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月经后期
月经后期,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经期正常,并且连续出现2个周期以上。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温经汤条文谓“至期不来”。月经后期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如果伴月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临床上要重视,并提醒患者注意。现代医学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减退、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卵巢早衰、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等疾病。对卵巢功能下降类疾病,目前临床多用雌孕激素治疗,有怀孕要求的患者,在激素水平改善后可促排卵治疗。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或邪气阻滞,或肝气疏泄不及,经血不能按时满溢。《傅青主女科》言:“盖后期之多少,实有不同,不可执一而论。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后期而来多,血寒而有余。”临床中常见虚实两大类。虚证主要包括肾虚、血虚、虚寒证,皆是由于经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所致;实证包括实寒证、气滞、痰湿证,是由寒邪、痰湿、气滞影响血液的运行,经血不能按时下注冲任,胞宫不能依时由满而溢所致。
辨证时要根据经血的颜色、质、量以及疾病出现的诱因,首判虚实寒热。一般来讲,月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者,多属虚;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夹血块者,多属实。另外渐至月经后期者多属虚证,突然延后者多属实证。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进一步辨清病位。具体来讲,虚证中,月经量少,色淡暗,质清稀,经期渐错后,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属肾虚;月经量少,色淡质稀,伴小腹空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苔薄,脉细无力,属血虚;经色淡质稀,伴小腹隐痛,喜暖喜按,属虚寒。实证中,经色紫暗有块,伴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伴畏寒肢冷,舌暗等,属实寒;伴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脉弦,属气滞;色暗,质黏腻,伴形体肥胖,胸闷泛恶,属痰湿。
明确辨证后,肾虚时首选当归地黄饮;血虚时可以选大补元煎、人参养荣丸、十全大补汤等养血调经;虚寒时选择《金匮要略》之温经汤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实寒时首选《妇人大全良方》之温经汤以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气滞时首选乌药汤疏肝理气,行滞调经;痰湿证首选苍附导痰汤加减。
众所周知,月经的产生和规律来潮,与先后天之本的肾、脾关系密不可分。肾为天癸之源,气血之根。《傅青主女科》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天癸来源于先天阴精,随肾气的盛衰消长盈亏。肾对月经的产生具有主导作用,无论在月经的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具有其特殊意义。肾气既盛,天癸蓄极而泌,月事以时下。肾气渐衰,精血不足,冲任二脉失于濡养,经血不能按时而下,导致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其气主升,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胞宫之权,与月经关系密切。《妇人规·经不调》云“经血为水谷之精气”,脾胃健运,生化充足,气血自强;脾气健运,气有所摄,而血循经行,则月经如期而至。《临证指南医案·调经》云:“夫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明气血旺盛与否,对于冲任血海的盈亏、月经的先后及量之多少至关重要。所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强健,谷气旺盛,脾司运化之职如常,则气血充盛,充养冲任,气血下注胞宫而为月经。此外,脾与肾之间的联系亦不言而喻,先天之精靠后天水谷之精滋养。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精血津液生化乏源,以致肾气不足,肾之真阴真阳亦不能得到滋养补充,随之渐衰,天癸逐渐衰竭,月事渐止。笔者在临证中发现月经后期患者中虚者多、实者少,在治疗时,重视脾肾两虚,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基本治法,并将其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经后期为重要的治疗时期,此时用药时间以7天为宜,用药宜温不宜苦寒,宜运化不宜燥涩。如果仍后期而至,量正常者,多考虑气郁可能,经前期3~5剂疏肝行气之剂有助于恢复正常周期。
临证时患者的病情是复杂的,一个患者可能会几个证型同时出现,如气滞兼痰湿、肾虚兼虚寒等,临证要从患者具体情况出发,以实际状况为本,选方用药。另外,虚证者治疗重点在经后期,或益精养血,或温阳散寒,或补益肾气,或健脾和胃,使阴血渐生,冲任得充,血海按时满溢。经后期给药7剂左右。可根据患者脉象,必要时于月经周期第20天左右给予理气活血温阳之剂,有助于月经恢复正常。实证者治疗重点在经前期,此时气血将行,或温经散寒,或理气行滞,或化痰除湿,兼活血调经,使经血按时下注冲任胞宫。经前7~10天开始给药,方能奏效。
总之,月经后期的治疗要本着“后期宜促”的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但不可过用滋腻或温燥之剂,更不宜过用攻破,以免滋腻碍阳,辛燥劫阴,损其气血,另致他病。
