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10旁观思维模型
——站在未来,回望当下
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步错、步步错”这些耳熟能详的话,不知道承载了多少人的悔恨。那些穿越回历史、重生的网文之所以那么火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满足了人们“开上帝视角走人生”的希求。
世上最大的痛苦就是没有后悔药,它让遗憾成为永恒。人生漫长,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未来的一个点上去回顾过去的某个决定,会发现一些明显的错误,并减少这种遗憾。
虽然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但不妨碍人们通过“模拟”后悔,来实现相同的功效,它就是10+10+10旁观思维模型。
这个模型的大意是:我们在做一个决定时,需要想象一下,在10分钟后,自己会怎么看待现在的决定,会不会后悔;在10个月后,自己会如何思考10个月前做过的这个决定;在10年后,自己又会如何看待10年前做过的这个决定。
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在临时判断、大事决断、未来发展等事情上。比如,一个高中生陪朋友一起去考艺术学院,自己却被星探看中,他是该回去继续按部就班参加高考,还是要走上从艺道路呢?这种情况,就可以使用10+10+10旁观思维模型来思考。再如,你和某个人吵架了,可能都不需要10个月,10分钟后,你就会后悔自己的冲动行为,既然如此,那不如现在就不要“逞口舌之快”;或者你决定戒酒,在决定现在向家人宣布戒酒时,想象一下,10分钟后你可能会后悔,10个月后你会很难受,但10年后你不会在ICU痛恨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坚持下来,这样就能更加坚定自己的决心。10+10+10旁观思维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在宏观历史背景下看待问题的上帝视角。
不过这个模型对一部分难以想象自己未来的人来说,使用起来会有难度。或许因为他们对自己当下的稳定性没有信心,也不确定未来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心智改变。10分钟还可以,10年就很难了。
如果是这样,你也可以反过来回顾过去。想一想:你10分钟前做了什么决定,现在是庆幸还是后悔?10个月前又做过什么决定?哪些决定你当时并没重视,但现在对你影响很大?哪些决定你当时下了很大决心,现在看“也就那么回事儿”?10年前的那些决定呢?
回顾过去,能让你看透自己,给未来做参考。这样再反过来看现在要做的相似决定,对未来有什么影响,以及你自己会在未来以多高的心智看待这个决定,是不是会更清晰些?“回顾过去设想未来”可能与“直接预设未来”有些差别,但比起无法想象,这个替代办法还是具有可行性的。
10+10+10旁观思维模型可以看作是“缩小镜思维”的一部分。它似乎并没有缩小镜思维那么丰富的含义,它只是单纯缩小了未来的时间,但实际上,相比缩小镜思维,10+10+10旁观思维模型却能够在具体问题上提供更为确切的指导和操作。这就像不管你多么理解“一个工具的使用原理”却仍然不如直接给你一个工具本身更加实用。
当然,10+10+10旁观思维模型里的10分钟、10个月、10年不是确定的,你也可以将其改为10天、10个星期或者数字上用9、8、7代替10,都可以。
这个思维模型的核心逻辑是在时间尺度下“跳脱情境”。身处“现实中”的我们很容易被“现实的条件”所束缚。 我们虽然不能做到物理层面上的真正“穿越”,但10+10+10旁观思维模型却可以让我们实现心境层面上的假装“脱离”。这种跳出来“旁观”的做法,会让人关注的重点从“决策本身”转移到“决策结果”(近期、短期、长期的结果)。当“脱离”的思想回归到现实,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自己所做的决策都能产生哪些未来的可能,从而让那些未来导致遗憾的选项,被现在的自己排除于未然。
遗憾嘛,是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到、想要做到或可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事。如果有办法能让自己把该想的现在都想到了,该做的现在都做了,那未来也就不会那么遗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