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的运作原理
吸引力法则能够运作成功,是有科学的依据和原理的。
精神能够影响物质世界吗?举两个例子吧。
●一个改写了世界观的实验:双缝干涉实验
这个实验是托马斯·杨在220多年前,也就是1802年首次用光子完成的,他的实验有时被称为“杨氏实验”或“杨氏狭缝实验”。
实验的对象后来扩展到原子和分子。这个实验可以用比电子和光子大得多的实体来完成,尽管随着尺寸的增加会变得更加困难。进行双缝实验的最大实体是每个包含810个原子的分子(其总质量超过10000个原子质量单位)。
如果光子严格地由普通粒子或经典粒子组成,这些粒子通过狭缝以直线发射,照射到另一侧的屏幕上,会看到与狭缝的大小和形状相对应的图案。
然而,当实际进行这个“单缝实验”时,屏幕上的图案是光扩散的衍射图案。
如果照亮两个平行的狭缝,来自两个狭缝的光会再次干涉。这里的干涉是一个更明显的模式,有一系列交替的亮带和暗带。
如果把探测器放置在每个狭缝之前进行观测,干涉图样就会消失。
这就引起了麻烦,观察变成了不是物体所拥有的任何绝对性质,而是由观察者(测量装置)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观察者-粒子(光子-电子)的相互作用包括关于电子位置的信息。这部分限制了粒子在屏幕上的最终位置。
由这个实验开始,我们坚固已久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泾渭分明的分立模型产生了动摇。精神和物质有了交界面,不存在一个外在不动的客观世界了。
物理学家大卫·多伊奇在其著作《现实的结构》中认为,双缝实验是平行世界解释的证据。
●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薛定谔在他撰写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也提出了超越普通物理架构、探究意识和物质本质的四个问题。
1.存在一个自我吗?
2.存在一个自我之外的世界吗?
3.身体死亡后自我会消失吗?
4.身体死亡后自我之外的世界会消失吗?
薛定谔对于世界架构的核心看法极其激进,这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观点估计放在今天也难以被大多数人接纳。薛定谔博士认为:
人类只能意识到意识中的世界,真实的物质世界是否存在对于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并无影响。根据奥卡姆剃刀准则,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个真实的世界大致是不存在的。
我们无法建立真实的物质世界和意识中的世界的联系,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观察真实的物质世界。我们唯一能意识到的世界就是意识中的世界。
结论:真实的物质世界并不存在,只存在一个我们意识中的世界。万物都是同一存在的不同方面。
看上去薛定谔深受印度吠檀多派哲学精髓的影响。
薛定谔指出构成科学方法的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客观性原则。但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在对该原则进行严格表述的同时,我们却将认知主体本身排除在被设法理解的对象之外。所有的客观、所有的实践、所有的独立,必须有一个主观的主体进行验证和观测。
其实就是所有的科学测量都需要主观测量的介入,不存在绝对的、没有观测者存在的最终观测。也就是科学不是绝对的,总是会融入主观意识。
因此,薛定谔给出的惊世骇俗的推论是:看上去存在两个东西,一个是意识自我,另一个是意识自我之外的世界。但是这个意识之外的世界,也是由我们的经验元素构成的。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称之为世界的东西都只是自我之内的一个复合体。
我们从上述表述中能够得出哪些和我们的生活相关联的结论呢?
即我们低估了自己的意识力量,我们的意识极其深刻地和这个物质世界缠绕在一起!
19世纪的一位思想家说过:“你的每个思想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它是一种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头脑里闪过的想法、念头是一种能量,会催化出某些外在事件。
量子力学通过对物质世界进行微观研究,发现分子、原子、质子里可能是夸克、胶子。继续往下拆分可能是什么呢?可能并不是某种固定形态的粒子,而是一个振动的弦,亦即一个振动的能量。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所有实物——一个茶杯、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辆汽车、一个人,从表面上看,是有物质属性的,是有质量、有形态的一个实质的物体,但如果不断往下拆分,你会发现拆到最后它只是一种振动的能量而已。我们看见的光、听见的声音、触动的水波,拆分到最后也同样是能量。
可以说,一切我们所知的物质,拆分到最后,都只是振动的能量而已。
那么,看不见、摸不到的思维、意念、想法又是什么呢?它也能拆分出振动的能量吗?
