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高材生
董必武报考武普通中学堂受挫后,返回家乡。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他在县城教蒙馆。这时,兴办新式学堂之风也吹到了黄安,他的四叔董基明在县城筹办了全县的最高学府——县立高等小学校,校址就在他幼时求学的私塾学堂——萃英书院。1904年董必武来到这所新学堂代四叔教课。由于他知识渊博,思想清新,授课认真,很快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虽然已有职业,但出于追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加上各种新思潮的冲击,董必武并没有放弃求学深造的念头,仍时时打探着各种学习的信息。1905年春,经同县人阮毓崧介绍,他获悉武昌文普通中学堂要招考新生。他感到兴奋,立即说服父母和四叔同意让他去报考。经过严格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文普通中学堂。
文普通中学堂,是当时湖北省的重点学校。张之洞为把这所新式学校办好,特聘其世交纪钜伟任该校监督(即校长)。该校学制5年,课程中西兼有,学生全部享受官费。
1905年11月,董必武正式入学,被编入该校第二届的第三班。入学不久,教师命题让学生作文,题目是《伍子胥、申包胥合论》。董必武凭着渊博的文史知识,一气呵成。教师阅后,认为他文风典雅,内容深邃,语言凝练,“风格接近时居文坛之首的桐城派”,马上推荐给监督纪钜伟。纪阅后十分欣赏,亲笔批语:“锲而不舍,他日必成文学家。”由于他文史基础好,经过几次考察后校方同意了董必武的申请,决定其免修一个学期的语文课。董必武得以较多的精力攻读数理和英文学科。
董必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用功,考试成绩总列全班第一名,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他品学兼优,深受监督和教师们的器重。
然而,董必武在“文普”的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先是1908年,文普通中学堂改为湖北省立第一中学,学习由官费改为自费。这对家庭经济状况拮据的董必武来说,不啻是严峻的考验。但全家大力支持他读书,靠着东挪西借和省吃俭用,董必武方才能够继续学业。接着,在1909年,省提学使提出要办文高等学堂,筹划把省立第一中学的这一届毕业生转为文高等学堂的第一期生员,并决定不按原规定发给董必武他们毕业证。这对早就企望凭一纸毕业证书寻找职业以养家糊口的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大多数学生都反对提学使的决定,但担心闹事会被学校开除。董必武品学兼优,在师生中威信很高,学校找不到开除他的理由,同学们都推他领头。董必武深感同学对他的信任,他表示:不干则已,干就要破釜沉舟,坚决干到底。他率领同学到校监督室去论理。纪钜伟对董必武非常器重,董必武也了解监督是一位爱护青年的长辈,但觉得在拒发毕业证这件事情上,纪钜伟不理解学生的心情。他向纪钜伟申述了他们的要求,纪听了后觉得在理,但碍于决定非学校所为,只能表示同情而无法更改,后来干脆避而不见。在学校申述无效后,董必武带领同学到省咨议局去请愿。咨议局的权贵们开始并没有把这群青年放在眼里,一口拒绝了学生的请求。但董必武等齐心协力,坚持斗争一个月,终于迫使提学使收回成命,同意发给毕业证。在这场斗争中,董必武团结多数,坚持说理,讲究策略,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初次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博得学校上下的称道,大家赞扬他“有毅力”。
一波刚平,又起一波。1910年夏,董必武经过四年多的读书生活,迎来了毕业考试。省提学使不甘心上次的失败,企图借毕业考试来报复学生。提出由提学使代替学校出试题,结果毕业考试中数学题难得令人咋舌,竟是学生未学过的内容,以及课本上未见过的题型,造成许多同学成绩不及格,影响了毕业。同学们非常气愤,认为提学使有意报复,于是再次众推董必武为首,集体到提学使衙门请愿。同学们质问提学使:“为什么要出根本没有学过的题目,故意刁难我们?”提学使明知无理,只好答非所问,这更引起同学们的不满。董必武代表同学们据理力争,提学使被驳得哑口无言,最后答应重新改分,斗争取得了胜利。
1910年10月,经过艰苦的五年学习,董必武终于修业期满,以全年级最优等五名学生中的第一名毕业。当时的湖广总督瑞澂向清宣统皇帝上奏,保荐董必武为“拔贡”
(当时清政府虽已废除科举,但仍实行“拔贡”制)。这是当时对学业和品格最优等学生的最高奖赏和荣誉。做官的仕途又一次向董必武招手,但此时他已接受了旧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选择了从事救国救民、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