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三定律
定律是让吸引力法则能够生效的一些规则。传统的吸引力法则有三条基本的定律:吸引定律、相信定律(不同流派名称不同,也被称作“意念创造的定律”或者“用心创造的定律”)、允许接收的定律。
吸引定律
吸引定律认为,我们是自己的创造者。
吸引有三类:无意识地吸引、有意识地被迫吸引和有意识地吸引。
无意识地吸引是指根本不知道、没有觉察到自己在吸引,以为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有个同学很想要找到一个好的伴侣,但是她发现所有来的人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她的内心根本不相信婚姻,根本不相信会有一段美好的关系。因为在她的原生家庭,她父母的婚姻就非常痛苦,这也让她内心产生了一个潜藏的信念——她的爸爸不是好人,所有的男人也不是好人。
她很渴望拥有一段美好的关系,想要去逃避父母婚姻的命运。
我告诉她:“这就是无意识地吸引,潜意识里有个机制,当你的意思说你不要什么东西的时候,潜意识就会给你一个耳光,说‘我现在就让事情发生给你看看’。”
就好像在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在抱怨,抱怨社会不好,抱怨公司不好,抱怨同事不好、邻居不好,生活过得一团糟,其实都是他自己吸引来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无意识地吸引。
绝大部分人都处于无意识吸引状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很多我们外在的人、事、物都是我们内在吸引而来的结果。
比如说有的人总是在职场遇到排挤他的人;有的人做事做到关键的时候,总是会发生意外和挫败;有的人在运气好的时候,突然开始生病;有的人会发现他的亲密关系,一个一个的都是如此类似……
有意识地被迫吸引是指已经觉察到吸引力法则的作用,但没有办法停止去“创造”那些不想要的。
永佳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在班级活动中也不是很踊跃。永佳每每看到孩子,就抑制不住地想到孩子将来可能考不上重点高中,上不了好大学,没有一份好工作,在社会上落后于人、处处吃亏、被欺负……永佳焦虑的发散想象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甚至愤怒地转头就开始叱骂女儿,搞得孩子一脸蒙。她甚至去找人给女儿算命,发现女儿命里有一些不好的兆头。于是她就每天去想可能存在的风险,想女儿的人生中万一有什么意外,觉得孩子的未来会很惨,这让永佳的内心更加煎熬和痛苦。
其实永佳心里知道,每天焦虑孩子的未来是不好的,但她就是无法停止这些烦躁的思绪。处在这种吸引状态下的永佳,比那些无意识的人更痛苦。因为她已经学习了一些东西,获得了一些内心成长,她能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但是在改变的路上,她又觉得心力交瘁,实在做不到。
很多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想要改变自己的状态却有心无力,结果吸引来的还是那些不好的东西。
有的人很害怕自己生重病,所以身上一有点不舒服,就跑医院去做检查开药吃,甚至做很大型的检查,让医生反复地确认,最后医生告诉他没有病回去吧,他才觉得安全一点了,放松一点了。回到家以后,过了几天他还是觉得有哪里不舒服,又不放心,又怀疑自己生病了,再次跑到医院去做检查。直到有一天,总算查出了严重的毛病,他就会说你看吧,就说会生病,现在终于“实现”了。
有意识地吸引是指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发现了自己的负向问题并可以去改变它,令自己的内在状态日臻完善,吸引想要的事物到来。这也是这本书将要教会我们的本领。
比如说你想要去申请或获得某一个职位,你通过自己的愿望和努力,很轻松地得到了。
所以,吸引并不一定是你强烈要求什么的时候才开始吸引,当你没注意的时候,也在发射能量吸引。
无论你是否相信吸引力法则,它都会运作如常,它也没有闭合的开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吸引力法则。因为不了解这些法则的你,其实就是在玩一场你不知道规则的游戏,输多,赢少。
那么我们通过什么去吸引呢?其实就是通过我们的起心动念。