一般情况下,月经28天一行,前后不超过1周,均属正常。而少数健康人,两月或三月一行经,中医谓之“并月”和“居经”,若月经量正常,并且无其他不适,也不影响受孕等者,应属生理现象,无须治疗。对于既往月经规律的患者,如近期有情绪波动、劳累等有明显诱因出现的偶有一次或两次的月经错后,可自行调整后观察月经情况,一般自行调整后月经可逐渐恢复正常。若持续不改善,或无明显诱因出现连续2~3个月月经错后,或伴有身体不适等,需要引起患者的注意,可到医院就诊,查明病因,及时治疗。
验案举例
王某,女,31岁,2023年7月4日初诊。
主诉:月经错后半年。
现病史:既往月经规律,半年前因双侧乳腺囊肿于外院行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未见恶性病变。术后月经开始后错,7天/(35~50)天,量尚可,LMP2023年5月1日,7天净,色暗红,无血块,无腹痛。近2个月月经未潮,6月26日在外院就诊,予黄体酮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5天后自行停药。
刻下症:口干,纳可,眠差易醒,大小便可,焦虑不安。
月经孕产史:13岁初潮,(5~7)天/30天,G 2 P 1 A 1 ,2015年剖宫产1子。现工具避孕,暂无怀孕要求。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神清,精神可,舌暗红,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
辅助检查:2023年6月25日在外院查β-hCG0.5mU/mL。盆腔彩超检查示子宫内膜6.5mm,子宫肌层回声欠均。
西医诊断:月经稀发。
中医诊断:月经后期,脾肾两虚证。
治法:补肾健脾调经。
处方:黄芪20g,菟丝子15g,砂仁6g,陈皮15g,白芍15g,熟地黄20g,香附15g,巴戟天10g,补骨脂15g,鸡内金15g,续断15g,麦芽20g,7剂。
嘱患者调畅情志,避寒凉。经来2~4天查生殖激素六项。并告知观察月经情况,有月经量少、经行腹痛之可能。
辨治思路:目前病情考虑患者因手术耗伤气血,未及时调养所致。舌暗红,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为脾肾两虚之证,故给予健脾补肾治法。黄芪、砂仁、陈皮健脾,益生化之源;菟丝子、熟地黄、巴戟天、补骨脂、续断补肾精,温肾阳;香附既能疏肝理气,又能活血调经,调冲脉,解血中气郁;佐鸡内金、麦芽既防诸药滋腻,又健脾胃通经;白芍养血柔肝。
二诊:2023年7月11日。
LMP7月10日,现量少,色暗,轻微下腹正中刺痛,可以忍受,无血块。仍口干,平时睡眠差,入睡困难,易醒。舌暗红,体胖大,苔水滑,脉沉细。今日生殖激素六项检查示:P1.80ng/mL,T0.26ng/mL,E 2 12.00pg/mL,PRL6.68ng/mL,LH8.31mIU/mL,FSH17.91mIU/mL。
处方:百合20g,熟地黄20g,当归15g,淫羊藿10g,仙茅10g,巴戟天15g,黄柏20g,红景天10g,白芍15g,鸡内金20g,麦芽20g,桑叶30g,首乌藤15g,10剂,温服。
黄体酮胶囊,每次100mg,每日2次,服5天,于月经周期第21天(7月30日)开始服。
辨治思路:本次复诊,生殖激素六项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卵巢功能低下,且舌脉均提示脾肾两虚,因此,给予自拟方益坤汤。方中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百合养阴清心安神;淫羊藿补肾壮阳;仙茅温肾阳,益精血;巴戟天强筋骨,安五脏;黄柏清热泻火,防辛燥之品太过;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白芍养血调经,补肝经之阴血;桑叶、首乌藤补益肝肾,安神;红景天益气活血;鸡内金、麦芽既防诸药滋腻,又健脾胃通经。
三诊:2023年9月19日。
LMP9月16日(中药),现第4天,量、色可,经期无不适。PMP8月10日(中药+黄体酮),量多,色鲜红。
因工作原因,上月未就诊,服用中药后自觉神清气爽,自行当地按方抓药,服10天。
现睡眠改善,大小便可。舌暗红,体胖大,苔薄白,脉细滑。今日查生殖激素六项:P 0.10ng/mL,T0.33ng/mL,E 2 74.00pg/mL,PRL7.75ng/mL,LH4.11mIU/mL,FSH6.41mIU/mL。
守二诊方,再服7剂。
辨治思路:患者停黄体酮后月经正常来潮,卵巢功能恢复。效不更方,仍投以二诊方以巩固疗效。
按语: 患者四七有余,本应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而手术导致耗伤气血,患者卵巢功能低下,结合舌脉,辨证为脾肾两虚,故给予补肾健脾以固其本。因首诊时冲任气血不足,血海不得满溢,用黄体酮后子宫内膜虽可脱落出血,但冲任血海不足,冲任失养,故经量少,胞宫胞脉不荣则痛,提前告知患者,若出现症状时会有心理准备。
患者卵巢功能与肾关系最为密切。《景岳全书》曰:“肾气日消,轻则或早或迟,重则渐成枯闭。”肾精亏虚是本病的根本病机,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所致。患者舌体胖大,水滑苔,提示阳虚内寒,失于温煦。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统摄血液,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天癸虽然来源于先天,但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若脾化源不足,则血海空虚,肾虚无以温煦脾土,脾虚无以生精益肾,两者相互影响,导致天癸薄弱,冲任空虚,血海无源以泄,月经早绝。因此,临床给予自拟方益坤汤,方中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百合养阴清心安神,两者共用补肾而调冲任,为君药。淫羊藿补肾壮阳,仙茅温肾阳、益精血,巴戟天强筋骨、安五脏,三者共用,使气血调畅,心宁肾实,冲任调和,为臣药。肾虚日久,不免有化热之忧,予黄柏在泻火坚阴的同时亦可缓解仙茅、淫羊藿的辛热燥烈之性;当归活血调经,补肝、心、脾三脏之阴血,为“妇科要药”;白芍养血调经,补肝经之阴血,使之收敛而不耗散;桑叶、首乌藤补益肝肾、安神;红景天益气活血;鸡内金、麦芽既防诸药滋腻,又健脾胃通经。全方寒温相宜,滋阴壮阳,使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达到阴阳调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