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药,该对证,还是对病
欧大姐,女,56岁,高级工程师。2017年7月7日从深圳来诊。自述30年前因备考研究生熬夜引起失眠,中间寻医问药(常用安神定志类药),均不效。症见口干口苦,身怕热,心内发热起急,心烦意乱,头面烘热汗出,便干,舌质红,苔薄白略黄,脉弦数。
处方:柴胡13g,黄芩13g,半夏12g,大黄4g,枳实10g,白芍15g,生石膏50g,珍珠母15g,龙骨20g,牡蛎20g,代赭石15g,牛膝10g。10剂,每日1剂,煎2次。
服后患者反馈:服药开始,大便即通畅,便下黑浊臭秽,便后自觉浑身畅快;服药2天,睡眠已开始改善;服药八九日,大便由黑转黄,口苦口干、心烦起急、烘热汗出等症状明显好转,特别是晚上休息已基本正常。因患者病之日久,怕效不牢固,守方微调,继用药20剂,失眠愈!
患者失眠30年,用药不效(大多用安神定志类药)。其症口干口苦、大便干、心中发热、舌红、脉弦数,典型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首选;肝胃火热太过旺盛、上扰心神则心烦意乱,上攻头面迫津外泄则头面汗出,故加珍珠母、生石膏佐助清降肝胃之火;代赭石、牛膝、大黄釜底抽薪,引热下行;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安神定志。全方共行疏肝和胃、泻热安神之用,虽病久用泻法,因方证对应,故效如桴鼓!
前几天,一西医朋友问我,某病用啥方。我说,中医看病,应病证结合,精髓是方证对应,比如失眠病,可能出现小柴胡汤证、归脾汤证、桂枝龙牡汤证,甚至出现四逆汤证、白虎汤证、大柴胡汤证等,“有是证,用是方”就对了!如果“有是病,用是方”,见失眠就用酸枣仁汤,那大方向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