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型思维
——我命在我不在天
“我命在我不在天”源自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中的一句,表达了人不屈服于天数命运的精神。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天赋异禀,但大部分人也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那么,一个微不足道的无名小卒如何才能大放异彩呢?或者说,一个不足挂齿的平凡之辈能不能走出一条熠熠生辉的人生路呢?
当然能。心理学中也有和这种精神相类似的思维——成长型思维。它常在个人成长、亲子教育、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据说它让很多曾经自认平凡的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成长型思维,是由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在《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德韦克多年研究发现: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和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思维模式。她认为,人们对能力的认知存在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不变的,天赋是自带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证明和展现自己天赋和能力的过程。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天赋只是起点,人的能力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基于这两种认识,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二者也有不同的表现: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更倾向于回避,他会认为挑战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硬做只会搞砸。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表现积极,甚至会很兴奋,认为挑战是一种探索新边界的机遇。
除了面对挑战,拥有不同思维模式的人在对待成功失败、他人评价、学习成绩、新鲜事物等方面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起初,我认为思维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要看使用的时机、条件等实际情况。然而,德韦克对于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描述似乎并不那么中立,而是带有一定的情绪在“一踩一捧”。另外,她似乎并不是在描述思维,而是在向我们强调一种处世观念、生活态度。
这是怎么回事呢?
提出这个理论的书是 Mindset :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其中成长型思维对应的英文是Growth Mindset;固定型思维对应的英文是Fixed Mindset。Mindset这个词虽然可以翻译成“思维模式”,但它也可以翻译成“心态”。思维和心态,在中文世界的表达侧重点是不同的。思维更客观,而心态更主观。
虽然主流翻译将其视为思维模式,但我认为将其翻译为心态更为贴切。当我们将“思维”替换为“心态”,并将成长型心态和固定型心态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她的描述变得更加自然了。
成长型心态:一种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是相信命不由天的心态。
固定型心态:一种消极面对世界和自己的心态,是相信命中注定的心态。
如果将两种心态赋予本土化描述,Growth就是积极向上,Fixed就是故步自封。这样再看德韦克对两种心态的褒贬,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德韦克提出这个理论,旨在让人们认识到心态对于成长的重要性,摆脱听天由命的观念和故步自封的状态,建立一个积极而开放的向上心态,从而吸收更多、获得更多,实现个人成长。
下面,我将从这一理论中获得的启发分享给大家:
1.成长型思维不否认天赋的存在
成长型思维强调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成长,但它并不否认天赋的重要性。这一点,该承认也要承认。这种承认并不代表坦然接受自己的“无能”,而是通过接受现实来更加准确地看待自己的成长。
2.暴露短板能获得成长的机会
在别人面前更自然地表现自己,这个过程可能会暴露自己的短板甚至无知,但这件事并不可怕。在成长型思维看来,这也是在创造学习的机会,补充自己的空白。要知道:错失成长机会要比暴露无知更可怕。
3.失败是经验包
在成长型思维里,失败只是收获的代名词,是你成功路上的“经验包”。失败时或者遇到坎坷时,应该对自己说“这只是一种体验”“这是宝贵的经历”,并且思考在这个体验里能收获什么。这样,成长就会更快点。更重要的是,这种想法也更容易让你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4.将自己当作成长的标杆
判断成长不应该以别人为标杆,因为每个人都在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时快时慢,甚至还有倒退。如果你判断自己是否成长,是去对标一个也在不停变化的别人,那就会产生与实际不符的错觉:当遇到一个与你共同进步的团队,你会错认为自己在原地踏步,并因此沮丧放弃;当你身处一个因故步自封而不断倒退的群体,你会错认为自己在成长,并因此沾沾自喜。别人的进退与你无关,你是在你的轨道中奔跑。马拉松要发挥最佳的成绩,不是靠别人加速你也跟着加速,而是靠始终保持适合自己的节奏。
从成长型心态中的“心态”一词可以看出,你的成长不应该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是要跟着自己的心走。成长是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