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
在中国知网、读秀以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和在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以“tourism destination”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9~2019年,共获得期刊3499篇、硕博学位论文2809篇、会议论文377篇,以下将结合现有文献研究的重点,从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旅游目的地市场研究、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研究五部分进行综述。基本概念的界定将在第三章第一节呈现,在此不做赘述。
一 形象研究
林炎钊是国内最早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学者,他将旅游目的地形象作为一个新命题开启了本领域研究的新纪元
。形象识别理念的引入
、旅游者感知概念的提出
丰富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理论基础。西方研究经验的借鉴
以及本土旅游地形象策略的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梳理
,促进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发展。宋章海、谢朝武和黄远水、罗秋菊和杨云露提出要运用旅游形象的要素进行策划和营销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从最初的界定概念、丰富理论、借鉴经验到进行具有本土特色的策略研究、规划研究再到各个旅游目的地细分领域,多以定性研究为主。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方面,Boulding认为形象是一种主观的知识,其可以影响人的行为决策 [16] 。Phelps提出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一部分,因此要吸引潜在游客必须建立自身形象 [17] 。Pearce认为旅游者的行为动机、旅游决策、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主要因素 [18] 。Driscoll等、Echtner和Ritchie在研究中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之间是存在差异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者人口统计特征差异,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所见所闻会间接影响目的地形象评价 [19] 。Gartner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游客对于目的地的期望,由认知、情感、意动三部分组成 [20] 。总结国外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成果发现,国外研究更倾向于用量化的方式从旅游者个体层面探究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为本书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参考。
二 品牌研究
针对旅游目的地品牌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从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塑造等几个方面入手。李树民等指出树立旅游地品牌的首要问题是对主题进行设计定位,这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
;吕海燕针对以龙门石窟特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地品牌,在理论和实践中探讨旅游地品牌如何定位、宣传和管理等重要问题
;冷志明的研究表明,明确旅游目的地品牌需要遵循几项重要步骤,即有效规划、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确定品牌和多渠道积极宣传旅游目的地品牌
;唐瑷琼提出创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方法主要有建立旅游目的地品牌的识别系统、培育品牌忠诚度和有效管理旅游目的地品牌
。董建新探讨了如何通过形象构建来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
;张夫妮以具有“休闲之都”美誉的杭州市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杭州市品牌塑造的建设过程
。
相比较国内研究,国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的研究集中在如何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方面,总结现有文献基本从三个角度出发:以消费者感知为出发点探究品牌提升方法;以形象建设为出发点探究品牌差异化的建设过程;以旅游资源和产品为基础进行吸引物的品牌化建设。Yastrow认为旅游目的地品牌重点关注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感知,给游客提供最佳体验 [21] 。Ping和Cai通过研究旅游目的地品牌文化认为,使用积极向上的品牌形象和构成要素,目的是将旅游品牌区别于其他品牌,使其独树一帜 [22] 。
三 市场研究
在旅游目的地市场研究中,学者们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归纳来讲主要涵盖以下领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概念、旅游目的地整合传播营销的理论
、旅游目的地营销中的政府营销行为、营销策略与模式以及品牌营销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旅游目的地市场研究中的一部分学者,主要从游客视角研究旅游目的地市场的营销与开发,这给我国旅游目的地发展中“重政府引导,轻市场需求”的观念带来了全新的转变。游客满意度和游客重游行为是旅游目的地市场良性发展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我国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起步晚、成果少,在研究方法上多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定量研究,研究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不同类型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或者研究某个因子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
。关于旅游目的地重游者决策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忠诚(重游)的概念和测量指标、影响因素、不同时间范围重游意向的特点以及实证研究所关注的样本人群和目的地类型几个方面展开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 服务质量研究
旅游目的地质量主要是指旅游服务的提供方满足服务接受方享受服务的水平或程度。纵览当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展开:第一,依照服务质量的内容确定评价维度;第二,借用比较成熟的理论模型,结合某一实际案例或重点领域进行重新设计,为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策略。提高服务质量是旅游目的地在竞争市场中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策略之一,旅游目的地不仅包括旅游六大要素还涉及公共服务、当地政府、社区公众、目的地形象等内容,因此不同的学者试图通过不同的评价维度确定旅游目的地质量。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依绍华和冯永晟据2007~2010年赴京旅游者数据从7个方面评价旅游服务对总体服务质量的影响方式和程度
。周子平、劳国炜构建的古村落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服务设施、服务响应、服务保障、服务关怀、人文氛围和游览环境
。闫金娟、赵希勇构建了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依据SERVPERF评价模型结合德尔菲法筛选出了5个维度22个指标
。
从国外学者的研究来看,Mohinder使用SERVQUAL模型评价了印度的旅游目的地服务质量 [23] 。Weiermair和Fuchs选取餐饮住宿、体育活动、文化、交通、滑雪相关活动、自然风光和购物等指标评价了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的服务质量。 [24] López-Toro等借鉴前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提出应考虑环境质量、小型企业的服务质量及可进入性等因素,并以西班牙旅游胜地内尔哈为例做了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25] 。
