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观效应
——站在高处,俯视人间
登山小天下,贯宇平波澜。当我们见识到更辽阔的世界,便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视野。
总观效应(Overview Effect)也叫概观效应、全景效应,最早是由作家法兰克·怀德(Frank White)提出的概念。他发现,经历过太空飞行的人在飞行前后会有明显的认知转变。因为从太空中俯瞰地球,会产生“世界之大而人类格局之小”的感慨。总观效应最大的特点是,将看待事物的视角,从微观的角度拉升至宏观层面上进行审阅,从而产生认知跃迁。实际上,总观效应也可以看作“缩小镜”思维在“空间属性”上的体现。
请注意:不是原来的问题变小了,而是你看到的问题更广了。
总观效应的特性:见识决定认知
在总观效应中,前后见识的反差构成了认知转变的基础。它不只在太空旅行后发生,也可以在很多人生阶段中产生(或产生类似的感受)。
比如,小时候,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完成作业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果作业完不成或没带作业,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长大后,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眼前的另一半就是生活的全部;当她(他)离开自己而没有一丝留恋时,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工作时,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稳定的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当行业受到冲击,导致我们失业时,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然而,作业一定会有人忘记写;每天都会有人经历分手、失业,这些在另一些人眼中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见过的更多,人生格局也更广阔。当人们在宏观层面获得更多认知后,便不会纠结于微观层面遇到的问题。最终,人们发现天不仅没塌,还变得更“大”了。
总观效应的作用:让人戒骄戒躁
人们对困难程度的判断会因为心态失衡而出现偏差,这是“骄”;浮躁、愤懑的心态容易让人们看不清真相,这是“躁”。总观效应可以让人戒骄戒躁。
比如,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人,容易夸大努力的作用而忽视客观机遇为他的成功做出的“贡献”。他们会变得盲目自信、刚愎自用,忽视成功背后所隐藏的危机。这是骄。
另外,一个工作、生活长期不顺的人,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中。这种消极的情绪会让他们夸大问题的难度,对事物做出极端的判断。这是躁。
总观效应能够帮助我们戒骄戒躁,将微观视角转变为宏观视角,从而让较大的心理波折回归平静。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把格局拉高,把人生拉长。
成功时,用总观效应戒骄,避免得意忘形。我们可以将格局拉高一些去思考:“看,像你这样的人有很多”“其实成功多是时势造就”“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不顺时,用总观效应戒躁,避免慌乱焦虑。我们可以将人生拉长一些去思考:“人生几十年呢,现在算啥?”“这算什么困难啊?”“过了这个坎就好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达到另一种认知境界。
主动触发总观效应
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像宇航员那样,通过太空航行触发总观效应,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许多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类似的感受。
1.创造环境
我们可以通过主动创造环境来触发临时的总观效应。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播放自然纪录片时,看到几百万头野牛迁徙千百公里,我们会叹息生命的力量;看到非洲部落古老的捕猎手段时,我们又体会到野蛮与文明的冲撞;看到太平洋深海,我们会惊叹百万条鱼竟能用整齐划一的动作来对抗天敌;看到庞然鲸落万物生时,我们又会在时空生态变化中领悟生命的意义……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十字军东征到十月革命……这些人物和事件推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王朝更替、时代兴衰,也让我们感叹不已。当我们回归现实,就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我们被代入了很多不同生命的进化历程,穿过了千百年的沧海桑田,又同时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经历让我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个体视角,而是拥有了更宽广的理解尺度,包括种群、族类、全球和古今。这样的体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更加冷静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后再面对同伴、同事甚至同类的竞争,心态会更加平静。
除了看纪录片,爬山看海、饱读史书等也都能够形成类似总观效应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古代诗人喜欢感叹山河之壮阔,怅惋历史之波澜。
2.增加阅历
增加自我经历,形成长期的认知改变。
从山海壮阔、历史波澜之中重新回归现实后,过一阵,视角也总会从“总观”重新回归“微观”。除了通过“外部手段”获得临时的总观效应,我们还可以通过“内部积累”来实现长期的认知转变(长久的总观效应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展人生的广度和厚度,包括多感受情绪的变化、多见识事件的进程、多历练自己的能力以及多了解别人的故事。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只有经历过无数的风景,我们才能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无法复制别人的旅程,但可以从他们的旅程中汲取经验。通过倾听别人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让自己不断成长,变得坚强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