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秀才
得益于担任塾师的父亲和四叔,董必武自幼就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教课余暇,他们出于“盼子成龙”的心情,谆谆地引导钟爱的小乐益读书和识字。
清代的启蒙教育,大多从《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开始。幼年的董必武,在父亲的指点下,就在昏暗的油灯下,伴随着母亲纺车的嗡嗡声,把《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5岁那年,父亲在黄安城内东街广善庵塾堂就教,董必武也经常跟随父亲去玩耍。一天,父亲让塾童背诵《三字经》,几个塾童背不出,正在窗外向里面偷望的董必武,立即代塾童朗声背起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背得一字不差。他父亲非常惊喜,从此就让他跟读。第二年,董必武又跟随父亲到距黄安县城15公里的李貌村(又名李冕二村)的塾堂就读,除继续读《论语》外,还读《大学》《孟子》《中庸》。7岁时,父亲受聘到离家更远的东张煜村张家塾堂就教,因约定不带子女入学,董必武遂随四叔董基明到黄安城内易家私塾堂读书。8岁又随姑夫在黄安县东河寺读书。除了正课之外,在课余还借读了《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七侠五义》等演义小说。9岁那年,得张家允许,董必武随父亲到东张煜村,与张家子弟一起就读,他又借读了《天雨花》《孟丽君》《二度梅》等长篇弹词和小说。10岁、11岁时,又随父亲转到麻城宋埠镇附近的张杰湾和黄安县傅董家村就读,除认真读经书外,课外还读了《西厢记》《牡丹亭》等名作。虽然这种读书生活很不安定,却使他开阔了眼界,知识增长很快。12岁和13岁,他继续在傅董家村读书,开始熟读《尔雅》《说文》《古文释义》《左传》《通鉴辑览》等。14岁起,董必武随着父亲转到设在黄安县城福生祠董家家庙的县办萃英书院读书,一直到18岁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在这里,他白天在书院跟班上课,晚上在油灯下阅读大量中国古代优秀文史书籍,如《史记》《汉书》《晋书》《宋史》和《易经》《淮南子》等历史著作,以及李白、杜甫、辛弃疾等人的诗词。通过对这些古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著作的广博阅览,董必武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
董必武的青少年时代,仍盛行科举制度,他也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读书——参加科举——做官的仕途。1900年,他15岁时,参加了县里的“观风”考试,得了第二名。16岁起,他开始练习写策论。17岁参加全县会考,成绩又名列前茅,得到“膏火”(即灯火费)奖励。因此,家中人都希望他考得功名,以改变家庭的贫困境况。
清朝的科举制度,沿袭明制。童生要参加入学、乡试、会试三次考试。入学考试又称小试、小考,包括县试、州试、府试,考试合格者称秀才。1903年,董必武先后参加了黄安县、黄州府科举考试,都榜上有名,获得附学生员(附生),中了秀才。他成为董家的又一名秀才。
在封建社会获取功名,是进入仕途的开始,是件值得庆贺的大喜事,更何况董必武是“贤”字辈的第一个秀才,因此,全家上下、邻里乡亲都喜上眉梢。按照当地风俗,在董必武回家的那一天,乡邻们到县城东门外准备大放鞭炮迎接他。可是,等了半晌,始终未见到他。原来他故意绕道回了家,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只淡淡地笑着说:“中了秀才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他受淳朴家风的影响,对旧的俗套不以为然。几十年后,董必武向女儿谈起这件事说:“家中知道考中秀才的消息,自然高兴得很,他们计算着我几时回,买了爆竹,等候在城东口,准备一见到我就点炮。我得信后,就绕了路回到家里,没有在城东门与他们见面。”女儿问他:“那为什么?”董必武笑着说:“为什么?为什么要接?我不想那样回家。”又说:“当然,考中了秀才,家里就免了杂税,这对家里来说,也是不轻的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