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好的越好,坏的越坏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
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这句话可以描述一种社会的失衡状况: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富人更富,穷人更穷……这就是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又称为两极分化现象。它就像一个横置的沙漏,在某一个短暂的时刻,保持着脆弱的平衡。一旦这个横置的沙漏被任何微弱的波动影响,沙子就会朝着更重的一端移动,并逐渐增多、加快。如果不及时干预,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平衡被彻底打破。
这种失衡状况在人类社会也“普遍”存在。具体例子这里不着过多笔墨,相信大家都能观察到或者亲身感受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些人在了解了“马太效应”之后,便经常引用它来表达社会资源分配对自己的不公,以及无法改变这种“普遍”现状的无奈。这就过于消极了。我们反过来想,既然它总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那我们是否可以成为“有余”的一端呢?
马太效应描述的是“好的越好、多的越多、强者越强、富人更富……”这类现象,我们忽略了造成这类现象的前提是前面的那个字:“好”“多”“强”“富”。
“更好”只是“好”的结果,“好”才是“更好”的前提。
这意味着,在两极分化现象开始前(在马太效应发挥作用前),那些在失衡后获得“更好”的人,早就通过某种方式具备了比其他人“好”“多”“强”“富”这些前提条件。那么,我们在愤慨不公之前,是否可以研究一下,如何让自己变成“好”的一方、“多”的一方、“强”的一方、“富”的一方?为下一次的“马太效应”做好积极准备?成为更有利的一方?
马太效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继续存在。这一次马太效应的结果,也会成为下一次马太效应的前提。我们不能期待它会自行消失或被轻易改变,更不能被动地接受它带来的消极影响。要避免一直处于劣势的一方,就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积极主动地改善,摆脱当下的马太效应。理解这一点,将成为我们(包括个人、团队和企业)成长、发展、改变的关键。
如何主动改变呢?这里分享一套方法,分三步。
1.发掘强项
我们可以通过“柯林斯三环思维”深入分析自己的天赋和喜好,开发新的优势;可以运用“能力圈”明确自己的能力范围,避免冒险;可以利用“成长型思维”为自己建立信心(“柯林斯三环思维”和“能力圈”思维模型后面都会提到)。
总之,就是找到自己的起始优势,或比人好的,或比人多的,或比人强的,或比人富的。当然这里面的富并非只指“有钱”,也指代内心感受、经历经验的丰富。很多时候,精神富有是更大的优势。
2.切换赛道
我们不能沉溺于弱势赛场上的竞争,而需要基于新优势开辟新战场,制定新规则,成为新规则下马太效应的获益方。
为此,我们可以运用“长尾效应”重新组合自己的新优势,定义新规则;可以运用“波特五力模型”找到更多可能的竞争对手,保持竞争优势;可以运用“3C战略三角模型”持续关注对方的需求和竞争者的变化(这些思维模型后面也会提到)。
同时也要提醒自己:在新赛道上的竞争也是充满变化的。马太效应只是理论描述,不会计入更多实际情况下的更多变数,所以要想让自己始终处于马太效应的获益一方,就不能忽视效应之外的环境、人的变化。
3.反哺弱项
我们可以用擅长方面收获的经验,去理解和学习不擅长的领域。当你在某个规则下获得了来自马太效应的“福利”,就可以及时“反哺”自己原来的(或其他的)弱项。这样即使规则又发生了变化或者又被竞争者拉回旧规则下,我们依然可以保证一定的优势地位。
举个例子:你自己并不善于表达和撰写高质量内容,所以你只能做一做幕后工作,帮同事打下手,比如帮他们美化一下PPT报告等。你感到这样下去自己难有出头之日,这时可以换个思路。你发现自己对PPT的视觉表现有足够的兴趣和独到的见解,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多接触一些来自上级领导的报告、其他企业的高质量内容,通过美化他们的PPT,吸收里面的优秀内容。当你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就可以启发自己“撰写像他们那样的高质量内容”,这样你也可以写出完整的方案或者汇报材料了。之后就可以找机会把自己的优势呈现给你的老板。当你的老板发现了你的新优势,他可能会带你参加一些重要峰会。对你来说,这又是一个学习演讲和表达的宝贵机会。你可以观察你的老板如何利用你帮他写的PPT来完成自己的精彩演讲以及其他企业家的演讲。你可以从中学习更多,比如临场应变、情绪感染力、舞台表现力等。这也是你作为优势一方,让“马太效应”在你身上起效的证明。
总体来说,我并不希望一个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现象,只沦落成被大多数人用来吐槽社会的工具。“普遍”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如果可以从中挖掘出原理,找到它的规律,我相信它回馈给我们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