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了解自己的思想:从而改变他人的思想

沟通是将想法编码成文字、图像和声音,再由他人解码的过程。本章将阐明大脑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解释为什么数据沟通与数据分析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本书其余部分就是探究这些挑战有何影响,以及如何构建最佳实践与框架,以对抗这些挑战。
理解数据沟通的三大挑战
要是数据沟通容易的话,那世界上就全是优质决策了。你甚至肯定见过这样的情景:某个你敬重的人听信劣质数据,或者误解了本身良好的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出决定。你可能会想:“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无能?”——或者你接着会想:“当然我除外。”
你周围是不是全都是傻瓜,这个问题本书无法回答,但本书可以确切地讲,你周围都是人类。人类确实面临着某些对沟通过程本身至关重要的挑战。
究其本质,沟通就是信息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我们将大脑中的想法编码成声音、图像和文字的形式,以便传递给其他人。解码是发生在他人大脑中的相反过程。声音、图像和文字经过解码,还原为其代表的想法。两者之间有两大传递渠道
:
视觉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将信息编码为图片、数据图或者你正在阅读的文字。这些编码最终会以光波形式被受众的眼睛接收。
听觉
:我们可以将信息编码为声音,比如发言讲话。这些编码会以声波形式在空气中传播,最终被受众的耳朵接收。
这个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就是沟通。所有沟通难题也都来源于此。数据沟通主要有三大挑战,如表1.1所示。
表1.1 三大挑战

挑战一:多元认知的挑战
这里有一道题目:用一组符号展现编码和解码的挑战,如表1.2所示。当你看每个符号时,留意大脑马上做出的解码反应是什么。请注意,你可能还会想到其他编码。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出现的念头上。这个观察自身思维的过程叫作元认知。它是学习掌握解码过程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本书自始至终培养的一项技能。当你处理每个编码时,把你产生的第一个想法写下来。
表1.2 一组符号

逐个看表中列出的编码,记下你得出的解码结果。留意你的第一反应,写下来。请注意哪些符号需要的解码时间短,哪些需要的时间长。
当你看到符号“
”时,第一个蹦出来的念头是什么?很多人看到了暂停键、平行线、数字11、罗马数字Ⅱ、两只眼睛,也有些人看不出任何意义。
那“2”呢?几乎所有人都说是数字2。严格来说,它是阿拉伯数字2,一个非常特殊的曲线符号,我们都学会了将它解码为数字2。请记住,这只是因为存在一个共识,我们采用这个曲线符号来编码“2”这个概念。
数字2是一个通行的概念,大多数人看到这个编码,就会一下子跳到它代表的概念。这个过程发生得如此之快,以至于编码感觉就是概念本身,但2这个概念不同于我们用来代表它的编码。为了在数据可视化中做出明智的选择,一项重要技能就是将概念本身与它在我们头脑中的编码区分开。
你解码“
”快还是慢?懂中文的人会将它解码为数字2,
与几乎所有人解码阿拉伯数字2的速度一样快。有十多亿人完全了解这个编码,但对不熟悉的人来说,它就是天书。
那“10”呢?大部分人会迅速将其识别为一个熟悉的符号,解码为数字10,但它其实也是二进制里的数字2。要分清这个编码是代表10还是代表2,完全要依靠语境。
这个练习的重点是说明编码和解码的复杂性,即使只是简单的想法。这些编码中的每一个都是代表概念“2”的一种方式,但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会影响你的特定大脑解码每一个信息的方式。
这是一切沟通面临的根本挑战,包括数据沟通在内:编码是一个大脑的事,意图清晰,而解码是多个大脑的事。解码依赖多个因素,见表1.3。为了实现高效沟通,你需要理解这些因素,培养对受众差异化需求的敏感度。如果你想要多个人按照你的意图解码数据,那就需要数据设计、数据结构和数据呈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受众的想法未必与你一致。
表1.3 影响解码的因素

①总体均值没有反映分布情况。几乎所有色觉缺陷患者都是男性,男性发病率约为十二分之一,女性则是二百分之一。
挑战二:知识的诅咒
我们的头脑有几个有趣的特征。当一个新想法出现时,我们会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评估。如果它看上去熟悉,也没有迹象表明需要进一步探察,我们一般就会认可它,并将其纳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中。一旦它获得了认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有趣了:我们会忘记这个想法出现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这个古老的魔咒就是知识的诅咒
:当你学会了一件事,你就会忘记不知道这件事是什么样。你甚至会忘记它曾经对你来说是新信息。
举个例子。看一下图1.1,注意发生了什么。你的大脑认定图中的物品是什么?认定的速度有多快?

图1.1 知识的诅咒1
这是一幅复杂的图片。图中的元素和颜色远远多于复杂数据图,但你的大脑很可能随便一瞥就完成了解码:图中是一朵玫瑰。
但你看到海豚了吗?
回去再看一遍。现在既然提示了,你就更可能会看到海豚了(如果没看到,请看下一页图1.2)。
一旦看到了海豚,你就不可能看不到它了。这就是知识的诅咒。大脑不允许我们回到习得知识之前的状态。
知识的诅咒有大量证据支持。只要你学到了新内容,这种现象就会发生。我们不仅会因此忘记不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样,甚至会忘记它曾经是新信息。知识越多,诅咒就越强。相比于新手,专家受到的影响一般更大。
破解知识的诅咒,是数据沟通的首要挑战之一。哪怕是制作最简单的数据图,你在数据上投入的时间也要比受众多上几个数量级。比方说,受众花了5—10秒来解码你的数据图。哪怕是手速最快的Excel高手,也很难在100秒内创建表格、排版、整理数据、添加标签,然后复制到PowerPoint里。这样一来,你思考这段信息的时间就已经是受众的十倍了。我们是知道的,但受众不知道我们知道的东西,而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忘记不知道是什么感觉。为了实现高效沟通,我们必须不断抵制这个倾向。