五 空间演化研究
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演化,现有研究可以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归纳。
在理论研究方面,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作为一种描述旅游目的地演进过程的理论目前被学者们公认且广泛应用。虽然在对具体景区发展进行解释时,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仍然不能百分百适用,但学者在提出异议的基础上也都提出了解决方法。空间性是旅游目的地的根本属性,对空间演化的分析可以揭示旅游目的地演变发展的过程和内在规律,目前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化的理论有以下几种,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结构理论
认为区域发展经历由点到轴再到区域的均衡发展过程、空间一体化理论
认为空间发展是由独立地方中心到单一强中心再到相互依赖的城市、空间演化理论
[26]
认为空间演化经历不稳定联系到稳定联系进而扩张的一系列过程。
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宏观视角的学者主要研究我国主要旅游城市的格局动态,我国东部区域、长江中下游及个别省份旅游景区(点)的分布和发展,并基于此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陈志军以江西省旅游发展为例,认为经历了点状—放射—凝聚等阶段,江西省形成了现在的旅游空间格局,优化空间结构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选择与出路
。微观视角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多以具体的某个旅游目的地或景点为研究对象。卞显红提出单节点—多节点—链状节点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过程
。汪德根等运用点—轴理论确定了旅游区重点发展点和发展轴,并利用重点发展轴形成了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旅游”空间结构体系
。
综上所述,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不仅涉及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领域,也涉及旅游目的地领域,本书从体育赛事相关研究、体育旅游(含赛事旅游)相关研究、旅游目的地(含体育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对涉及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发现,当前的研究成果均证明了一个结论,即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融合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顺应了当前我国体育赛事发展、旅游融合发展和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大趋势。因此,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问题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目前搜索到的文献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支撑和思路启示,但通过总结发现当前研究依旧存在三点局限。
第一,研究视角方面,多单一视角,少多维审视。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人尤其是消费者的视角研究体育赛事、体育旅游及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运营、管理、评估等问题,可以将其统称为以“人”为视角的相关研究;围绕产业发展研究体育赛事产业及体育赛事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等相关问题,可以将其统称为以“业”为视角的相关研究;围绕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旅游目的地演化、开发、竞争力等问题,可以将其统称为以“地”为视角的相关研究。然而对于为何体育赛事可以促进举办城市的发展、为何体育赛事可以与旅游融合发展、为何体育赛事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等根源性问题,当前的研究并未给出统一的回答。而且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单一视角对相关发展问题的审视,很难全面描绘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产生发展的深刻规律和内在逻辑,也进一步影响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笔者认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既然是融合发展的产物,就不能忽略它的这种独特性,应从全面的视角探讨其产生发展的深刻规律和内在逻辑。因此,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融合“人”“地”“业”各个视角,形成“人-地-业”的三维视角,对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产生及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剖析。“人-地-业”三维视角基于已有的单一研究视角的研究成果,将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放在一个多维视角的框架体系之下,对于其融合本质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全面描绘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和内在逻辑,能有效避免单一研究视角在解释实践问题时出现的顾此失彼、无法周全的问题。
第二,研究对象方面,重举办地研究、轻目的地考量。纵览已有的研究成果,鲜有学者以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发展对策为研究目的进行研究,究其原因应是通常情况下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即为体育赛事举办地,部分学者多探讨体育赛事与举办地之间的关系、体育赛事与举办地旅游业融合发展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然而该类针对发展进行的对策研究缺乏有效性和可落地性,无疑对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发展问题造成障碍,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及体育赛事旅游,旅游目的地自然是与其相生相伴的概念,这是由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空间承载实体决定的。因此,本书提出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概念,不仅是对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将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置于一个可见、可探、可考、可究的空间实体内,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和已有理论研究的落地。
第三,研究方法方面,以理论推演为主,以实证研究为辅。以往关于体育赛事、体育旅游、旅游目的地发展对策的研究多重思辨研究、轻实证研究,更是少有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作为融合发展的新产物,若要对其发展对策进行研究,应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双管齐下,首先探究其内在规律和本质逻辑,进而通过实证得到普适性的规律总结,才能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
本书将基于“人-地-业”的三维视角,以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使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立足其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检验。同时,本书提出的体育赛事旅游目的地概念不仅丰富和完善了旅游目的地相关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1] Ritchie,J.R.B.,Lyons,M.,“Olympulse Ⅵ:A Post-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ⅤⅩ Olympic Winter Gam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3),1990:14-23.
