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她有过自己的辉煌。
然而,当世界之舟驶入近代港湾时,这条巨龙却喘息着落伍了。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满目疮痍。无数觉醒的中国人以各种方式,探寻着救亡图存的道路。
当时间老人迈着沉重的步子,蹒跚地走进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一件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悄悄地降临了。
1921年7月,13位年龄不一、口音不同、装束各异的年轻人,肩负着全国50多名党员的重托,在上海秘密聚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和唯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这次被命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性聚会,是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秘密举行的,除了会场一度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以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任何注意,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由此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中国历史将由她谱写出全新的篇章。
斗转星移!
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当年仅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58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76年的历史过程中,她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经坎坷,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已过世。追寻他们的人生足迹和思想历程,从中探求人生的价值,寻觅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成为后人特别是历史学家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大浪淘沙!
当年一同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由于种种原因,后来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毕生为党的事业奋斗者有之,为人民的解放而献身者有之,中途脱党者有之,背叛革命者有之,沦为汉奸者有之。他们的曲折经历,尽现了复杂离奇的社会变迁,折射出剧烈动荡的时代特点。
这种复杂的情况,也就成为后来人研究中共一大代表的难点所在。
多少年来,研究中共一大代表的生平和思想,为他们各写一部传记的想法,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这也是我们作为史学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1995年七八月间,我们和河北人民出版社经过周密策划,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这一工程。
历史著作和人物传记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真实,冷冰冰的书籍才会流淌生动的音符,才会涌动生命的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材料和方法。历史人物的传记写得成功与否,全赖于此。有了准确的材料和科学的方法之后,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和把握住历史人物一生最根本的追求是什么,并把历史人物活动的时空环境尽可能地再现出来,把历史的真实再现出来,从而给历史人物一个比较准确的历史定位。这样写出来的历史人物传记,才会给读者一个大体逼真的历史人物形象。这也正是我们这套丛书所努力的目标。
为此,我们提出了四条编写原则:(一)据实直书而不拘泥于定论,以确凿的历史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秉笔直书,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二)史料丰富而不至于芜杂,挖掘和采用真实可靠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史料,去粗取精,摒弃似是而非、查无实据的材料,严禁杜撰情节。
(三)重点突出而不平铺直叙,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突出写传主的活动,以人和事贯穿全书,兼顾传主的思想发展和个人生活,写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色彩。(四)文字生动而不求浮艳华丽,力求达到语言生动活泼,优美流畅,有较强的可读性。
基于上述目标和原则,同时也考虑到中共一大代表各自不同的多面人生,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时,还强调发挥各本书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作者可以阐发自己的观点,体例和风格也不强求完全一致。人物传记本来就没有一种模式、一个套路。作者在求真的前提下,以不同风格、不同体例来撰写人物传记,也可体现出人物传记写作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历时两载,我们编写的这套丛书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如果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年朋友能从这套丛书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收获,那将是我们的最大快乐和欣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周佛海、陈公博、张国焘等人先后走上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何等的重要。对于这些人,我们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把他们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直书他们的人生,分析他们的变化,其目的,一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二是希望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教训。
回过头来看这套丛书,我们所确定的目标和原则,可以说有些达到了,有些则还没有达到,或者说没有完全达到,留下了一些遗憾。这一方面是由于挖掘的资料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水平和方法有关。我们热忱地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最后,我们还想强调两点:一是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时,参考了许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吸收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借本书出版之际,对这些同行表示诚挚的谢意。二是我们在编写这套丛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史学界、出版界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10余位专家顶着酷暑,为我们审阅了全部书稿。对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全力帮助,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郑惠 张静如
199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