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月经先期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一行,连续2个周期以上者。月经先期属于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月经病,本病若合并月经过多,进一步可发展为崩漏,或可导致不孕、堕胎及滑胎等,危害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谐,临床需引起重视,现代医学中多见于黄体功能不足、排卵障碍等引起的黄体期缩短。临床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采用促排卵药物改善卵泡质量,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于月经后半周期补充孕激素提高黄体功能等,部分人群存在停药后复发或用药期间出现恶心、头晕、乳房胀痛、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
《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指出月经先期的病机是“过于阳则前期而来”,后世医家也多认为“先期乃属热”,治疗有“先期宜清(热)”之说。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云:“若脉证无火而经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气虚,不能固摄而然。”其认识到月经先期也有虚证(气虚)。目前关于月经先期而至,大多认为与气虚和血热有关。气能统血摄血,与脾虚气不摄血、肾虚不能封藏有关;热为阳邪,热邪迫血妄行,导致月经先期而至,临证可见阳盛血热、阴虚血热和肝郁血热等证。
为明确辨证,笔者常将患者的症状分为月经症状和全身症状逐层辨识。第一层辨病性,即根据月经的颜色、量和质,初步判断属虚还是属热,如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薄,多为虚,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有血块,属热。第二层需辨病位,即根据患者全身证候及舌脉进一步辨病位。如第一层判断为虚证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淡苔薄,脉缓弱,属脾气虚;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脉沉细弱,属肾气虚。热证的患者,有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属阳盛血热;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脉弦滑,属肝郁血热;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血热等。两层甄别后,一般情况下就可以明确辨证,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所以辨证是关键的一步。
辨证明确后,治疗选方就呼之欲出了。如脾气虚时首选补中益气汤,肾气虚首选固阴煎,阳盛血热首选清经散,阴虚血热首选两地汤,肝郁血热首选丹栀逍遥散等。
临证时大家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即辨证明确,遣方对证,但是临床效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人体是复杂的,疾病也是复杂的,有时仅仅用一个固定的方子治疗是有局限的,我们要注意收集患者尽可能多的临床资料,注意细节,善于发现蛛丝马迹,以动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辨证,才能更加全面。如肝郁血热证月经先期,临床中一部分患者辨证很明确,但是给予丹栀逍遥散后患者月经仍然提前,甚至提前得更多,或者与此同时患者的月经量也减少了,颜色也暗了,何也?肝体阴用阳,体即肝为血脏,主藏血,用即是指肝的升散、升发、条达、舒畅作用,肝之用以体为基础,临床中肝郁血热者肝藏血正常,而肝的疏泄、条达作用被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临床亦有肝阴不足,导致肝无力升发升散而郁滞,郁而生热者,即肝血虚而致郁,郁而化火生热。此类患者,临床表现除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经期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外,仔细检查会发现患者有眼部干涩、头晕眼花、心悸多梦、失眠、遇事容易恐惧等肝血亏虚的表现,脉弦而细,左尺弱。所以,治疗时要疏肝清热,更需注意养阴血。如何养阴血呢?注意肝肾同源,为母子之脏,加用补肾养血之品,如生地黄、酒萸肉、麦冬等,使肝有所藏,此时再结合疏肝清热,方能奏效。另外,亦有子盗母气(脾虚致心虚而心脾两虚)、肝郁犯脾(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复杂证候。总之,临证时,首诊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职业、发病前诱因、居住环境、环境改变等),结合舌脉,四诊合参,善于发现并找到临床中的蛛丝马迹,去伪存真,抽丝剥茧,这样才能做到全面而精准的辨证,辨证明确了,治疗才能有效。
