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
——不是它被吸引,而是你在前行
吸引力法则有人非常相信,有人保持怀疑,但不管相信还是怀疑,很多人都没有足够深刻地理解它。
吸引力法则(Law of Attraction),又叫吸引定律,是指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时,与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吸引”而来。简言之,想什么来什么。它的神奇效果,曾一度被传得神乎其神,许多人也表示它非常好用。
吸引力法则到底对不对,好用不好用?我的答案是, 它不对,但好用!
说它不对,是因为它并没有“吸引”。它只是一种由一系列心理与行为催生出来的表面现象;说它好用,是因为除去一部分迷信和运气成分,它确实可以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获益效果。然而,笔者认为,获益的原因是人们用对了隐藏在这个法则之下的三个重要的内在因素:态度、角度和进度。
态度:改善思想的出发点
曾经一个好朋友对我说,他感觉自己好幸运,每次遇到困难时,好像全世界都在帮他。他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回答他:“那是因为你为人善良,懂得感恩,你善待身边人,他们也会还以友善。”
其实我们很多人的性情并不固定,面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表现。我们会因为甲贪小便宜而对他更加小气,因为乙处世豁达而对他更为大度,因为丙傲慢无知而对他爱搭不理,因为丁温和善良而让自己在他面前像个话痨。我们面对甲、乙、丙、丁是这样,其他人面对甲、乙、丙、丁也会这样。因此在甲、乙、丙、丁四个人眼里,就有了四种不同的世界。甲觉得世界很苛刻,乙觉得世界很宽容,丙觉得世界很冰冷,丁觉得世界很有趣。
一个人面对世界(周围的人)的出发点不一样,世界(周围的人)给他的回应也不一样。一个高傲的人慢慢放下身段,那他身边愿意给他提供帮助的人也会多起来。
这是态度。
角度:切换观察的新方向
我们周围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以多种角度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和朋友说想去某个地方旅游,他说他恰好刚去过,并分享了很多攻略给我。后来我坚定了旅游的想法,更多朋友跳出来说他们也想去。真是不提则已,一提同道中人一大群!不只是旅游这样,得了个病,也能“炸出”一堆表面健康、实际同病相怜的病友。要想创业,身边的很多细节也都会显露出商机。想要恋爱,你看适龄异性的眼神儿都不一样了。当你有了明确的目的,你会不自觉地释放出这种信息,周围人会对你产生回应。即便没有释放这种信息给外界,你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改变看待周围事物的角度,发现它们的新价值,让它们变得可以为己所用。
“屁股决定脑袋”“手里拿着锤子,世界都是钉子”“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把心态放到已经做成这件事上去思考”,这些说法都很类似,其原因就是你的新目标帮你切换了新角度,发现了新机会。
这是角度。
进度:强化行动的内驱力
有人会说,我并没想具体的东西,但它主动来了。其实这背后有两个原因。
一是随机性,包含一定的运气,但因为你很关注,所以它来的时候会让你感觉出一种“刻意”。这点可以对比一下你喜欢的人和普通异性向你打招呼时,你大脑活动的差异。
除了随机性,另一个原因就是你不自觉的行动。比如,你感到孤单、无聊了,于是你跟着一个朋友参加了一场派对。在这里,你碰到几个新朋友。你对其中一个很有好感,你和他(她)聊了两句,于是你遇到了知己。再如,你困惑、焦躁。你想安静地看会儿书排解一下,你随便拿了一本书翻看。你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意思,你继续翻,恰好找到了一段可以解决目前困惑的文字。
看似它们是被你的大脑里一直萦绕的渴求吸引而来,实则是你自己在往前走,你自己在做动作,奔向他(她、它)去。这就是“ 心有所期,行有所动 ”。当你自己走到了一个新地方,你就会发现一些新的风景。你在主动接近对方,但你以为自己是“静止”的,这看起来可不就像对方在接近你,像你“吸引”了对方吗?
这是进度。
总结一下:
改善思想的出发点,是改善你的初始态度,世界会为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这体现了一种世界观。
切换观察的新方向,是切换你的看待角度,它们会变成你服务目标的价值,这体现了一个价值观。
强化行动的内驱力,是强化你的行为进度,与身边的人、事、物主动建立联系,这体现了一条方法论。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有用”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