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调畅气机良方温经汤
陈修园《女科要旨》指出:“《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温经汤用于治疗月经病、慢性盆腔炎、不孕症、产后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卵巢早衰、绝经前后诸症等,均有效验。
我对于温经汤的思考最早源于半夏作用。查阅相关文献,目前医家对温经汤中半夏作用的认识有三:一和胃运脾;二降胃气,通冲任以调经;三燥湿散水,以防津液之壅。我认为其二较为合乎仲景之意,即降胃气,通冲任。既然是降胃气,通冲任,这表明患者存在冲任不通、胃气不降之病机,而《方剂学》中温经汤的功能为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不存在冲任不通的气机升降问题。
接着再仔细思考以下问题:①主治既为冲任虚寒,方中以何药温补冲任呢?②患者既有瘀血,为何只用当归、川芎呢?③既然有冲任虚寒,为何有阴虚血热,用丹皮清虚热?温经汤的适应证是阴阳两虚证吗?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人体当阳气下降,阴气上升,阴阳交通,升降出入有序,故生化收藏。若阴气不得上升,郁于下焦,成形太过,为寒为瘀,形成下焦寒瘀之证。寒瘀为阴邪,盘踞小腹,致阳降受阻。阳气不得下降,阻于上焦,形成邪热,热性弥散,产生上焦燥热。下部寒瘀,则见小腹冷,或痛经,月经后期,有血块,色黑。上部燥热,则见眼干,眠差,唇口舌燥,心烦懊
,易怒,口腔溃疡,手心烦热等。
是这样吗?我们以方测证看看。温经汤由麦冬门汤、吴茱萸汤、桂枝汤和四物汤组成,上热是阳不降所致,不能苦寒直折,仲景以麦门冬汤滋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用麦门冬、半夏,甘润剂中少佐辛燥之品,以培土生金。《本经》云:麦门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半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止汗。下寒是阴不升所致,故用吴茱萸汤温肝暖胃,散寒升阳。《本经》云: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桂枝汤平衡上寒下热阴阳失调。四物汤养血化瘀通经。全方寒热同调,攻补兼施。
那么温经汤临床应用有哪些指征呢?温经汤适用于上部燥热和下部寒瘀证,患者多有舌体胖大,水滑苔,双寸脉浮滑,双尺脉弱等表现。临床应用温经汤时需要灵活:①辨证应用对立统一观点:扶正与祛邪兼顾,以祛邪为主。患者有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时皆可随症加减应用,不必拘泥于妇科疾病。②需随证治之:即辨证求本,随证用药。唐容川言:仲景用药之法,全凭乎证,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根据个人临床经验,方中阿胶可以地黄、山药代替;上热之轻重,变化在麦冬的量,必要时可考虑天麻、钩藤等;下寒之轻重,除吴茱萸外,也可考虑附子、干姜,必要时以肉桂代桂枝等;如果下焦血瘀明显,宜加强化瘀之力,可加用桃仁、大黄、土鳖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