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社会的躁动
中学毕业后,董必武面临着新的生活选择。
出于对清朝腐朽统治的极端憎恶,他不想步入官场,虽然仕途已经展现。他热切的愿望是升入文高等学堂学习,钟爱他的师长们也希望他继续深造。但是,他的家境每况愈下,再也无力供养他上学了。面对现实,董必武体谅家中的艰难,怀着对母校的眷恋,离开武昌返回家乡了。
这年,董必武已经25岁,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回家后不久,他与本县高桥镇黄家田村的黄俊贞
结婚。这位黄女士,没有读过书,心地善良,对董必武很温顺体贴。董必武也很同情她,帮助她学习文化。俩人婚后感情很好,曾有一个男孩,可惜幼年夭折了。
她同情革命,对董必武的革命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革命时期曾到武汉与董必武共同生活。大革命失败后,董必武十年辗转奋斗,家庭亦遭迫害分散逃难,关山阻隔,互相失去音讯。她为董必武的安全担心、忧虑、哭泣、祈祷,终至双目几乎失明,以后又中风卧床不起。1943年,董必武在重庆获知她去世的噩耗后,曾写下两首《悼亡》诗:
嫁得黔娄卅二年,
年年月月动忧端。
望夫有石堪摩抚,
思子无台可往还。
海上栖身良幸尔,
山中避寇更凄然。
从今脱却愁城去,
伴姊西游自在天。
荏苒冬春谢不知,
悼亡词费更迟迟。
客中在壁无遗挂,
梦里还乡见敝帷。
寒雪高桥衰柳折,
凄风字水白杨悲。
为君不及营斋奠,
注目存形旦暮思
。
表达了董必武的深切感念和满怀悲痛。
1911年春,董必武到麻城县立高等小学代四叔教语文课(四叔因母丧在家料理),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时,纪钜伟已担任文高等学堂监督,他为董必武未能入学深造而深感惋惜,他写了一封非常热情的信,希望董必武能回武昌入文高等学堂继续学习。董必武接信后,心情非常矛盾,他渴望继续学习,但又顾虑家庭经济负担不了。他给老校长写信道出了家庭的窘况:“受业家无担食之粟,野无附廓之田,食指几三十人,仅赖家大人与家季父笔耕以度日,其况能有余资再为受业修业乎!此情也,五年来未以资上达者,恐道对人言贫之笑,贻夫子之羞也。”
爱才惜才的纪钜伟收到董必武的信后,思虑再三,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介绍董必武到省立第一中学批改一个班的国文作业,以挣得一些钱充作文高等学堂的学费。这位好心肠的老先生把自己的设想告诉了董必武,董必武深深为之感动,便与父叔们商议。他们觉得这样不必花多少钱就能使董必武继续深造,便同意董必武重返武昌半工半读。
省立第一中学是董必武的母校,省里的名牌中学,对教师要求很严。学校监督亲自向董必武提出要求:眉批要做细,总批要概括准确,评价要公允,对学生要有启发。每次作文批改后,监督常常是亲自过目检查,只要发现有一点不合意,就要申斥。而文高等学堂的课程又十分繁重,每周英语、法语课9个钟头,高等数学6个钟头,还有其他功课,并且,董必武对自己一向要求很严,事事一丝不苟。这样,一面学习,一面工作,实在难以负担。后来又从父亲来信中得知,家中生活更为艰难,几乎食不果腹。在这重重压力之下,董必武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他给黄州中学监督陈逵九写了一封求职信。邻县的这位校长也深知董必武的情况,便欣然邀请他来学校任教。这样,1911年初秋,董必武再次辞别了恩师纪钜伟,赴黄州中学任英语兼国文课教员。
但是,董必武的心并未安定下来,不久他就离开了这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