本质上说,是这样的。
思维、意念、想法等,虽然跟实物不同,但也都只是一种脑电波,可以被监测到,只是波动的一种方式而已。把它拆分到最后的那一层,也只是一种振动的能量。
所以可以认定,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的,包括你的思维、意念、想法。
当你理解了这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思想会对我们身外的世界、物质产生影响,进而使其发生变化。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我们的思维、念头、情绪和构成物理世界的最基本的粒子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振动的频率,振动的能量。
念头和其他能量的不同之处是念头在能量的载波上叠加了信息的包络,也就是能量有了某种信息的表达。例如,喷泉是相对无序的能量表达,音乐喷泉则是有序的能量表达。这个有序,就是表达了相关的信息含义。
既然思想是一种能量,实质的物质(包括金钱)背后也是一种振动的能量,那么就可以理解吸引力法则所说的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周一综合征是指在周一上班时,总会出现疲倦、头晕、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周身酸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很多上班族都有这种情况。
某个周一早上起床后,小郑觉得身体各种不适,心情也非常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甚至想起来去年某个同事吃饭没有给她钱。
散发着颓废、烦躁、愤怒的气息,小郑刚走到门口就被邻居放在门外的垃圾绊了一跤,差点磕破脑袋。到公司大厦时,她又被急匆匆的行人泼了一身咖啡。人还没到办公位坐下,一天的躁郁值已经拉满。
其实,小郑一大早已经释放出了一种能量——如果用一台仪器观察小郑,可以发现,小郑已经用情绪的方式把这个能量振动释放出来了。
吸引力法则当然就会按部就班地起作用,根据同频共振、同质相吸的原理,吸引力法则给小郑带来更多类似的不爽体验。因为能够跟负面能量引起共振的,必然也是负面的东西。
反过来讲也是一样,想要吸引好的东西,就需要释放出好的能量。从量子的角度、能量的角度、振动频率的角度去理解,就会发现,吸引力法则其实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
正如查尔斯·F.哈奈尔所言:“精神力的振动是最细微的,因此,也是现存事物中最有力量的。”
精神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有很多自己就可以做的实验,当你去尝试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你的意识、你的情绪对这个世界是有影响的。比如,最简单的米饭实验。
米饭实验初级版
●人的语言、心念、文字、声音等都存在着看不见的能量场,而水或其他物质都能接收并反映这种能量场的存在。
●选择三个一样的、新的带盖子的玻璃罐,煮沸杀菌后,分别贴上代表爱、恨、忽视的标签。放入熟的冷米饭。
●放在同等光照、温度、湿度的地方,隔离存放。
●每天分别拿出不同的罐子:对着贴着“爱”字标签的罐子表达爱;对着贴着“恨”字标签的罐子表达恨;对贴着“忽视”标签的罐子置之不理,不去管它,作为参照组。
●14天后,对米饭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有可能是以下的结果或者是其他的可能:
1.对着罐子表达爱意的,罐子里面的米饭会发酵,散发出香气。
2.对着罐子表达恨意、用力骂的,罐子里面的米饭会变黑发臭。
3.对罐子不理不睬的更糟糕,罐子甚至会流出脏水。
这里的要点是:
●要专注、认真,保持相信地去实验。
●爱恨的情绪要很鲜明,很强烈。每天每次表达2~3分钟就够了。
●被不同对待的米饭会有不同的颜色和气味。
●只要三个罐子中的米饭出现明显的差异,起码说明你的意念和情绪影响了它们。
其实类似的实验有很多,自己都可以去做,我们回家自己做实验,成功的概率在80%以上。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抱有一种我的精神是无用的,桌椅板凳仿佛更科学的这种世界观。
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索各种可能性,努力去实验自己的情绪和世界的关系。类似的实验网上有很多,比如对植物表达不同的情绪,植物的反应是不同的,好的情绪使植物更加鲜活,坏的情绪使之变得枯萎。
这些实验都是自己可以去尝试的,不断去尝试,不要轻易地去认定或者否定。
当你最终实验成功了,你会发现,我们内在的精神意识的确是有力量、有作用的,我们留意的每个起心动念,都有可能会对我们外在的世界造成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想要改变自己的未来却有心无力,但是现在你可以通过掌控自己的心性、思维,掌控自己的情绪和信念,让吸引力法则发生作用,进而让外部世界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甚至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运用吸引力法则去创造我们想要的一切,所以更要去留意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是如何对外部世界造成影响的。
