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
——是否“沉没”,取决于你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对某件事付出了太多而问自己到底该不该继续坚持。如果在这种犹豫的状态下,旁边有一个人告诉你“你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沉没成本”,那么当你听到“沉没成本”这四个字的时候,是不是就不想坚持了呢?
好像大部分人在听到有人说“沉没成本”的时候,都能读到一种“劝止”的意图。这里先说一下结论:“先别听劝!”我们需要弄清楚“沉没成本”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沉没成本(Sunk Cost),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它是一个经济学术语,后来引申为我们在过去已经发生的、不可收回的各类付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等。它告诉我们,当面对未来或当下的一件事情,某些事物是“沉没”的,是不需要被考虑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沉没成本有很多,例如,已经付过钱但不好吃的饭菜、投入一半的感情、奋斗多年的岗位……
面对沉没成本的两种反应
沉没成本会引发一种心理效应:投入的沉没成本越多,对这个成本越痴迷,越停不下来,越难回头!比如:
点的菜虽然难吃,但已经花了钱,不吃完就浪费了。
恋人虽然不合适,但相处了这么多年,还是继续凑合着吧。
工作虽然没发展,但干别的还得从头再来,算了还是接着干吧。
当我们了解了这一效应之后,再面对类似上面的情况而徘徊不定时,只要被人提醒这是“沉没成本”,我们就会马上停止投入!如果继续,就是不听劝,就是执迷不悟,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沉没成本”四个字就有了“劝止”的魔力:
菜如果难吃,我就该果断撂下筷子,别再干咽了,因为那是沉没成本!
恋人如果不合适,我就该果断分手,别再折磨自己了,因为那是沉没成本!
工作如果没发展,我就该果断骑驴找马,弃暗投明,因为那是沉没成本!
两种极端不足取
于是,面对沉没成本我们会出现两种思想:“无法自拔的继续投入”和“立刻停止的‘明智’之举”。不知是沉没成本时,思想偏向前者;知道是沉没成本后,思想会滑向后者。要小心!在沉没成本理论中,两者都是被“点名”的极端思想,是被极力反对的危险念头。
我们再回顾一下沉没成本的概念,不难发现它只是一个描述成本属性的词,它并没有否定事情的正确性,也没有附加让人停止的劝导。沉没成本只是不可回收的,而不可回收的意思是你“继续”或者“不继续”都不要考虑它,而不是直接劝你“不要继续”。
至少目前为止,“沉没成本”这个词总是被我们用来“劝止”一件被认为“不值得继续”的事情。长此以往,“沉没成本”就等于“劝止”了。沉没成本是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这个“当前决策”虽然不能改变“以往发生”,但它可以影响“未来状况”。这些“未来状况”可能是:
饭菜不好吃,就撂筷子了,而你下午上班还得饿着肚子。
有了点儿矛盾,就觉得现在的恋人不合适了,结果错过了一份珍贵的感情。
大环境不好,就觉得自己的公司没前途了,结果离职没多久,形势好转,全员加薪了。
我们不该因为有沉没成本的存在,就预设事情是不正确的或行为是该停止的。 事情对不对要看事情对未来的影响。这道理很明显,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人就是会被沉没成本“催眠”。
任何事情,坚持或者放弃都有可能导致结果的好或者坏。马上停止,它未必是“及时止损”,也可能是“功亏一篑”。继续坚持,只有看到结果失败了,那才叫“执迷不悟”,而如果最后成功了呢?那就是“不负韶华”了。因此坚持还是放弃,不看成本是否沉没,而是看我们有没有充分观察事实状况,更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把别人做错的事情做对。
有人劝你坚持,可你清楚你没有他的那种能力,你最好别听劝。有人劝你放弃,可你知道你比他能力更强,那你最好也别听劝。因为在不同能力的人眼里,有些成本,并不一定就沉没了。
沉没成本的界定
如何界定沉没成本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之前的投入是否对未来还有影响。如果对未来有影响,那么当下的决策就应该考虑这种投入过或者正在投入的“成本”。也就是说,这种对未来能够产生影响的成本不算是沉没的成本。如何判断这一成本是否能对未来产生影响呢?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你对客观情况的了解,二是你处理客观状况的能力。
举个例子:
一艘船,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故障。水手们做了一定的补救工作以避免它沉没,但是这艘船仍然在下沉。是弃船逃生还是继续补救?大家都在等待船长的决断。
假如你是这艘船的船长,以你对目前客观情况的了解,认为它已经不值得补救或者你自己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补救,那么这艘船在你眼中就已经“沉没”了。之前的补救工作就是沉没的成本,继续补救会造成新的浪费,没有意义,不如抓紧时间携带财宝弃船逃生。你和船上的水手不应该受到过去的补救工作和对这艘船的感情影响,而继续“执迷不悟”。
相反地,倘若你经验丰富,能够发现水手们之前的补救工作非常及时到位,尽管看起来船还在沉没,但继续补救还是可以挽回的。依托水手的补救加上你丰富的经验,船就不会沉没,那么之前投入抢修所产生的成本就不算沉没成本,因为它还会对未来的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在同样的局面下,个人对客观状况的判断不同以及个人主观能力的不同,会决定之前付出的成本(对于你来说)是否为沉没成本。能力到位,别人眼里的“沉没”不见得就是你的“沉没”。
吃不下的饭菜虽然不能继续硬撑着吃完,也不是非得扔掉。你发现一个客观状况是自己一会儿还要回去上班,而公司楼下还有可爱的小狗要去喂一喂。这样你就可以把饭菜打包喂给小狗,让自己省下买火腿肠的钱。
公交车半个小时不来还要不要继续等?你可以运用一点科技手段,比如打开地图App先看下公交车的定位再做决定,否则可能你打车走了没到一分钟,公交车就来了。
曾经培养的技能,当时看似已经无用,但它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帮助更高水平的你领悟新的技巧,你将感谢曾经那个没有半途而废的自己。
关于事实与正确的思考
我们也知道,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对一个客观状况了解得非常全面,甚至对自己实际能力“几斤几两”也不够明确。因此有些成本它是不是沉没成本也只能事后看结果再判断了:
船最后沉下去了,如果你当时继续补救了就是浪费,如果没有补救就是你不作为。
船最后没沉呢,如果你继续补救了就是多此一举,如果没有补救就是不知防患。
水手(大家)对船长(你)有这种“里外不是人”的想法,其实与一个因素有很大关系,就是他们都认为你“能力不足”。你如果能在某个领域成为权威或者有话语权,甚至哪怕你有一个“充分的理由”来为自己的选择和当时的状况做出有力解释,那你怎么做都可以是“正确的”。那艘船到底出了怎样的故障,故障严重程度如何,可能没有人比你这个船长更了解事实“全貌”。这种状况下,船长可以解释:“虽然最后还是沉了,但是它在沉没之前我始终没有放弃,在它沉没的最后一刻之前,我始终有机会把它救回来。”“它当时没有沉并且最后能安全回来,不是因为它的故障不足以导致沉没,而是因为我英明的决断和专业的技术。”沉与不沉,船长都做得对,因为船长告诉大家的事实就是如此。
到底什么是事实?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所谓的“事实”大多只是能被我们看见的那一部分,而不能被看见的那部分就只能听人描述了。既然一部分“事实”会变成“说什么是什么”,那么当时的决策不就“怎么做怎么对”了吗?这种时候,如何解释“事实”也是全在己心,全凭德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