走现代型冰雪旅游发展之路,更加关注游客体验和游客需求 [12] 。我国的冰雪旅游起步较晚,在成长模式方面,以市场主导和资源依托两种形式为主。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和预测性的分析。在研究地域方面,以东三省为主,对全国层面的总体性分析较少。
综上所述,在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中对于融合问题的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探讨体育赛事产业和旅游产业互动融合机理的基本思路。众多学者对休闲体育旅游和冰雪旅游研究的思考也为进一步探讨产业互动融合的资源基础、区位优势的细致问题提供了参考,对本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二 体育旅游产品
体育旅游产品是体育旅游者从旅游开始到旅游结束整个过程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可以划分为有形和无形两部分。当前针对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展开。张辉认为我国当前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遵循成景、统一、突出核心和效益等原则。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模式包括共生模式和提升模式
。单继伟和孙永梅结合RMP理论从体育旅游资源、市场、产品三个角度对温州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整体调查与分析,认为温州体育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但现有产品数量不足且形式简单,提出应以温州当地特色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多类型产品为核心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开发
。
综上所述,体育旅游产品领域的研究多以产品开发为核心展开,学者倾向以实证对具体城市或地域的体育旅游产品进行探讨,究其原因是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区位性,因此不管体育旅游产品如何开发只有充分和地方体育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可持续开发的目标。
三 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的定义、分类和开发是目前学者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在定义方面,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及物质环境,它包括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它具有能对人产生旅游吸引力,可以被开发利用并且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特性。
在分类方面,夏敏慧认为可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的不同和根据资源属性的不同进行分类
。于素梅认为可根据体育旅游资源独特性、开发的时空性、资源的再生性、功能、资源属性、资源分布等方式分类
。
在开发方面,钟华等以长三角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实证,从民间传统游资源、产品商务游资源、惊奇探险游资源、赛事观摩游资源、活动参与游资源、健身度假游资源、项目培训游资源、休闲娱乐游资源8个方面进行了开发途径的研究
。顾兴全基于资源观点理论,提出区域资源的积极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浙江体育旅游开发成功的根本原因,并在剖析案例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参与型体育旅游和观赏型体育旅游两个方面探讨了体育旅游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姜同仁和钱杰分析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人文资源独具特色等区域竞争优势,探讨了体育旅游产业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安徽省体育旅游产业深度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
四 体育旅游市场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整体起步较晚,体育旅游市场年产值远不及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发展和人口总量优势,体育旅游市场的消费潜力和发展速度是不可低估的,目前国内体育旅游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市场产值以每年30%~40%的速度增长
,当前最具创新性和引导性的研究是基于市场参与主体——消费者视角展开的。
一部分学者对我国体育旅游者的群体特征、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于素梅通过对6省市体育旅游者的调查发现,体育旅游与消费者的学历、职业、居住、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舒宗礼等以湖北省为例,研究了我国体育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发现体育旅游者出游行程距离较短,中短途体育旅游者占据多数比例,这一现象反映了体育旅游客源的距离衰减规律
。胡炜霞等对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游客认知体验进行了分析,并从细分市场、定位市场、设计形象、营销和促销产品四个方面研究了市场营销的策略
。
另一部分学者对我国体育旅游者的体育旅游需求和参与情况进行了研究。张鲲等认为,交通不便、产品特色不足、产品供给不充沛、市场发育不完善是当前限制西安市体育旅游发展的关键原因
。何国民对武汉市548名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旅游的出游率较高,达到了总人数的67.3%
。
五 体育旅游目的地
