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杰克·坎菲尔德对自己一年8000美元的收入很不满意,于是他对自己说:“我想在一年内赚10万美元。”这个收入目标看起来很离谱,因为它比当前收入提高了10多倍。
杰克·坎菲尔德每天闭上眼睛,想象看见自己的目标达成,自己可以轻轻松松一年赚到10万美元。他甚至把一张钞票涂写成大大的“10万”贴在天花板上。每天早上醒来,他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张改过的10万美元钞票。这张钞票会提醒他:这就是我的目标——一年获得10万美元的收入。
一天天过去了,看上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财富从天上掉下来,但杰克·坎菲尔德就这么继续坚持着。
大约一个月以后,他突然冒出来一个赚钱的灵感,他觉得付诸行动就能够赚到10万美元了。在灵感的指引下,很快他的计划得以实施,他的著作、出版商纷至沓来,那一年,他赚到了92327美元,与10万美元目标相差无几。
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导师、作家杰克·坎菲尔德第一次使用吸引力法则的结果。
吸引力法则概括来说,就是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我们的思维、情绪以及行动共同作用之后会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吸引和它相同性质的人、事、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也就是所谓的“意之所在,能量随来”。
如果你希望人生中有好事发生,你大可不必坐着等待,你可以通过具体的方法促进它的到来,只要你清晰地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吸引力法则与你本身的频率和质性正相关。也就是说,积极的能量会吸引积极的事物,消极的能量会吸引消极的事物。
在一档音乐节目中,一名歌手唱毕,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中,歌手陈粒谈到了“避谶”这个词。
她说,她曾经观看了一场很优秀的演出,由于心情非常激动,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今天我又‘去世’了”“好听‘死’我了”之类的话语。诗人西川老师看到了,对陈粒说:“你不能这个样子说话,陈粒,你讲话要避谶。”然后陈粒就去网上搜索了“谶”的释义,意为相信预言会实现的意愿。
这就是典型的吸引力法则中的同频共振、同质相吸,消极的言语会带来消极的事物。尤其在生死大事上,更不能掉以轻心。
有的人曾经有这样的时刻:你觉得好像有什么糟糕的事情要发生,说不出什么原因,但你的直觉告诉你肯定会发生,然后事情真的就“如你所愿”发生了。
这也是吸引力法则的体现。
有的人喜欢发牢骚,经常抱怨,哭穷,对别人倾诉自家的鸡飞狗跳、龌龊不堪,在这种情况下,他会被一些小人钻空子、利用、陷害。小人觉得他笨,没有后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欺负他。
当事人自己是不自知的,只是莫名觉得自己很衰,一堆糟糕的事情都落在他头上,殊不知,这也是吸引力法则的体现。
吸引力法则的前世今生
现在看来,吸引力法则的运作原理很简单,很好理解,但它发展到今日的成熟理论,却经历了长期的传承、演变。
早在1906年,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在其著作《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中,强调了思想的力量及其对现实的影响。他认为,通过专注和集中思维,人们可以改变自身状况,吸引所需的事物。例如,他说道:“思想是一种力量——能量的一种表征,具有一种磁性,就像吸引力。”阿特金森强调,思想具有振动特性,能够吸引相似的能量或事物。因此,积极和专注的思维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个结论:通过我们的思维,通过思维的聚焦,其实可以去改变一些东西,吸引一些东西。
1907年,麦克莱兰出版了《想象力带来富有》。
1926年,霍姆斯出版了《心灵科学的基本思想》。
1939年,霍利维尔博士发布了《让吸引力法则伴随工作》。
但真正让吸引力法则慢慢成熟,不得不提起两个人,那就是希克斯夫妇——杰里·希克斯和他的妻子埃丝特·希克斯。他们出版了很多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包括《亚伯拉罕的教义》《有求必应:22个吸引力法则》《这才是吸引力法则》《财富吸引力法则》《莎拉:“所罗门”指导她飞翔》《吸引力旋涡》《莎拉和塞斯奇遇记》《专注意念的惊人力量》《情绪的惊人力量》等等,书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信息和资料。
到了2006年,制作人和作家朗达·拜恩的同名电影《秘密》上映,以及同名书籍《秘密》出版发行,并在市场上畅销一时,吸引力法则的概念很快风靡全球。
有关吸引力法则的书籍并非少数。
比如,《秘密》这本书的导师之一杰克·坎菲尔德,也就是本书最开始讲述的故事的主人公,他也写过一本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书名就叫《吸引力法则》。