[2] Emery,P.R.,“Bidding to Host a Major Sports Event:Strategic Investment or Complete Lottery,” in Gratton C.,Henry I.P.eds., Routledge Online Studies on the Olympic & Paralympic Games (London:Routledge,2012).
[3] 李康、吴亚初、李浩:《国际体育赛事与上海城市品牌协同发展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3期;Chalip,L.,“Marketing,Media,and Place Promotion,” in Higham J.ed., Sport Tourism Destinations:Issues,Opportunities and Analysis (Amsterdam:Elsevier,2005)。
[4] Xing,X.L.C.,“Effects of Hosting a Sport Event on Destination Brand:A Test of Co-branding and Match-up Models,”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9(1),2006:49-78.
[5] Chalip,L.,“Marketing,Media,and Place Promotion,” in Higham J.ed., Sport Tourism Destinations:Issues,Opportunities and Analysis (Amsterdam:Elsevier,2005).
[6] Anne-Marie,H.,“Sports-events,Tourism and Destination Marketing Strategies:An Australian Case Study of Athens 2004 and Its Media Telecast,”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10(3),2005:187-200.
[7] Chalip,L.,“Marketing,Media,and Place Promotion,” in Higham J.ed., Sport Tourism Destinations:Issues,Opportunities and Analysis (Amsterdam:Elsevier,2005).
[8] Brown,G.,“Emerging Issues in Olympic Sponsorship:Implications for Host Cities,”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3(1),2000:71-92.
[9] Smith,A.,“Tourists’ Consum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port Event Imagery,” Journal of Sport & Tourism 11(1),2006:77-100.
[10] Flagestad,A.,Hope,C.A.,“Strategic Success in Winter Sports Destinations:A 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2(5),2001:445-461.
[11] Fredman,P.,Heberlein,T.A.,“Changes in Skiing and Snowmobiling in Swedish Mountai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0(2),2003:485-488.
[12] Holden,A.,“The Use of Visitor Understanding in Skiing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Decisions at the Cairngorm Mountains,Scotland,” Tourism Management 19(2),1998:145-152.
[13] Holdnak,W.A.,“Small-scale Event Sport Tourism:Fans as Tourists,” Tourism Management 24(2),2003:115-117.
[14] Funk,D.C.,Bruun,T.J.,“The Role of Socio-psychological and Culture-education Motives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Sport Tourism: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Tourism Management 28(3),2007:806-819.
[15] Tassiopoulos,D.,Haydam,N.,“Golf Tourists in South Africa:A Demand-side Study of a Niche Market in Sports Tourism,” Tourism Management 29(5),2008:870-882.
[16] Boulding,K., The Image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p.35.
[17] Phelps,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s of Assessment: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l,” Tourism Management 1(3),1986:168-180.
[18] Pearce,P.L.,“Perceived Changes in Holiday Destination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9(2),1983:145-164.
[19] Driscoll,A.,Lawson,R.,Niven,B.,“Measuring Tourists’ Destination Percep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1(3),1994:499-511;Echtner,C.M.,Ritchie,J.R.B.,“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1993:3-13.
[20] Gartner,L.,“Image Formation Process in Communication and Channel,” Systems in Tourism Marketing 1(21),1993:191-215.
[21] Yastrow,S.B., Harmony:Achieving Dynamic Results by Orchestrating Your Customer’s Total Experience (New York:Select Books,2003),pp.42-45.
[22] Ping,L.,Cai,A.,“Cooperative Branding for Rual Destination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31),2002:720-742.
[23] Mohinder,C.,“Measuring the Service Quality of Indian Tourism Destinations:An Application of SERVQUAL Model,” Servic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1(13),2010:218-233.
[24] Weiermair,K.,Fuchs,M.,“Measuring Tourist Judgement on Service Qual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4),1999:1004-1021.
[25] López-Toro,A.,Díaz-Muñoz,R.,Pérez-Moreno,S.,“A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The Case of Nerja,Spa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Business Excellence 21(3),2010:269-289.
[26] Haggett,P.,Chiff,A.D.,Frey,A., Loeational Analysis in Human Geography (London:Ed-ward Amoid Press,1997),pp.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