念头是一种思维的能量。我们有很多的念头、想法是来自被动的学习、被动的习得,可能是你读过的书,也可能是别人曾经对你说的话,还可能是你经历的一段过往,等等。如果你习惯了让自己被被动而起的念头牵着跑,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需要主动观照自己的念头,去进行自我训练。
首先我们要认清自己是怎样的一种状况,散发些什么念头,然后看自己是否需要去持续这个念头,是否需要转变念头。你的念力越强,你所发出的吸引力能量也就越大。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不会同时存在于心,一定只有一种占据主导地位。你有责任让积极情感成为内心的主宰力量。”
拿破仑·希尔是一位作家,他撰写过一本书,书名是《思考致富》,书中揭示了成功的秘密,并提出了十三个可践行的步骤。
其告诉我们如何去进行自我暗示,了解自己的潜意识,如何心想事成,如何去掌控自己的头脑和意念,内容与吸引力法则其实是相通的。
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念头,去觉察自己的潜意识,同时觉察自己的状态是放松的还是紧张的,想法是正向的还是消极的,情绪是快乐的还是焦虑的。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做调整,用一些方法把我们负向的能量转变为正向的。
对吸引力法则一知半解的小许,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吸引好的东西。
第一次使用是一个周一,着急赶去上班的小许被堵在了路上,这时他想起吸引力法则,就开始许愿交通能顺畅,让他上班不要迟到。然而小许一边暗暗祈祷,一边看着前车的后灯,忍不住连连按喇叭催促。前车司机听了很烦躁,直接下车来到小许车前斥骂。
事后,小许质疑吸引力法则的有效性,殊不知,是当时车上的他在持续释放一种消极、急躁、担忧的能量,对应吸引来的就是更多的麻烦和意外。
小许还想要去吸引财富,做了几天吸引力法则练习以后,发现财富没有来,小许又不耐烦了,他把这种很失落、很沮丧、不相信以及失败的能量释放出去了。吸引力法则根据小许的能量进行反馈和反应,小许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来。
如果你不喜欢你所获取的东西,你更需要深刻理解吸引力法则的吸引定律。一旦你把吸引力法则用错了,就会吸引来不好的事情。
当你决定去吸引的时候,你需要集中注意力,把思维放在某个对象上面,同时要体验正面的、好的情绪。
如果你感觉到恐惧、怀疑,感觉到有些什么阻碍着你,这个时候你是很难梦想成真的,必须用一些方法去清理它。我在后面会教大家如何清理。
相信定律
这个定律认为,你会得到你所聚焦的,不管是你想要的还是不想要的。
我有一个同学,有一次他买彩票中了40多万元,算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不过在高兴之余,他开始担心别人向他借钱。
平时不怎么聊天的同事找他,他就心惊肉跳,担心对方是冲着借钱来的;远房亲戚来探亲,他也神经紧绷,就怕对方开口;许久不联系的同学召集开同学会,他想参加又害怕。
知道了吸引力法则后,他就每天像求神一样祈祷别人不来找他借钱。然后就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身边的人陆续得知他中彩票的事,纷纷来向他借钱,有借去给孩子交转学费的,有借去给父亲交医药费的,也有买房首付差几万元借去临时周转的——每个人的借钱理由听起来都难以拒绝。
这就是他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不想要的事情上面,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导致的后果。
意念本身是有能量的,它能够召唤其他能量并启动能量循环。所以当我们聚焦在一种事物上,聚焦在某个想法上,聚焦在某些人身上时,我们的心灵就会与之产生共振,同频共振、同质相吸,我们就和我们所聚焦的产生相互吸引。
不过,这里的聚焦不光是有想要的念头、想法,更重要的是,你要整个人完全地相信,同时让我们的心和五感去帮助我们催化吸引力法则的达成。
“想要”和“相信”是有很大区别的,想要就是“我没有这个东西,我很渴望拥有它”,相信是“我觉得我已经实现了,我只是顺便过去把它拿过来而已”。
“我很想要一辆跑车。”——这只是一种你匮乏的渴望而已。当你说“我相信我是人类,而不是小猫小狗”时,这个“相信”是如此坚定而没有一丝怀疑。
就像那个害怕别人借钱的同学,他虽然想要“别人不来找他借钱”,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坚定,经常充满怀疑和忐忑,他的潜意识其实是相信别人一定会来找他借钱的。
