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
——“金钱”是金钱,“价值”是价值
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指出:人们会把金钱的支出和收入,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里,这就是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它是人们对经济行为进行编辑、分类、预算及评估的过程。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对金钱的价值,会有计算差异。换句话说,我们有时会“算不明白账”,并因此做出一些非理性决策。
影响心理账户的因素
心理账户的计算差异是由多个因素造成的,包括收入差异、支出差异、用途差异、规划差异和观念差异等。下面举几个例子分别说明。
收入差异:同样是1000元的收入,如果是辛苦赚来的,我们会将其归于工作所得账户,会不舍得花;如果是收的红包,我们会将其归于意外收入账户,会比较舍得花。
支出差异:同样是1000元的领带,如果是平时看到这样的领带,不太舍得买,因为我们将其归于日常穿戴账户;如果是在面试前或者参加重要会议前,我们会买得很干脆,因为这笔支出我们会将其归于投资未来账户。
用途差异:同样是10000元的高性能电脑,如果考虑用它来看剧、打游戏,我们将其归于娱乐消费账户,会觉得贵;如果考虑用它来完成一些影视创作、开发程序,我们会将其归于生产力工具账户,就不再觉得它贵了。
规划差异:同样都是劳动所得,如果收入328元,我们会将其归于零花钱账户,随手就能花掉它;如果收入10000元整,我们会将其归于储蓄账户,去银行存起来,一分都舍不得花。
观念差异:假设有概率获得1000元的奖励,如果我们觉得这奖励是应得的,那么得到时也不会特别高兴,但若损失了就会很难过,因为我们已经将其归入已收入心理账户;如果我们觉得这奖励未必能拿到,那么得到时就会非常欣喜,若没得到也没那么难过,因为此时我们将其归入了未收入心理账户。
以上这些同样的收益、支出,如果被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就会产生不同的消费或储蓄行为,这就是心理账户对人起到的作用。
如果我们不那么严谨地给心理账户分类,那么它可以有基础温饱开支、日常生活开支、娱乐开支、关系维护开支、投资未来开支、风险规避开支、意外收入、劳动收入、大额收入、零散收入、随机收入、持续收入、整钱账户和零钱账户等。这些心理账户之间可以通过情绪、态度和观念进行转换,但彼此都是独立的,并不能相互共享,也就是说,每个账户都是独立计算的,不能混为一谈。
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心理账户,人们会受到当下条件、过往经历、生活环境、文化习惯等的影响,而对各种支出、收入有不同的看待标准,其中过往经历带来的影响很明显。
当家长对孩子说:“虽然咱们家里条件不好,但爸爸妈妈仍然愿意把最好的都给你。”同时,孩子也能看见爸爸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懂事的孩子会感受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他们的心理账户将这钱归为父母的“血汗钱”。这导致他们特别不舍得花钱,甚至觉得自己的某些正常消费都是一种“对不起父母”的罪过。这对孩子的成长多少会有些不利影响。
另一种对心理账户的应用的情况,是为了劝自己的父母别不舍得花钱,就把自己获得收入所做的工作说得更加轻松一点儿,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父母“更舍得花”一点儿,别太委屈自己。这都是观念、经历对个人心理账户产生影响的典型例子。
心理账户的成因
之所以每个人都能产生这种心理账户,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人们通常将“金钱价值”与“金钱的感受价值”分开看待。
什么是“金钱价值”?面值为100元的钱的实际价值就是100元,这是从客观角度理解的价值。“金钱的感受价值”,则是这100元背后所付出的辛苦程度。辛苦程度不同,这笔钱的感受价值就不同。这是从主观角度去理解金钱的价值。
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100元会有不同的感受价值。有人睡一觉,账户里就多出来1万元的“税后收入”;有人熬一宿,才能多赚100块的加班费。两者在支出100元时心态就会不同,这源于他们有不同的金钱感受价值。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相同的100元,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他会认为“这个”100元是中奖得来的,可以请朋友吃顿饭;而“那个”100元是辛苦赚来的,不能借朋友花。这两种100元的感受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与收入相应,对相同面值金钱的支出存在差异,也来自个人对感受价值的预计。有的人认为周到的服务可以给自己带来舒适的体验,这对自己很重要,他就认为花这笔钱很值;而观念相反的人则不会用这笔钱换取舒适,而是去购买保险,去买一份安心。