“你现在所想的,就在创造你的未来。……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你的思想就是种子,你收成的果,是依你播下的种子而定的。”——这段话很好地反映出吸引力法则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的思想和精神、情绪状态不光是一种信息,也是某种程度上对世界的过滤,如同一副有色眼镜。
我们的内在状态会让我们产生对外在世界不同的解读,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当我们内在的信念是匮乏的时,我们内在的输入输出系统会根据这个匮乏的信念,去筛选、去匹配、去拣选和这个信念相匹配的一切。
也就是同样是半杯水,乐观者会说杯里还有半杯水,悲观者会叹息杯里失去了半杯水。
因此看上去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是我们的内在筛选和创造的。
再举一个例子,当你买了一辆沃尔沃,你会发现整条街上到处都是这种车,仿佛也是一种吸引。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不会把这个世界输入的所有信息都交给我们去处理,因为信息量太大了。大脑只会有选择地去报告一些特殊的信息——我们相信的信息、我们警惕的信息、我们关心的信息。因此当我们内心有起心动念以后,仿佛我们就多设置了一个过滤网,我们在海量的信息当中输入了检索的词条,那么相关的内容就更加容易被实现。就如同一个秘书,不会把公司里发生的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都报告给老板,因为老板不一定关心,秘书只会报告老板最关心的重大事件。
当我们觉得赚钱很难的时候,我们会把所有容易赚钱的信息全部屏蔽,把那些认同赚钱很难很辛苦的信息留下来。当我们觉得别人会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会自动忽略或者否定和这个信念相反的信息,把那些别人对我们的冷嘲热讽和拒绝放大、强化,最终形成一种信念和外在世界关联的正向循环。
不过,不同的人使用吸引力法则,效果大不一样。有的人会心想事成,有的人却难以达成心愿,有的人甚至越担心什么越发生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磁铁和铁。磁铁一直有磁性,可以吸引铁、钴、镍等多种金属。铁可以被吸引,但它一般是没有磁性的,不能吸引其他金属。但铁在某些情况下会产生磁性,比如我们按照某种方式不停地摩擦,它就会产生微弱的磁性,或者把铁放在某种电磁场的环境下,它就会变成有强大吸引力的电磁铁。
产生磁性的原因很简单:铁内部本身杂乱无章的磁极在外力(摩擦、电磁场等)的作用下,内在磁极就发生了定向的旋转、排列,进而使铁块产生了吸引力。
这吸引力的关键就是内部所有磁极的有序性,磁极越有序,越一致,对外显示的磁性就越大。
推物及人。你的吸引力法则不起作用或者收效甚微,是因为你内在的“磁极”排列是混乱的。你有一个“磁极”在说:“我想要钱,我想要富有。”很多磁极却在说:“我不配,我做不到,这不可能,宇宙怎么会关心我呢?我如果去表达这个愿望,别人会笑话我的!”你内在的“磁极”不光是混乱的,甚至是对立的,所以你没有办法吸引到想要的东西。
薛童在学习了吸引力法则以后,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测试使用,比如晒个被子,他运用吸引力法则想要天晴,果然当天不下雨,出去玩的时候想要天气好,果然风和日丽。然而当他想把吸引力法则运用在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事业、金钱、情侣关系上的时候,却往往不灵,薛童煞是苦恼。
经过咨询发现,薛童一方面想去挣很多钱,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没什么能力,不可能挣到大钱。即便侥幸获得巨额财富,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管理财富,甚至对掌握财富产生了些许恐慌心理,一会儿怕招来灾祸,一会儿怕朋友来借不好拒绝,更怕自己投资不当又失去巨额财富。
这说明他内心的阻抗非常大,内在非常混乱,那些不可能的声音太多太杂。如果能给薛童内心这块铁加上强大的电磁场,可以发现,它非但没有产生一致性的排列,反而各种磁极团团转,非常混乱。
所以,运用吸引力法则的关键就是训练你心性当中的一致性,让你的内在“磁极”能够朝向同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需要去留意,什么才是真正的吸引?什么才是真正的念头?我们想要成功,这是一个念头,但是我们的潜意识里蕴藏了无数的对能实现的抗拒和怀疑,这些是念头吗?这些当然也是念头,只是它们是隐性的念头,它们每时每刻也在产生作用,也在发射它们的能量。
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是悬殊的,意识每秒钟大概有40个神经脉冲,而潜意识每秒钟产生的神经脉冲远远超过意识,有的说法是4000万个。当我们的头脑说我想要成功,我想要有钱,这是显性的意识发出的念头。但是据现有的科学研究,潜意识每秒钟产生4000万个神经脉冲是不可能做到的,做梦吧,别自己骗自己了。
我们认为,我们是自己身心的主人,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掌控自己内在的一切,但其实并不是。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睡得好,结果却失眠了;我们想要自己上台能轻松地演讲,结果在台上非常紧张;我们想要早一点赶到办公室,拼命地开车,结果就容易出车祸;我们想要控制未来的风险,结果变得更加焦虑。