在吸引力法则里,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让我们自己去“相信”,而不是表达“想要”。
当你真正相信的时候,你觉察你自己是放松的,觉得事情是很容易的。当你带着那份渴求、想要的时候,你整个人是紧绷的。
要真正能够让自己达到相信,需要做以下几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释放阻碍自己相信的因素。
我们会在后面设计相应的操作步骤,让你能够释放阻碍你相信的因素。
当你释放阻碍你的因素后,第二个练习就是增加你的这种相信,增加你的观想,增加正向能量。所以它分为两个部分,相信法则是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是观想。
观想就是让我们的感官、情绪配合去持续发酵我们想要的目标。
有一种说法,当你持续聚焦17秒,在吸引定律的驱动下,另外一个同频同质的念头会被吸引聚在一起。当你连续聚焦68秒,你的意念就开始形成具有创造力的振动,开始吸引同频同质的信息、想法、人和事物、时空来到你的身边,进入你的经验,成为你的实相,所以能够引发强烈情绪的思维,并且很快地显化出来。
在吸引力法则里,一切的发生需要两样东西,第一样是一个种子,也就是你“起心动念”的念头,第二样就是持续的动力。
如果把种子比作一颗子弹,那么这些相信、这些观想就像给子弹加速的动力,子弹在空中持续飞一会儿,最后击中的才是目标。我们聚焦于目标时,也是需要等待的。
如何观想
比如,你的目标是拥有一幢150平方米的大房子。当你去做观想的时候,你首先需要去做的,不是直接想到这个房子,而是先去觉察你的情绪,看看自己是不是处于好的状态。
你需要面带微笑,很开心地想象你看见整幢房子,看见房子的外立面是什么颜色,它有一扇木门还是金属防盗门。你打开门走进去看看里面的空间格局,房子里的每个细节,包括装修风格、家具设备,你和谁一起在这里生活,你们是如此开心。你的内在非常感谢这个房子,住在这里让你觉得整个人都非常舒适。
你需要观想到所有这些细节,甚至具体到你听到的声音,比如开关电灯的“吧嗒”声,走在木地板上“吱吱嘎嘎”的声音,等等。你还可以感觉到你在厨房做饭的时候闻到的气味,你触碰从阳台照进来的阳光很舒服的感觉,你心里面放松、开心、幸福的感受。
这些集合在一起叫作观想。
如果把吸引的念头比作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聚焦的话,我们持续的观想就是给这个目标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能量,让它去吸引和显化。
为什么观想会有效果?因为我们的头脑是不区分想象和事实的,我们曾经认为的事实,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想象。
小环过年经常不回家,同事问起,她说,她的父母对她很不好,小时候经常斥责打骂她,所以她上大学后就不怎么回家了。
有好奇心重的同事就问她父母为什么打骂她,她为何不反抗。小环细细回想,有一次是小时候不懂事,她恶作剧把胶水倒进水杯里让哥哥喝,被父亲看到,父亲一着急打了小环一巴掌,从此小环就认定父母重男轻女。还有一次是考试成绩下滑,家长会后母亲询问她,正处于青春期的小环不耐烦地顶了几句嘴,被母亲重重拍打了后背两下。
仔细想来,父母除了这两次,也没什么对小环恶劣的地方,平时也跟其他人家的父母一样忙忙碌碌地养家糊口,虽然不擅长家庭沟通、子女教育,但也实在谈不上是对子女不好的父母。
小环将自己陷在一种埋怨、憎恨的对立情绪里,并认定这种情绪背后的恶劣关系是一个真实的事实(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事实是小环的父母像大多数普通人家的父母一样,养育了子女,他们的确打过小环,但并不是天天打、日日骂,绝大部分的时候对小环还是挺好的。
我们的大脑会有选择地放大某些记忆,尤其是创伤的记忆。如果有绝对事实的话,我们的头脑肯定不属于那个事实本身。大脑是视觉、听觉、感觉收集的信息的主要处理中心,通过它旧有的信念,以它的理解,形成一个头脑里的图像或者一种定义。
头脑本身是不区分想象和事实的,它也不知道什么是事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自信、自卑、没有力量,但是通过一两项心理学的练习,就可以恢复力量。
镜像神经元
意大利的神经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无意间发现了所谓的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为了监看神经回路活跃时的脑部,他们在猴子的脑中植入了电极。当猴子伸手拿坚果时,与移动手臂和握紧手指有关的神经元的活动被如实地记录在仪器上。令人惊讶的是,即使猴子根本没有做出任何动作,而只是看着别的猴子伸手抓了一颗坚果时,这套动作的神经回路也会受到触发。