此外,在治疗前,我建议常规做妇科检查(当然是指有性生活的女性),了解患者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必要时结合盆腔彩超了解子宫内膜厚度及其回声情况,排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回声不均等情况。这些检查结果也是患者体征的表现,不一定要手术处理,但可以为辨证提供依据。有很多医生认为中医辨证不需要西医检查结果,我认为能解决患者的问题是医生的责任,不必拘泥检查的中西之别。另外对一些月经先期的人群要注意,一是监测卵泡正常却不受孕者,二是年龄在35岁左右的女性,出现不能解释的心悸、胸闷等症状,出现以上情况可能是卵巢功能下降的早期表现,要提醒患者保持规律的生活,调畅情志、保证睡眠等,方能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
验案举例
刘某,女,33岁,已婚,2023年1月6日初诊。
主诉:月经频发半年。
现病史:既往月经规律,5天/30天,近半年工作压力大,月经提前,(7~8)天/(20~23)天,LMP(末次月经)2022年12月26日(周期23天),8天净,前2天为褐色分泌物,中间3天量可,后3天为褐色分泌物,伴小腹空坠。PMP(前次月经)2022年12月3日(周期20天),7天净。现自觉乏力明显,夜晚九时后腹部胀满,纳眠一般,二便调。否认12月26日至今性生活史。
月经孕产史:13岁初潮,5天/30天,G 1 P 1 (孕1产1),顺产1女。现工具避孕,暂无怀孕要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神清,精神可,舌质淡红,体瘦小,苔薄白,脉右沉细略滑,左尺脉弱。
辅助检查:妇科彩超及生殖激素六项未见明显异常。
西医诊断:月经频发。
中医诊断:月经先期,脾气亏虚,阴虚血热证。
治法:补气健脾,滋阴清热。
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陈皮15g,升麻5g,北柴胡10g,当归15g,人参10g,熟地黄15g,麦冬30g,五味子5g,炒白芍15g,墨旱莲15g,女贞子15g,黄柏10g,红景天10g,10剂,饭后温服。
嘱患者避孕,调畅情志,适当运动,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下次经后复诊。
辨治思路:中年女性,教师,工作性质易致患者耗气伤津,结合患者的症状和舌脉,尤其夜晚九时后腹部胀满,此时太阴脾经当令,可辨证为脾气虚兼阴虚血热,治当健脾益气固冲,滋阴清热调经,予补中益气汤、二至丸合生脉饮加减。
二诊:2023年2月3日。
LMP2023年1月23日(周期28天),持续7天,量中,有少量血块,无腹痛及其他不适。患者药后乏力改善。舌质暗红,体瘦小,苔薄白,左尺脉沉细,双寸脉浮滑。
上方去麦冬、白芍、五味子、黄柏、红景天,加地骨皮15g,桂枝10g,炒苦杏仁10g,10剂。
辨治思路:患者月经周期、经期逐渐规律,且月经量正常。患者双寸脉浮滑,为上焦心肺有热的表现,予桂枝补中益气又疗心火,杏仁降气润燥,桂与杏一升一降,调畅气机;地骨皮清虚热,除邪气。滋阴补血,水足则火灭,阴复而阳自秘,经行则如常。
三诊:2021年3月3日。
LMP2023年2月21日(周期28天),7天净,量可,无明显不适。现纳眠可,乏力及腹胀十去七八,舌质淡,苔薄白,脉左沉细。
处方:归脾丸,每次8粒,每日3次。
另嘱点按或艾灸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每周2~3次。
辨治思路:患者已连续2个周期月经规律,临床症状已去大半。月经的调整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综合考虑后予归脾丸,虚则补其母,心脾同治,并点按或艾灸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以健脾升阳,助阴平阳秘,以巩固治疗。
按语: 患者既往月经规律,近半年因教学任务重,每周课时增加近1倍,工作劳累,耗气伤津,结合患者舌脉及症状,考虑脾虚兼阴虚血热,导致经血不固,非时而下,月经先期,治疗以益气健脾、滋阴清热为主。首诊以补中益气、二至丸合生脉饮加减治疗。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具有补益中气、升阳举陷之效,临床可用于治疗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在月经病中,它可治疗气虚不能固摄而导致的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等疾病,起到益气升阳、摄血调经作用。方中黄芪、白术、人参益气健脾;升麻、柴胡升阳固摄止血;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健脾,使补而不滞。二至丸由墨旱莲、女贞子两味药物组成,具有滋阴润燥、补益肝肾之效。熟地黄、炒白芍补肝肾,益精血;麦冬乃为补阴药,生津润肺;五味子益气生津,收敛固涩,固摄冲任,以免精气外泄;黄柏清热泻火除蒸;红景天益气活血调经。全方共奏补脾益气、养阴清热、摄血调经之效。
经治疗后患者月经周期改善,脾虚及阴虚血热症状好转,结合舌脉考虑上焦有热。《神农本草经》谓:“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伤寒论》以桂主治“心痛”,又可“通脉”“出汗”等,可知桂枝补中益气又疗心火,故加桂枝。《神农本草经》言“杏仁,主咳逆上气……下气产乳”,可见杏仁下气,气有余便是火,气下即火下,故加杏仁降气润燥。桂与杏一升一降,调畅气机。《神农本草经》言:“地骨皮,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方中加地骨皮清虚热,除邪气。患者经两次调治月经恢复如前,以归脾丸及艾灸之法健脾益气以固本,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