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
——不闻不问,无忧无虑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烦恼,但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烦恼?是因为想控制自己根本控制不了的事,还是因为总替别人操心,要照顾别人的情绪,抑或过于依赖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自己?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些烦恼又会导致我们出现精神内耗。精神内耗就像我们精神世界里有两个“小人儿”,他们的观点相反、理念不同,会不断互相拉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理资源就会被大大消耗,我们也会感到烦恼不断。
不过,阿德勒还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减除烦恼的“灵丹妙药”,叫作“课题分离”。意思是,你要分清楚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多起于对彼此的过度干涉。 如果将自己与别人的人生课题隔离开,自己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烦恼就会减少很多。
比如,朋友找你借钱,你不想借,但又怕影响关系、怕对方说你见死不救,你就会烦恼。如果用课题分离理论来思考的话,你会发现:他怎么看你是他的课题,与你无关。如果你去关心他的课题,你就会烦恼。而要不要借给他、该不该帮助他、怕不怕他赖账,这些才是你的课题。当你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课题上,心情就不会受他人影响。
再如,有人对你的评价不够好,你可能会沮丧,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人品。同样用课题分离理论来思考,你会发现,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他们的课题,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标准来看待他们眼中的你,与你无关。你要关心的是,你是否清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自己应该坚持什么、摒弃什么,而这些都与评价你的人无关。
职场中,有同事不喜欢你,那也是他的课题,你控制不了,也不需要为此操心难过。该工作就工作,该配合就配合,把项目做好,领工资拿奖金,这才是你的课题。当他有求于你时,会表现出对你的喜欢,你也不需要考虑他是不是真心的,因为那是他的课题。你的课题是你愿不愿意帮他,如果你不想帮他,他表现出对你的愤怒,那也与你无关。
此外,课题分离不仅能用于减除烦恼,还能让膨胀的人冷静下来。当别人夸你,你也可以分离一下:他表扬我,是他觉得我很厉害,这是他的事情;而我对我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才是我的事情。经常这样想一想,就能避免迷失自我,被别人暗中捧杀。
简单来说,课题分离理论分为两步:
第一,区分一件事是属于谁的课题;
第二,拒绝掌控和介入。
这让我想起来一句流行语:世间万事大多都可以用两句话解决,一句是“关你什么事”,另一句是“关我什么事”。这与课题分离理论异曲同工。

有人会说,这样为人处世,会让人很讨厌,但是,这关我什么事呢?
课题分离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实用价值非常高的一种心理学工具。《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中指出: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拥抱自由的人生。
有人在实际应用中曾感受到,课题分离理论并不完美。比如,你要纠正自己合作伙伴的错误,虽然改不改是他的事,但结果与你们的合作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还有家长引导孩子学习、管理者提升团队业绩等情况下,都不是那么容易将自己和对方的课题隔离开的,因为对方的课题结果会直接影响我们自己的课题。这该怎么办?
其实也没关系,你只需要用课题分离来分离“课题分离”就可以了。课题分离用好了,确实可以减除我们的烦恼,不好用的话,就保持现状;用了可能有惊喜,不用也没什么损失。毕竟在自己的课题下,最后的结果是什么,也不都是自己控制得了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