图1.2 知识的诅咒2
一旦看到了海豚,你就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了。
挑战三:认知负荷
我们的大脑喜欢轻松,厌恶紧绷。一旦大脑认为我们理解了一件事,我们往往就会停止深入思考。在海豚和玫瑰的例子中,一旦你看到了玫瑰,很可能就不会再寻找图片中编码的其他图形了。为什么呢?
这里是另一个例子。当你看到下面的编码时,跃入脑海的是什么?
17 2
大多数人看完后认为是“17的平方”。如果你上小学时被要求记住20以内数字的平方,那你或许会立即认成289,但大多数人认出符号后就停了下来,不会再进一步计算了。
那是因为,计算17乘以17是一个费脑的过程。它为大脑加上了负荷。作为人类,我们会避免认知负荷,尽可能保持心力。这是一个很强的效应,以至于我们更容易相信认知负荷较低的语句。请看下面两段数据:
第一幅饼图发表于1794年。
第一幅饼图发表于1803年。
这两句话都不是真的。1801年,威廉·普莱菲尔(William Playfair)发表了第一幅饼图。但当很多人看到这两句话时,相信前一句话的人更多,因为粗体字更容易识读。由于读起来更容易,第一句话对大脑的认知负荷更小。我们更可能相信容易理解的内容。
这条原则对设计的第一个启示是,容易读懂的数据才令人信服。因此,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报告场景的唯一“正确”字号。最佳字体大小取决于受众和传播渠道。这意味着,礼堂发言时幻灯片的字号应当大于纸质稿上的字号。
一个更普遍的启示是,数据沟通不是将你的思想扁平化,而是要去掉一切可能妨碍受众理解的东西,是运用设计手段来凸显你的思想,削弱外部噪声。或者,就像传言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说过的那样:“事情应该力求简单,但不能过于简单。”
本书其余部分列出的最佳实践,都是为了应对这三个核心沟通挑战:多元认知的挑战、知识的诅咒、认知负荷。如果没有这些挑战的话,说服他人就容易了。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和我们相同。我们能轻松准确地记住新观念带来的思想变化。受众能够承担无限大的认知负荷,吸收无限精细的信息。可惜,事实并非如此。
调至“向他人讲解数据”的思维模式
在你进行分析时,这三个挑战处于沉睡状态。只有当你启动沟通过程时,它们才会现身。除非你需要向多人沟通信息,否则就不需要担心多元认知差异。在你通过分析学到知识之前,知识的诅咒不会出现。认知负荷则是落在他人身上,你要求对方解码你的分析。要解决三大挑战,你需要切换到数据沟通的思维模式与技能,这与分析数据本身并不相同。
搞清楚数据的意义是一回事,向其他人解释分析结果是另一回事。因为数据分析的这两个阶段相差巨大,所以我起了不同的名字:探索数据阶段和解释数据阶段。不同的名称体现了各自所需的不同技能与思维模式,如表1.4所示。
表1.4 数据分析两个阶段的对比

奇普·希思和丹·希思将探索数据阶段称为“找答案阶段”。大多数人想到数据处理时,想到的就是这个过程。它是大部分数据分析课程的重点:探索数据并进行可视化,目的是理解数据有什么含义,我们应当对数据提出什么问题,数据又能提供什么答案。探索数据是一个迭代过程。改变分析思路可能会打开新视角,而且常常会改变要考察的基本问题。探索是一个筛选数据的过程,就像沙里淘金一样,目的是寻找值得他人关注的金块。
本书假定,读者已经通过工作和其他课程充分掌握了探索数据阶段。本书将完全聚焦于解释数据阶段,也就是希思兄弟所说的“讲给别人听阶段”。在这个阶段,你要把金块挑出来,然后打磨,让别人能轻松认出你发现的黄金。你需要另一种思维模式,因为适合探索性的“找答案阶段”的思维模式,在解释性的“讲给别人听阶段”只会毁了你。
例如,在探索数据阶段,高复杂度的数据图更有效率。数据图越复杂,你就能够同时评估更多的数据维度,更快提炼问题,更快找到答案。
而在解释数据阶段,复杂是大敌。受众需要迅速清晰地看到核心思想。过分复杂会让受众一头雾水,注意力偏离重点,还有喧宾夺主、引发误解的风险。
但是,如果你主动进入新的工作阶段,从分析转向沟通,那就能分散工作量。你原本要事后花力气说服和纠正别人,现在则是未雨绸缪,在实际沟通之前就预先筹备。
为了逃避解释数据阶段的沉重心理负担,有些沟通者直接向受众讲了一遍自己的探索过程,介绍得出结论的每一个步骤和每一幅数据图。对沟通者来说,这或许是一首凭借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最终征服无知的英雄诗。受众就不会那么大度了。不要让受众承受重走探索路的负担,而要进行符合其需求的沟通。直接带他们去看黄金,不要从头到尾逛一遍那些让你空手而归的地方。
要将分析解释阶段当作一个完全不同的心理过程。要相信,讲解清晰度会为你的成果赋予可信度,有了可信度,才能说服别人。后续各章会给出一幅路线图,帮助你实现上述目标。
本章关键概念
向他人解释数据与数据分析是两个独立的阶段,对思维模式与数据可视化有不同的要求,见表1.5。
表1.5 速查表:如何向他人解释数据

就算别的都记不住……
沟通是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所有沟通难题也都来源于此。
一旦看到了海豚,你就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了。
数据沟通不是将你的思想扁平化,而是要去掉一切可能妨碍受众理解的东西。
直接带受众去看黄金,不要从头到尾逛一遍那些让你空手而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