不只是主观动作的神经回路会受到触发,主观情绪的神经回路也是如此——某个人因为听到一个笑话而笑得前俯后仰时,会让其他旁观者的笑意回路随之受到触发。电影中的主角拼命想要逃过敌人的追击时,观众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紧张感和恐惧感。
镜像神经元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人们不必经历实际的事情,就可以获得同等的体验结果。
当你遗忘什么东西而找不到的时候,有可能会想:我到底把钥匙丢哪儿了?厨房里?沙发上?办公室里?这个时候,每当你想一个场所,大脑都会神奇地补充“好像”真的发生过的画面。你的神经元为了帮助你回忆,都努力地工作着,结果它们在“创造”新的、从未发生过的画面。但是,在每个好像“真实”的画面的提醒下,最后你到处找还是找不到。当你垂头丧气地把手插进裤兜里时,突然发现,钥匙就在你的裤兜里。然后,你那“智慧”的大脑又会神奇地浮现出可以自圆其说的画面:“哦,原来是当时……”
我们的大脑具备神奇的功能,可不是精神胜利法的阿Q。
我们很多时候被错误地教导:我们的内在、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想一无是处,只是一堆妄念而已,对物质世界不起作用。其实不是的,我们的内在具有强大的作用和神奇的功能。
比如,大脑可以重新形成神经联结,再度获得已经失去的行动力。亚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心理学家爱德华·陶布让中风患者参加了“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therapy):陶布让中风患者选择性地尝试使用他们受损的手臂或脚,同时刻意不使用未受影响的另一侧肢体。仅仅两周,陶布就发现患者的神经回路已经绕过失效的神经序列而重新联结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为皮质重组。经过这种治疗后,一些丧失手臂控制力的音乐工作者还能重返岗位。
仅仅是想象受损的肢体在运动,也有助于神经回路重新建立联结。辛辛那提大学德雷克中心的研究者让中风的受试者进行想象练习,例如一边聆听CD,一边在脑海中进行物理治疗的练习。数年后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加入想象练习的患者,比单纯接受治疗的患者进步更大。
1919年,米尔顿·埃里克森得了小儿麻痹症,这令他全身陷入瘫痪,除说话和眼动外,他不能做任何事情。他的妈妈请来了三名医生,他们都对她说,你的儿子没有指望了,他活不了几天了。这个少年对自己说,他一定不会让医生们的断言实现。他想到自己儿时摘苹果的一个画面。这个画面是真实的儿时画面。这一画面在他脑中无比生动,被描摹得细致入微:他的手缓缓地伸向苹果树上的苹果,似乎被分解成了一系列细小的动作。这个摘苹果的画面动作在他的内心被重复了几十万次。几周后,这一画面中牵扯到的肌肉恢复了轻度的行动能力。数年后,他不仅站了起来,还在一个夏天,靠一艘独木舟、简单的粮食和露营设备以及一点点钱,畅游了一次密西西比河。
对大脑来说,想法就是现实。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在68名受试者身上进行伴有声音的轻微电击。接着把这群人分成三组。
第一组反复听到电击声音,但不进行电击;第二组则在脑海中想象电击的声音;第三组则想象由雨声和鸟鸣声所组成的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结果显示,想象电击声音的那组和确实听到声音的第一组,所表现出来的大脑活动非常相似:大脑的两个部位——前额叶皮质和伏隔核都亮了起来。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玛丽安娜·瑞丹表示:“从统计数据来看,真实和想象的威胁暴露在整个大脑层面上并无二致,想象也同样能发挥作用。”
托尔·瓦格是博尔德分校认知与情感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也是此研究的第二作者,他说:“这项研究证实,想象是由神经所建构的实相,它能以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大脑和身体。”
对大脑来说,想法就是它的现实!
