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公元64年7月19日
的晚上,古罗马伟大的战车竞赛场——大竞技场附近,发生了一场火灾,历史的进程即将由此改变。大竞技场雄伟的建筑两旁挤满了小商店和简陋的小饭馆,白天气氛欢快而喧闹。人们在这里能看到水果摊贩、占星师、调香师、妓女、编篮匠、算命师。夜幕降临后,这个地方变得安静,也变得危险了,不是因为犯罪,而是因为周围人变少了,随处乱放的商品无人看管,而这些商品大部分属于易燃品,很容易失火。就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哪个商家所囤的一堆货物着火了。这场火一开始本来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那天晚上碰巧刮起了大风,而且风向不稳定,火苗先是引燃了其他摊位,更不幸的是,大火随后蔓延到了大竞技场,大竞技场的上层主要是用木材建造的。情况越来越糟,强风变幻莫测,大火借助风力,从大竞技场蔓延到东北方贵族阶层专属居住区的帕拉蒂尼山的山脚下,并且迅速蹿上山坡,漫过山顶,野蛮地蹿过皇家的宏伟宫殿和贵族阶层的豪宅。这场大火至此已足具毁灭性了,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个开始。大火越过山丘,向下蔓延至更低洼的地方,开始无情地吞噬人口稠密的贫民区拥挤的房屋。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大火足足燃烧了9天,让人们痛不欲生。从古时的记载来看,这种恐怖画面是难以想象的。人们被困在着火的高层建筑里;一些人冒着被踩踏的风险逃了出去,风向一直在变,他们刚以为逃离了火场,却又立刻发现自己被困在了另一场不知从哪里突然冒出来的大火中。几乎所有人都感到绝望,更可怕的是,有谣言说有人看到皇帝尼禄身着戏服,站在埃斯奎利诺山
(Esquiline Hill)一座安全的高塔上,俯视着正在肆虐的大火,对山下的苦难完全视若无睹。他专注于从这个完美的炼狱中汲取诗歌灵感,吟唱着《特洛伊陷落》
[1]
(
Sack of Troy
)的伟大史诗。
这场火灾原本是由最普通不过的一堆商品中无意中迸出的一个小火星引发的,后来被证明是古罗马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一场火灾,古罗马城的许多区域被焚为焦土。亲历这场火灾的人可能余生都摆脱不了这段经历的阴影。但是,这场火灾除了对数量相对有限的罗马市民的个人生活产生了影响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吗?确实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场火灾实际上也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将对罗马的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历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讨论“转折点”这个概念,但是要给此类事件下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就像人们创造大多数学术概念那样,是非常困难的,这令人感到沮丧。尽管如此,人们至少已经普遍意识到,历史的转折点应该是这样的事件:不仅在事发当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当人们回顾过往时,发现这类事件显然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而后者至关重要。比如,在当时的人们看来,1929年股市大崩盘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仅仅过了10年,它的全球影响力基本消失,此类事件不大可能被称作历史转折点。然而,一个事件即使产生了长期影响,其中的因果关系也往往模糊不清,存在争议。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1453年拜占庭陷落被公认为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但很显然,到15世纪中叶,由于帝国内部的冲突,拜占庭的国力大大削弱,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几乎坚不可摧,因此不论是在1453年还是在其10年前、10年后,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将1453年的事件视为历史转折点仍然有理可循,因为就从那一年开始,历史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道路。历史上其他重大的转折点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葛底斯堡战役
、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Crossing the Rubicon)、《大宪章》
(
Magna Carta
)的签署,或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把《九十五条论纲》
(
Ninety-Five Theses
)钉在维滕贝格诸圣堂大门上。64年的罗马大火灾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来解释。
这场大火灾的影响后来被证明是极其致命的,不仅对被困在火海中的罗马人是如此,而且最终对于尼禄本人也是如此。在此之前,他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无论是在处理内政还是对外交往上。尼禄非常擅长处理国家事务,民众会原谅他偶尔犯下的一些错误。但是,这场大火灾后流传有关尼禄行为举止的谣言,即在他的统治下消防部门救火不力,未能迅速将大火扑灭,大火灾后尼禄要在曾经的雄伟建筑遗址上修建一个宏大的建筑群。他看上去如此冷酷,导致民众对他完全丧失了信心,尼禄与贵族阶层之间也产生了无法修复的裂痕。据说,尼禄企图把责任嫁祸给基督徒,这些基督徒已经非常不受欢迎了,还要遭受严厉的惩罚。如果事情是真的,那么尼禄也并未从中受益。尼禄已延长的统治“蜜月期”真正结束了。从64年开始,在他的统治期内国家充满了猜疑和阴谋,最终导致了公开的叛乱,尼禄本人也在可悲的情境下死去。尼禄的死亡代表着他所属的朱利亚—克劳狄(Julio-Claudian)王朝统治的结束,这场大火也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选择罗马皇帝的方式从此改变。因此,后来的皇帝不再出自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一脉,这是代表着共识和稳定的黄金一脉。68年,大火灾之后仅仅4年,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就处于竞争状态,这种现象断断续续存在着,成为一个非常不稳定的因素,一直持续到帝国灭亡。当然,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尼禄没有因为这场大火灾疏远那些位高权重的宠臣,他终究也会找到其他方式疏远这些人,而且由于他本人明显的缺点,他最终都会得到非常不幸的结果。同样,即使朱利亚—克劳狄王朝没有终结在尼禄手里,也将在某个时刻终结,就像历史上其他的统治王朝一样,无论是哈布斯堡王朝