在我们和自我的相处中,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内在的,无法掌控自己的念头,无法清理自己的嗔恨,无法改变自己的怀疑。因此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一个念头就能吸引来财富的话,仿佛也太简单、太容易了。这背后核心的秘密就是我们是否能够做到极致的单纯和纯粹,让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合一。
正向吸引和负向吸引
正向吸引就是想什么来什么。我想要有人能帮助我,那个人就来了。我想要这个事情能成功,果然成功了。
负向吸引是怕什么来什么。有的人只要一想、一说,那些不好的念头就很灵,俗称“乌鸦嘴”。
正向吸引和负向吸引都是吸引力法则,都是你释放出能量的有效吸引,尽管吸引来的人、事、物大相径庭。
张张在一周之内糗事不断。先是担心许久的科目三真的挂了,然后在公司摸鱼打游戏被领导发现,并在部门群里被点名批评。周末下班挤地铁回家,把带给婆婆的一套护肤品弄丢了,本来就对张张不满的婆婆非说张张是不舍得买却骗她买了丢了。
张张忍不住又跟同事吐槽,说自己运气总是特别差。同事很淡然地说:“你有没有觉得,不是因为你运气差,所以你抱怨,而是因为你爱抱怨,所以运气差?”
那些爱抱怨的人,其实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他没有办法去控制自己的心性到正向,所以他正向的磁极别扭、不合,负向的磁极却出奇地一致,这就导致他负向的吸引非常得心应手。
张张回忆,自己年少时也有运气爆棚的时候。那时候张张报考了一所热门学校的热门专业,她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张张是在痴心妄想,只有张张自己,在近乎疯狂地学习之余,也近乎疯狂地坚信自己一定会考上,后来她就真的如愿以偿地考上了那所学校。
张张终于明白,心无旁骛地相信,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当然,正向吸引也不是让你守株待兔,不劳而获,就像张张考学时,无意识地相信固然是正向吸引,但也是付出了艰苦的学习和努力的。
吸引力法则是让你把自己的磁极调整到最有序、吸引力最佳的状态,帮助你吸引好的人、事、物,并不是说可以神乎其神地什么也不做就天上掉馅饼。就好比磁铁,磁化得再好,你不让它跟外界接触,那它有再强的吸引力也是白搭。
吸引力法则不是魔法,它不过是帮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顺利、更加心想事成的一个工具、一门技术而已。
吸引力法则能起作用的原因是你真正改变了自己的内在心性,产生了强大的磁性。当你的内在非常充实、丰盛,这些能量就会去吸引外在的显化。
华大集团CEO尹烨也曾经说过一些意识如何改变基因表达的观点:
“发表在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免疫学前沿》)上的一篇综述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生物学机理,即正念练习通过干预基因表达来影响人体的神经、行为以及一些生化过程,从而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免疫和炎症反应作为一种保护机制,是我们身体的第一道防线。而静态的冥想之所以能够降低与炎症相关的基因的活性,是因为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下调。NF-κB几乎参与所有细胞的应激反应,在应对感染中起关键作用,其功能异常与癌症、炎症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相关。”
“2013年《心理神经内分泌学》杂志发表了一份对照有精神错乱家庭成员的正常人的研究。经过8周的瑜伽冥想练习,23名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有49个基因表达下调,19个基因表达上调。下调的基因包括和NF-κB相关的促炎症基因,上调的基因包括抗病毒基因IRF-1。这一研究结果显示,瑜伽冥想可以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是降低炎症反应和增强对抗病毒的防御力。”
“心理学上,当你的内在意向发生改变时,你才有可能去改变你的外显行为,你的生活、工作和整个世界才有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而冥想、瑜伽、太极和气功这些意向活动在一个个的科学实验中被发现改变了基因的表达。正如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If you can change your mind,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如果你能改变你的想法,你就能改变你的生活。)’”
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内在潜能,“善护念”!
功课
回顾自己的情绪能量和状态
1观察你最近的遭遇、状态、情绪,遇到的都是什么能量的人、事,大多是好的还是坏的?
2相似的能量吸引相似的东西,如果你感到兴奋、热情、快乐,说明你发射的是正面的能量。相反,如果你感到烦躁、焦虑、有压力、愤怒、悲伤,说明你发射的是负面的能量。
3觉察到一点——外界没有问题,都是你现在的状态创造的环境,并不是环境左右了你的心情,而是你的能量吸引了一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