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主编序
作为历史学家,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甚至有点坐立不安的时刻。就在我写这篇序时,一场席卷全球的大流行病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秩序混乱清楚地说明:即使是小事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64年的罗马大火正是如此。
本书是《古代历史的转折点》丛书的第二本,书中安东尼·A.巴雷特从学者的角度,对古代最臭名昭著的一个历史事件进行了无可辩驳又富有新意的阐释。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古代世界的某个关键事件或某个关键时刻,其影响在不断地向外延伸。这套丛书中的每本书都结合了考古学和文献史料,关注范围也从精英阶层到普通人。在《罗马在燃烧:尼禄与终结王朝的大火》一书中,安东尼·A.巴雷特做到了这一切。
虽然在罗马城被烧毁时,皇帝尼禄可能没有动什么手脚,但有很多其他理由让人们认为,尼禄在这场罗马历史上最悲惨的火灾中没有实行应有的措施。事实上,有些人甚至声称是尼禄让人放的火,就是为了找借口重建罗马城,扩大城市规模,这与后来发生的事情一致。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安东尼·A.巴雷特所述,人们对这场灾难及其后果并没有什么疑问。
这场火灾终结了尼禄统治的黄金岁月,使罗马的精英阶层永远站在了他的对立面。据说,尼禄企图把责任转嫁给基督徒,后来还对基督徒进行了迫害。虽然许多学者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但即使这件事是真的,这场大火灾也未能拯救尼禄。大火灾发生4年后,尼禄树敌无数,被迫下台,最终自杀并结束了奥古斯都(尼禄的曾曾祖父)所创建的王朝的统治。这开启了选择皇帝的新方式,人选从贵族阶层扩大到更广泛的群体——从西班牙人到北非人再到叙利亚人,但也打开了社会动荡以及频繁内战的大门。
从好的方面来看,大火灾后尼禄的重建计划引发了一场持久的建筑革命,包括修建罗马城的第一座穹顶建筑,以及在拱顶中使用混凝土。然而,重建的成本非常高,并引发了通货膨胀。罗马硬币中银的含量逐渐下降,导致货币的第一次严重贬值。这是第一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到3世纪,罗马“银币”中几乎不含银了。
政权更迭、通货膨胀、政治不稳以及可能发生的宗教迫害,都出现在一场毁灭性的大火灾之后。伴随而来的积极结果是,精英阶层变得更加开放,罗马城的建筑得以重建。所有这些结果将在未来产生持续且深远的影响。的确,即使没有这场大火灾,有些事情也注定会发生。但是,正如安东尼·A.巴雷特所言,一场惊心动魄的灾难有时会让人们明白他们是反对某个政权的,并能帮助他们推翻这个政权。安东尼·A.巴雷特将罗马城的这场大火灾比作切尔诺贝利核泄漏。
安东尼·A.巴雷特凭借对罗马城地形以及考古学和文献史料的了解,谨慎地重构了大火灾的可怕场景以及后续事件。他引导读者踏上了一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值得踏上的旅程。
巴利·施特劳斯
(Barry Strau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