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始思维特征
德裔英国东方学家、宗教学家缪勒说:“古人的思想不但不像我们的思想,并且也不像我们所猜拟的他们的思想。”(玄珠《神话三家论》)无论如何,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怎样去看,或用什么工具去看。用肉眼看,世界是繁复的大千;用显微镜看,世界是分子细胞结构;用心和量子显微镜看,世界是空。
让我们充分地去遐想,原始人的意识世界苏醒的那个清晨,这是人类第一次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开来,并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相对。在还没有给万物命名之前,他们已臣服于神创造世界的无比威力。这时他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于是,他们用“心”去看这个世界,因此感受与我们必然不同,但这感受非同一般,正是通过这个感受,原始人才为自己短暂的存在赋予了充分的意义。这一从混沌中发展出来的些微意识,是某种表层的但又触及了实在的边缘,更多的则是广阔无垠的无意识资源。
在原始人广阔无垠的无意识之中,动物、植物,人体的各部分,客体,土地,手工制品等,无不具有神秘属性,这些神秘属性就其本性而言要比我们靠感觉认识的那些属性更为重要。所以,原始人的思维不像我们的思维那样对存在物和客体的区别感兴趣。实际上,复杂的表象在他们那里毫无分别,一切现存的东西都有自己的神秘力量。更进一步地讲,在原始人看来,看得见的世界的事件都取决于看不见的力量。例如:一个人被蛇咬死,在原始人看来,死之原因不在蛇身上,而在于那个看不见的力量的意愿,或是违反了什么禁忌。
那么原始思维究竟具有哪些特征呢?
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原始思维》一书中将“原始人”的思维定义为:“以受互渗律支配的集体表象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的思维。”
1.集体表象
集体表象指世代相传、集体共有而非个体独立的认知,有集体情绪性和运动性,以集体无意识及神秘感受为特征的思维形式。它先于个体,并久于个体而存在。
比如:现存的原始部落初次看到飞机或冰块时的敬畏感、神秘感和恐惧感,并且这种神秘和恐惧会作为集体表象而长存下去(在20世纪90年代气功潮中也存在这种情绪性、运动性的下意识集体行为和神秘感受,大有集体表象的意味)。
在中国,这种集体表象的思维形式主要表现为想象性的类概念,它的直觉是生活的而非宗教的,它凭借感觉将世界作“象”的分类,它把个别的对象从任性的偶然的存在中提升出来,让它们接近于抽象的形式来使之不朽,这样便在外部现象的不停流变中找到一些安宁。
事实上,传统是与记忆,尤其是“集体记忆”紧密相连的,它将过去组织起来,与现在关联,并以现在为基础被不断重构。因此,传统是一种组织化的集体记忆的媒体,传统的“整合”不是来自久远的存在这一简单的事实,而是进行不断的阐释,正是这种阐释将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
集体记忆有其“守护者”,如巫医、巫师、宗教专职人员或老人们……他们不是专家,他们所能进入的神秘态域绝大部分是不与外人交流的,构成守护者的首要条件是在传统秩序中的地位而非“能力”。
守护者和现代专家尽管都是社会中具有权威的人物,是人们的求助对象,但守护者以一种更完整的方式依赖于象征和某种特权。
2.神秘互渗律
神秘互渗律指“支配表象关联和前关联原则”(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通俗地讲,就是在物物之间、物人之间天然地存在着某种神秘方式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一物可以占有另一物的特殊属性。
例如:琀,字义是死者口中含玉。古人认为通过这一行为,人可以占有玉的坚固不化等属性。道教及古代医学都认为,吞食金、玉、珍珠等不仅可以延年益寿,而且可以保证死后身体免于腐化。还有,中国人喜欢用松柏等坚硬木材做棺材,也是互渗律思维的表现,认为这些树木极富生命力,可以促使人的转生或长存。
总之,相片、影子、牌位、名字等也可与人之本性“互渗”。对于中国人而言,名字、影子等从来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它始终和它的所有者、它所产生的来源及个人的未来有着深刻的联系。
在中国,这种互渗律更多地被解释为感应说:“天地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更有甚事?”(《二程遗书》卷十五)表面上中国的感应说强调同类相感,同气相求,实际上,也有许多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相感,特别是汉以后对五行的比类,完备而烦琐。
《周易》用八卦来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更与八方四时相互感应:
乾,健也,为马,为首,为天,为父,为圜,为君,为玉,为金……
坤,顺也,为牛,为腹,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均,为吝啬……
中医则用五行学说去建立事物之间的感应联系。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风伤筋……酸伤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所有这些通过神秘的“风木”之性而得以互渗、感化。
在外丹术中,讲“服一大丹足矣”,将丹药与生命互渗,如五石散,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矿物组成:紫石英—肝—东、石钟乳—肺—西、硫黄—脾—中、玉石脂—心—南、朱砂—肾—北,以五色代表五方、五行,故五石散可补五脏;且古人认为矿物质比草木更坚韧、更长寿的性质也能与人的性命互渗。
3.原逻辑的思维
原逻辑的思维指服从于“互渗律”的思维,不是反逻辑,也不是非逻辑。
古人的集体表象包括了情感和运动的因素,是关于因果律主题的辉煌的变奏曲,而不像我们的概念那样是真正智力过程的结果。
古人常将直接呈现于感性的东西加以系统化。如民间巫术的病理说则有“巫蛊论”“先人作祟说”“神怪致病说”“报应致病说”“鬼神致病说”“疾病有意志说”……尽管如此,《野性的思维》的作者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最好不要把巫术和科学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比作获取知识的两种平行的方式。与其说二者性质不同,不如说它们只是适应于不同种类的现象。
巫文化并不是一种支离破碎的理论体系,甚至不能将它看作人类思想的雏形、略图或一部分。实际上,它完整而连贯,它的隐喻性的表达,只是一种类比。它是人类直觉的体现,是人类对世界的最初的智力操作,并具备一种对宇宙的直觉的根本性质的发现,是后期人类思想及科学的一个源头。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科学才能够使事物达到精确的“配置”或“构造”。科学知识的历史毕竟只有几个世纪的短暂时光。而原始人的探究并非只为实用,他们也存在着求知的喜悦和满足理智的需要。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原则,使事物达到真正完美的“配置”。从这一点讲,中国的原始象数思维特性卓越地体现了这种“前科学”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