美国作家琳·葛雷朋出版了一本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书名是《把好运吸过来》。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召唤奇迹的幸福说话术》是美国作家佛罗伦斯·希恩撰写的两本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
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老师撰写了一本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即《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这本书与希恩的一本书重名。这两本书讲的都是吸引力法则,不过张德芬老师的书写得更加直接,而且加进了很多特殊的、很有效力的强化内容。
其他关于吸引力法则的书,你还可以参考和阅读的有:萨娜娅·罗曼的《创造金钱》、查尔斯·F.哈奈尔的《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克劳德·布里斯托的《信念的魔力》、贝波儿·摩尔的《向宇宙下订单》、拉里·克兰的《丰盛之书》、麦可J.罗西尔的《吸引力法则:心想事成的黄金三步骤》、韦恩·戴尔的《心想事成的九大心灵法则》、哈维·艾克的《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麦克·罗奇格西的《业力管理:善用业力法则,创造富足人生》、植西聪的《墨菲心想事成法则》等等。
之所以要讲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讲述吸引力法则,以及他们如何实践,如何把生命中想要的美好事物、期待的愿望吸引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来。想要找一本绝对权威的书不一定能找得到,但是如果你想要了解吸引力法则,想要去看一看各个流派所提及的理论知识,阅读这些书是很有必要的。
比如张德芬老师写过的最著名的身心灵三部曲——《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这三本书是按照唤醒、疗愈、创造三个阶段来写的。吸引力法则在张德芬老师的图书中,在“唤醒、疗愈、创造”的体系中,属于“创造”板块。
吸引力法则的五大类流派
关于吸引力法则,每本书讲的方法都不一样,有的甚至有所冲突。所以我们可以将有关吸引力法则的书籍归归类,分分流派,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回溯源头,知道自己运用的是哪一类的原则、技术、方法。
第一类:情绪、信念类。
这一类强调的是专注和聚焦。当我们把所有的专注力只放在我们的信念上和情绪上时,就会有相应的好事情发生。这一类方法的关键就是你有多强烈的渴望、多强烈的专注。
比如希克斯夫妇的《专注意念的惊人力量》《情绪的惊人力量》,布里斯托的《信念的魔力》,科利尔的《神奇的秘密:利用吸引力法则获取宇宙力量之源》,都是这一流派。
这个流派强调的是正向、专注、聚焦,专注自己每天的念头、发心、情绪。
第二类:吸引力法则类。
也就是《秘密》这本书所讲的,吸引力法则有明确的三步骤:要求、相信、接收。
在不同的流派里面,三步骤有所不同,但基本类似。如果是按照这三步骤来阐述的,我们认为它是传统的吸引力法则流派,而不是情绪、信念流派,因为它比第一类情绪、信念类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操作方法。
比如朗达·拜恩的《秘密》,麦可J.罗西尔的《吸引力法则:心想事成的黄金三步骤》,坎菲尔德的《吸引力法则》,希克斯夫妇的《有求必应:22个吸引力法则》《这才是吸引力法则》。
第三类:释放法清理类。
释放法清理类这个流派,讲究的是如果我们要去吸引、获得一些东西,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清理,当清理了以后,我们相信那些好的东西能够来到我们身边。
比如乔·维泰利和修·蓝博士合著的《零极限》、莱斯特创立的圣多纳释放法、莱斯特的徒弟拉里·克兰的《丰盛之书》,都是通过这个流派来获得成功,实现奇迹的。
第四类:臣服随顺类。
跟前面的吸引力法则类、释放法清理类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一流派没有特定的目标。
比如像《臣服实验》的作者迈克·A.辛格所做的臣服实验——臣服于整个命运,他并不刻意做任何努力,不刻意设立任何目标,他让自己臣服于整个命运的河流当中。他要比采用释放法清理类的人更加谦卑,或者更加放空,但同时他也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
第五类:种子法则类。
种子法则类与吸引力法则类最大的不同是,在空性中种下业力的种子。它强调的是你想要获得什么,你必须先要给出什么,通过给予,通过种下业力的种子来收获。
比如麦克·罗奇格西的《能断金刚:超凡的经营智慧》《业力管理:善用业力法则,创造富足人生》等都属于这一流派。
如何有效学习吸引力法则
学习吸引力法则重在实践,绝对不是光看理论就可以生效的,必须一步步进行操作实践才行。
作为读者,你需要以怎样的心态去学习吸引力法则呢?