综上所述,金钱面值相同,收入时的感受不同(支出时预计感受不同),这笔钱的感受价值就不一样。这就是心理账户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心理账户的应用
基于心理账户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切换人们的心理账户,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1.实现消费目标
商家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对开支用途的认知,促使他们更愿意消费。
用途切换:“相当于每天一杯奶茶”“它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它是孝敬父母的好礼品”“这不是玩具,是孩子的童年”……
时间切换:“现在消费就是投资未来”“一次消费能终生获益”“一本万利”……
无论切换用途还是切换时间,目的都是让人觉得这笔花费更值得。反过来,如果你作为消费者,想让自己的钱包瘪得慢点儿,就需要重新摆正自己的心理账户,思考一下确实是自己消费的目的错了,还是商家在套路自己。
2.实现储蓄目标
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主观切换心理账户,重新看待收入和支出,让自己有所积累。
收入切换:“这次的意外收入来得轻松,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呢”,这会让我们珍惜所得。
支出切换:“吃一次某大餐相当于在家吃了10次火锅呢”,这会让我们谨慎消费。
3.实现管理情绪的目标
如果我们能理性地看待未得、应得和已得之间的差异,就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减少很多负面情绪。
得:“我没有得到一等奖,一等奖就不是我的,这并不算损失,我只是没有得到。”这样会减少痛失感。
舍:“这东西给你,你就拿着,反正我也用不上,如果你不收,我就扔掉了,这样太可惜了。”在给别人东西时,这样说既不会让对方产生心理负担,对自己也会有所交代,赠予别人总比扔掉更好。
4.先予后取实现目标
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一样东西,可以先让对方默认已经获得(实际并没有真的获得),在心理上让它成为已得的东西。这能激发对方的“损失厌恶”,使对方为保护自己的东西而完成支付。
假装给你:“屏幕前的你,看到了就是你的了,现在不下单,就被别人抢走了!”“你的同桌一定和你关系最好!你给帮忙带个话……”
真给你:“先体验再付款”“先使用再付款”“照片先拍给你看,你不要我就删了。”
假装给你,是让你看到它的好;真给你,是让你感受到它的好。
5.先取后予实现目标
先设定一个固定的预期心理账户,再为这个账户提供额外的收益。
某豪华品牌的销售服务:首次交易完成“钱与货”的交换,使消费者的这笔支出固定为消费这个商品的心理账户(实际包含了后期服务的费用),后期再提供尊贵的保养服务、持续性关怀、更高标准的维修保障……会让消费者感到服务超出心理预期,感受价值大于预期价值,对这个豪华品牌的好感度持续提升。
降低对方预期的社交高手:在100%的基础上输出80%的实力,保持弹性,步步为营,可以在必要时为对方创造惊喜,可以在职场稳步高升,使关系持续升温;这要比在自己已付出100%的基础上,还夸夸其谈自己的能力为200%,最后被发现德不配位,总是掉链子,要好得多。
心理账户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理解“金钱收支”与“感受价值”的关系,为消费做出更理性的判断。然而我们需要知道,心理账户本身不具有指导消费的作用。因此,不要知道了“心理账户”的存在就开始怀疑自己,并开始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做这种改变前,我们可以再问一问自己:我之所以通过多年养成了这些“观念”,背后是否有原因?比如,这些观念在我经营生活的漫长过程中,是不是没有导致太坏的结果,或者大部分的结果是“好的”或者“不坏的”?
否定自己前,先肯定“一部分”的自己;怀疑自己前,先相信“一部分”的自己。在受到新观念的冲撞时,首先你要先相信一下自己,否则过度“反思”只会徒增烦恼,甚至破财、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