吸引力法则其实并不在乎也不知道你是通过回忆、模仿、创造、假设还是通过白日梦来产生思维的,它仅仅是在你产生观想的一瞬间对你心灵状态的感应。如果你同时满足相信和观想两条,这个时候你就产生了一种对你而言真实的能量。
国外有一个名叫丹尼斯的博士,他的工作是训练运动员。他将吸引力法则的一些基本要素加以归纳,帮助运动员将潜力发挥到极致。
他使用的方法就是大量的观想,让运动员去想象他们在赛跑冲刺、跨栏、跳马、足球等运动项目里有很好的表现,去观想到他们赢得胜利的每一个细节,去看到自己的手指怎样动作、躯体怎样翻腾,让自己进入一种很好的状态。
通过这个方式,他培养出了大量的奥运金牌选手。
所以在第二条定律里,我们需要把握的是让自己进入一种持续的、纯粹的、专注的能量状态。
霍利维尔博士在他的两本书里讲到过,绝不要期待你不想拥有的东西,也绝不要期望你无法期待的东西。当你期待你不想拥有的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吸引令人不快的东西。
例如,你其实不想被老板炒鱿鱼,但是你总是在想万一失业了,你怎么办,你就会吸引那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这就是所谓“不要期待你不想拥有的东西”,想都不要想。
而当你期望你无法期待的东西时,你思维的力量就会徒劳无功。你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起码你认为现在的你是做不到的,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你依旧期待。你这样期待的时候,你有可能吸引来的并不是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因为你的内在不相信,所以你内在释放出来的都是怀疑和匮乏。
比如你期待在一年内成为世界首富,其实你做这个期待的时候,你自己都不相信,你也觉得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这种期待做了又有何用?白白浪费精力罢了。
允许接收的定律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发出愿望,应该允许宇宙用它的方式来安排一切,接受所有的结果。
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出其不意的,需要你去留意它。
有个女孩到了婚嫁的年纪,发愿要吸引一个优秀的伴侣。经几次别人介绍,她遇到了一个心仪的男孩,无奈对方不喜欢她。
女孩心中烦闷,便去找闺密、朋友诉苦。看女孩情绪低落,有个爱运动的男同学约女孩去打羽毛球,陪她去爬山、划船、品尝美食,但这些也无法让女孩心情好转,女孩反复絮叨的就是:“再也遇不到某某那么让我动心的男孩了……”
女孩的目标是吸引一个良伴,但她思维固化,误以为心仪男孩就是能吸引来的伴侣。殊不知,已经有很多合适的人围绕在她身边了,比如陪她散心的男同学,无奈女孩把自己的视野收缩了,导致没法看到“男同学”也是一个良伴。
我们要相信宇宙的办事能力肯定超过我们自己的想象,所以我们大可放心地把事情交给宇宙去办理。
其实,这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臣服。所谓“臣服”,不是消极的态度,不是懦弱和委曲求全。臣服,是放开个人的好恶,让生命做主。“真正的臣服是勇敢地放开自我,全然拥抱当下的变化,然后,我们会看见生命所安排好的、种种超乎意料的惊喜。”
当我们用自身能量释放出了某一个信号、某一种意图之后,关于它通过怎样的逻辑运转实现,以什么样的方式显化,不是我们需要操心的事情。我们要放下想要操控结果的欲望,让自然法则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实现。
旭辉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迫于生活压力,一直跟别人合租,住着不怎么宽敞的小房间,喜欢狗狗的他,一直也没有条件养一只自己的宠物。于是他就利用吸引力法则,想住个大房子,好养一条狗。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是做着固定的工作,领着固定的薪水,买个大房子的梦想始终遥不可及,租个宽敞的房子都有些困难,旭辉的心里难免有些失望。
就在旭辉不抱什么期望的时候,他们公司的办公地合约到期,搬去了一个胡同里的花园别墅。老板一时兴起,允许员工带宠上班,猫一日、狗一日轮换着来。几乎突然之间,旭辉就变相实现了“养狗”的愿望,每隔一日就可以撸到同事们的各色可爱的狗狗。
如果可以放宽松去看,旭辉想要住大房子背后的目的,其实就是养狗。当你并不想刻意去控制某一个具体结果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机会到来。就好比旭辉,发现“住”上了公司的花园别墅不说,也一下子“养”了好多可爱的狗狗。
你会发现,宇宙实现目标的方法和你能想到的不一样,我们经常过于执拗地要实现既定目标,却忽略了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让自己像一个种瓜的农夫,种下种子,浇水,施肥,剩下的一切就交由宇宙。可能最终长出来的瓜有子或者无子,长了一个或者多个,长得大或者小,甜或者涩……但是我们允许一切的发生,并且感恩一切的发生。
功课
初设对未来的期待
1回想你自己的过去,有哪些有意识吸引和无意识吸引的经历?
2给自己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预期的画面,在晚上睡觉前详细地观想,让自己体验所有的画面细节、声音细节、感觉。
3描述并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