第一,最重要的心态就是相信。
因为我们实践的是一个我们没办法完全看得见、摸得着的法则,我们运用的是之前并不熟悉的心性,是我们的专注、心灵的力量,所以我们首要的学习心态就是相信。我们要相信宇宙中有更大的力量,我们要相信除了自己之外还有一些未知的事物,我们想要去探索、想要去信任、想要去了解,我们要相信看上去不可能的奇迹,其实都会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
我们必须保持对未知的可能性的相信,这样才能打开自己潜意识的大门。
只是很多人无法相信精神思维可以和物质世界相关。大多数人觉得物质世界比较真实,我们的意识比较虚无,仿佛我们的精神就是由一堆碳水化合物所碰撞出的脑电波,而这些脑部的波动是我们内在独立的,和这个世界无关的。关于这些,我们慢慢来讲。
第二,我们需要去做的是体证。
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测试、去练习、去领悟。无论理论多充实、多丰满,技术方法总结得多么清晰,我们都要勤加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会发现每个人使用那些技巧的独特心得体会,才会发现同样的方法以不同的形式来配合每一个个体的不同需要。
通过练习,你可以看到自己卡在哪个地方,是卡在限制性信念里——觉得自己不可能、做不到;还是卡在情绪的黑洞里——有很多情绪无法控制,每次都被情绪卷走;又或者卡在原生家庭里——有个很强的动力想让自己去追随父亲或母亲。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擅长吸引某些事情;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预测坏的事情发生特别灵;有的时候,你的直觉感受到某些好的事情发生会很灵。除非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思,否则你是不会摸索到这些体悟的。
第三,心态需要持续地投入。
练习吸引力法则其实不仅是实践理论、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经过系统学习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光实现了很多奇迹,得到了很多渴望的东西,吸引了想要的财富、亲密关系等等,而且你对内在的领悟也提高了,对自己内在心性的理解也扩展了。
吸引力法则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可以促进我们心想事成。
你越了解吸引力法则,你就会越想要用心引导自己的思维,因为你明白,无论你要不要,你心里想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当我们把思维投注在某样事物上时,我们就会把同频的事物吸引到我们的体验当中来,也就是说,你可以通过各种尝试,把金钱、成功、快乐吸引到你的生活当中来。
第二,它可以让我们达到对内在更深的理解和心灵力量的醒觉。
我们会更多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会学会如何运用自己的情绪力量、心灵力量,而不是被情绪的黑洞卷走。
第三,通过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意志和能量,我们会了解到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互动关系。
总之,学习吸引力法则,更能让我们成为生命的主人,而不是一个无能为力的抱怨者。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一生幸福美满,我们想要财富、地位、健康,想要亲情、友情、爱情都长久,这倒也并不是奢望,吸引力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一一实现。
当人生有了吸引力法则,我们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等待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创造自己未来的开拓者,把我们想要的美好全部吸引到我们的生命里。
其实,吸引力法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通用法则,即便你还没有认知学习到它,它都无时无刻不在你的生活中起作用。
因为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处在某种状态、某种能量下,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思维调动自己的情绪。而这种情绪、这种思维、这种能量、这种状态,决定了我们会吸引怎样的事物到我们身边。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否知晓吸引力法则的存在,是否会使用吸引力法则,你的人生都处于一种主动的或者被动的吸引当中。
一个小姑娘去应聘行政的工作,面试了好几家公司都屡面不中,几个月下来,存款马上要花光,小姑娘非常焦虑。又一次面试失败后,小姑娘实在忍不住,当场问HR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HR回答说,感觉小姑娘面色凝重,面试过程中太严肃,哪怕HR刻意缓解气氛,她也松懈不下来。行政工作与同事打交道的时间很多,太刻板不利于人际沟通。在问及对公司有什么问题、对面试有什么看法时,小姑娘说的也是“都行”“没什么意见”,感觉对面试结果不是很在意,不太积极热情。所以在业务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公司HR相中了另一个开朗一些的女孩。
过了半个月,HR接到了小姑娘的电话,说她面试上了一家公司。这次,她记得一直面带微笑,礼貌又积极地回答问题或者提问,走的时候还握手道别,轻轻掩门。打来电话是非常感谢HR的诚恳建议,让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对吸引力法则有所认知的意义,就在于会在这种情况下,下意识地调整,从消极负面跳到积极正面,吸引美好的人、事、物,改善我们的人生。
功课
关于你自己的定向
1你为什么翻开这本书?你最想通过这本书收获什么?
2你相信吸引力法则吗?你愿意相信吗?你会以怎样的心态投入吸引力法则的学习中?
3在你的生命、生活、工作中,你最想创造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