、汉诺威王朝
还是霍亨索伦王朝。尼禄的早逝和朱利亚—克劳狄王朝的终结或许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两个事件都与这场大火灾有关。虽然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事件最终都无法避免,但是这并不能削弱这场大火灾成为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还有其他一些大事件,可以合理地与大火灾联系在一起。尼禄在火灾之后提出的重建项目,如同金宫的建设项目,展现出了建筑领域内的诸多革命式创新。根据重建计划,当时的人建造出了罗马城内第一座穹顶建筑,在修筑拱顶时使用了混凝土,这非常具有创新性。这场大火还导致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后果。罗马银币又称第纳尔银币,是罗马商业活动的基石,在64年首次严重贬值,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火灾之后经济危机的结果。这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货币贬值,形势越来越严峻,直至3世纪,当时的“银币”实际上已经根本不含银了。通货膨胀无疑给罗马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按理说,即使没有这场大火灾,有些统治者也会在某个时间点屈从于无法抵抗的诱惑,通过降低金属含量来增加货币发行量。但事实是,降低金属含量的事恰恰发生在64年,其导致的结果可以追溯到这一年。
64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还有另一个特点,使罗马大火灾在诸多重大火灾中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每次“大型”的城市火灾都有其独特之处。没有两座一模一样的城市,虽然火灾必会定期发生,令人沮丧,但这些烧毁城市的火灾不可能完全相同。尽管如此,大型火灾和小型火灾之间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些相似之处,房子被烧毁,人们失去生命,经济一团混乱,无论在哪座城市都会这样——芝加哥、伦敦,甚至芬兰的奥卢(1652—1916年共发生过8次大型火灾)。64年7月烧毁大半个罗马城的这场大火灾,似乎与历史上的其他“大型”火灾有着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就在于这场火灾和某个人密切相关,这个人就是皇帝尼禄,且不论正确与否,尼禄被许多人视为不可靠的暴君。64年大火灾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与在火灾前、火灾中、火灾后尼禄那些臭名昭著的行为,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其他任何火灾都未曾有过的情况。而且,由于这场火灾与尼禄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了解这场大火灾的起因、发展及后果,不仅需要将这场火灾置于之前及此后发生的火灾情境下(比如对芝加哥大火
或伦敦大火
的相关研究)来考虑,还需要把它作为那个时代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来理解。
因此,第一章的重点内容并不是火灾本身,而是尼禄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包括尼禄本人、对其统治造成巨大影响的大火灾、能够搜集到的资料、被烧毁的罗马城的特点等。这章是特意为非专业人士撰写的,对罗马帝国早期历史有大概了解的读者可以忽略这章。我根据现有的罗马历次火灾资料,在第二章探讨64年大火灾,并分析罗马城采取的救火措施,旨在重构大火灾中的一系列事件。第三章探讨尼禄不可能是火灾主谋的依据。之后两章是这场大火灾导致的直接后果——第四章探讨基督徒成为最方便的“替罪羊”,第五章讲述对烧毁的罗马城进行建筑革新。第六章评价这场大火灾在之后罗马帝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是简短的后记部分,分析尼禄以及这场大火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影响是如何从当时那个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的。随后附上的3份译文,是3位最著名的古代历史学家塔西佗
(Tacitus)、苏埃托尼乌斯
(Suetonius)以及卡西乌斯·狄奥
(Cassius Dio)描绘的大火灾的情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涉及非历史专业人士可能不熟悉的一些术语。
我对64年大火灾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一个具体问题,即不能只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以及帮助理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学术著作,还必须了解与火灾有关且容易被意大利学术圈之外的学者所忽略的最新的考古资料,后者可能更重要。当然,此类书籍最容易产生的普遍问题是,既想面向专业人士,又想面向普通读者。同一页内容可能既涉及基本的初级知识,又涉及大量令人感觉过于专业的讨论。本书的图片涉及下文所提到的大多数重要建筑,其中一些建筑的具体位置有很大争议,图片仅供参考,其中的地形地貌可能不完全精准。对于此类书籍来说,最麻烦的是各国所采用的长度单位不同,在考古部分的讨论中,我基本遵循公制单位的标准规范,但是在引用更早的考古学家的资料时,这些资料中的地图只是大概测算,不一定精确。我引用古文献时采用的是罗马英尺或英里,因为修改数字会显得很荒谬,因此有些地方我保留了原始的帝国或罗马单位。对于这种前后不一致的情况,我实在找不到更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1] 《特洛伊陷落》:为古希腊史诗集群( Epic Cycle ,共12篇诗章)中的第9篇,据传为米利都的阿尔克提努斯(Arctinus of Miletus)所著,现已失传。史诗集群中最著名的是荷马所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也仅有这两篇史诗传世。阿尔克提努斯生活在前8世纪前后。——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