对体育旅游目的地研究的现有成果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探讨,二是对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探讨。对其概念我们将在第三章第一节进行探讨,在此不再赘述。
杨加玲对国内体育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开发连云港目的地体育旅游产品的原则与策略,提出了以资源依托型为主的连云港市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途径与产品类型
。高圆媛和辛宏提出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设计内容及传播策略
;张云峰、于锦华、张铁明等的3篇文章则集中研究了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和提升路径
。王晓林指出,三亚热带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推进三亚作为热带体育旅游目的地国际化进程的策略与建议
。总结来讲,对于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研究,具体可以总结为开发策略、形象设计、竞争力与评价指标等,且更倾向于实证研究,探讨具体的实际例子以得出对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建议,为本书的研究开拓了思路。
六 体育赛事旅游
在中国知网、读秀以“体育赛事旅游”为关键词,同时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以“sport*event tourism”为主题词,查询2009~2019年的期刊、硕博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共获得相关中文参考文献86篇(其中中文书籍22本)、外文参考文献20篇,通过文献总结可以看出现有的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侧重量化分析方法,而国内侧重质性分析方法。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发现,当前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基本概念研究、开发规划研究、市场研究、旅游者行为研究。基本概念研究部分将在后文第三章的第一节详述,在此不做赘述。
1.开发规划研究
在体育赛事旅游开发规划方面,当前的研究主要基于实证的视角,一部分学者主要对具体区域或某一赛事的相关资源、发展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开发或规划的建议和对策。另一部分学者主要对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提出建议和对策。
安泰淑、林少琴、卢双鹏和曹娜、钱勇刚、陈松等均以某一特定赛事或特定地区为实证,研究分析该地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基于对现状的分析总结或对国外经验的借鉴,提出开发规划的建议对策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林少琴等基于产业开发的视角,在总结福建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提出了开发思路和对策
。李静从品牌战略和绿色战略视角出发,以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发展哈尔滨地区冰雪旅游给出了自己的对策
。李亚青结合多学科的理论探讨了体育赛事旅游主体功能区成长的机制、路径和模式,分析了主体功能区产业链的延伸问题,并通过相关考证分析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这些新的视角,为体育赛事旅游的开发和规划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方千华和谢翊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阐述了大型体育赛事旅游所潜藏的商机,并提出国内的商家可组成“国内旅游商品商家联合体”与国外纪念品承办商展开竞争
。黄燕将体育赛事旅游群体分为境外游客和国内游客,将商品定位为赛事特色商品和传统风格商品
。
2.市场研究
在体育赛事旅游市场方面,当前学者主要针对体育赛事对旅游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或基于特定的赛事分析游客市场、客源地分布特征、市场营销手段等。
付磊、邱小慧等对10届奥运会期间的入境旅游人数与经济效益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型体育赛事可以持续影响赛事旅游市场,并指出大型体育赛事对赛事旅游市场的影响具有持续作用,该影响一般在赛事举办前3~4年开始出现并一直持续到赛后2年左右
。陶于、税清双和张学梅细分了2008年奥运会旅游目标市场,根据入境旅游客源分布特征及发展趋势划分了一、二级市场和机会市场
。张立明和赵黎明对奥运会旅游市场以事件发展的时段为指标进行了前期、中期、后期的细分
。黄瑾发现奥运会旅游促销活动较显著地提高了举办地正面的国际形象
。这些研究成果都对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大有裨益。
3.旅游者行为研究
总体来讲,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体育赛事旅游者行为研究都侧重于量化研究,深究其原因可能是对个体活动的探究更容易获取实际资料,并从中提取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Holdnak重点分析了体育赛事旅游者行为是否影响当地社区文化,他认为体育赛事旅游者更倾向于在观看赛事的同时参加传统旅游活动
[13]
。Funk和Bruun基于社会心理和文化教育视角,结合黄金海岸机场马拉松赛事,揭示了体验文化和学习知识是体育赛事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14]
。Tassiopoulos和Haydam将南非高尔夫旅游者行为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与其他赛事旅游者不同,高尔夫旅游者在消费目的、意愿和行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15]
。王钰认为影响旅游者及潜在参与者的出行动机和出游行为的因素有事件吸引力和旅游者对于限制因素的感知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