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诚家风
湖北省东北部有一个黄安县(今名红安),这里是著名的“将军县”。据有关人士统计,红安县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2位将军,4位副总理,10位正副部长,12位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23位大军区副司令和副政委,24位兵团级干部,130多位省军级干部。这里还是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家乡。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就出生在这里。
董必武1886年3月5日(清光绪十二年农历正月三十)出生于黄安县城南街(今城南正街)的“大井坎董家”。他来到人间不久,教私塾的父亲给他取乳名为乐益。直到晚年,董必武还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乐益堂”。
依照董族家谱的辈序:士、为、其、基、贤、良、绍、德,董必武是“贤”字辈,故取学名贤琮,字洁畲。15岁时,据《尚书·大禹谟》“董之用威”语改名用威;取《汉书·律历志》“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之意,号璧伍。参加革命后,他深信中国革命“非有武装不可”,故取谐音改“璧伍”为“必武”。后来,他还曾用过“碧吾”“窥园叟”等化名。
董家原籍为黄安东邻的麻城县,祖先世代务农。清朝初年,他家这个分支迁居到黄安城南约25公里处的永和镇傅董家村,后又迁至石家塝。到董必武前六代祖先董之谟时,从石家塝迁居城内。进城后,全家节衣缩食供子弟上学,自此董家开始有人读书,但连续三代均无人获得功名。在董必武曾祖父董为霖主持家务时,开始以小本钱在本县的武家畈经营一家小酱园,经售自制的酱油和腌菜,赚得零钱以养家糊口。其祖父董其元、大伯父董基浚,都继续经营这份营生,可谓世代相传。故黄安县乡里人又称他家为“酱园董家”。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一遇到灾荒年,营业额下降,生活也就困苦不堪了。
当时的中国,社会风俗讲究祖孙同居,共享天伦之乐。董家是个人丁兴旺的家庭。祖父董其元,膝下有9个儿女。董必武出生后,全家已是30余口的大家庭。其时正值清末,统治阶级腐败至极,物价飞涨,酱园生意很不景气。祖父董其元去世后,大伯父董基浚主持家务,这时酱园赔本,被迫停业。董家没有土地,只有一幢住宅。为了维持全家生计,大伯父基浚、二伯父基哲找到办理黄安县府48会中的“大有会”的户籍、田亩、钱粮册书的差使,从而获得些微薄收入。五叔基聪、七叔基智做些小买卖,而董必武的父亲和四叔教塾馆。这样,虽然家中人口多,但由于兄弟间互谅互让、齐心协力,全家也相处得和睦安乐。
董必武的父亲董基文,号采臣,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他自幼读书,1894年科考得第一名,中了秀才。按照清朝的科举制度,考中秀才后,如果未能进一步考中举人,即使一直到发白皓首,也只能被视为“童生”。可惜的是,董基文考中秀才时,董家正日渐颓败,没有办理廪生资格的银钱,只补了个增生,称增广生员,不能领取廪食银,从而也断了做官之路,只能在乡里的塾馆或有钱人家里当一名私塾先生。董必武的父亲教了一辈子书,兢兢业业,为人性情耿直,清贫自守,足不涉公门,并十分鄙视趋炎附势之辈,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这对董必武的性格和品德的形成影响很大。董基文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一向嘱咐子女正直为人,“莫做坏事”。他同情革命,对董必武从事革命活动,从不反对。董必武策动反袁斗争被捕入狱时,他四处奔走,设法营救。
董必武的四叔董基明,号素怀,知识渊博,写得一手好文章,才名著称县内。他考中秀才后,补了个廪生,称廪膳生员(能从国库中领取膳食的生员)。董基明大半生也是以教书为生,对董必武尤其喜爱,当董基文远出时,董基明帮助照料董必武。因此,他对董必武影响也是很大的。
董必武的母亲蔡氏,是位典型的旧中国的贤惠女性。她出身城市贫民,自幼到董家做童养媳。一生节俭勤劳,为给家庭增加收入,她白天纺纱织布,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继续劳作,有时彻夜不眠。她对一针一线、一草一木都十分珍惜,绝不容许损坏和浪费。她的这种热爱劳动、克勤克俭的作风,对董必武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她生有两女两男,董必武是其长子,次子名贤珏、又名觉生。晚年,董必武曾向子女深情地回忆说:“我爸爸的家境贫苦,家里没有藏书,我要看书常到一位朋友家去借,因为借期很短,只得连夜看。那时晚上点的是清油灯,我和母亲共一盏灯,她摇纺车纺棉花,我在一旁看书。”言谈之中,对自己的双亲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眷恋之情。
幼年时代的董必武,在这种生活勤俭和作风朴诚的家庭里,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由于生活的困难,幼时的董必武很早就懂事了,他经常到城外捡柴、挖野菜,帮助母亲喂鸡、搬运自织的土布。艰辛的生活和良好的家风,使董必武从小就养成了朴诚、正直、笃厚、刚毅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