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
月经先后不定期是指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等。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特征,或伴月经量、色、质的变化。月经先后无定期若伴有经量增多,常可发展为崩漏。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卵巢功能下降、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常采用雌孕激素序贯治疗。
本病首见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月经不调》,其言“妇人月经一月再来或隔月不来”。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肝肾功能失常,即肝郁气滞,或肾气虚衰,冲任功能失调,血海蓄溢失常。肝主藏血,主疏泄,肝气条达、疏泄有时,血海按时满溢,则月经周期正常,反之,若情志抑郁、大怒暴怒,导致肝气疏泄失序,若疏泄太过则先期而至,疏泄不及,则后期而来。肾为气血之根、月经之源,主藏精,若肾气虚衰,藏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导致月经周期紊乱。
临证时,辨证仍为首要。如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或紫红,或有血块,或经行不畅,伴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时叹息,嗳气食少,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属肝郁;若月经量少,色淡暗,质清,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有暗斑,舌淡苔白,脉细弱,属肾虚。治疗时,肝郁者治宜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首选逍遥散加减;肾虚者治宜补肾调经,首选固阴煎加减。
笔者认为本病常以肝郁为主,兼肾虚者多见。肝郁证和肾虚证同时出现,脉常弦细或左脉沉细,尺脉弱。治宜补肾疏肝,首选定经汤(《傅青主女科》),药用菟丝子、当归、白芍、柴胡、茯苓、荆芥、地黄、山药,重用菟丝子、当归、白芍以调肝肾之气。临证时注意,若肾虚明显者,疏肝之药不可过用,因肾以封藏为主,若封藏无力,又疏泄太过,则仍先期而至,且量偏少、色暗,甚至点滴淋沥;若肝经郁热,则注意养阴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防止月经量减少,不可不知。偏于错后者,补肾以温补为主,可酌加淫羊藿、巴戟天、仙茅等一二味。若错后,量少者,临床要注意兼顾后天之本。偏于提前者,补肾以滋肾养阴为主,重用熟地黄,或加生地黄、酒萸肉、麦冬等。另外,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情绪疏导、饮食宜忌、不可熬夜等生活调摄。
验案举例
王某,女,35岁,已婚,律师,2023年1月24日初诊。
主诉:月经紊乱半年。
现病史:近半年月经不规律,(3~5)天/(15~40)天,LMP2023年1月6日(周期16天),3天净,量少,色鲜红。PMP2022年12月20日(周期40天),5天净,量、色可。平素腰酸,乏力,纳差,易自汗,情绪易急躁,头胀,眠差。否认1月6日至今有性生活史,无怀孕要求。
月经孕产史:13岁初潮,(3~5)天/30天,G 3 P 1 A 2 ,剖宫产1子,胚胎停止发育及瘢痕妊娠各1次。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神清,精神可,形体适中,面色暗,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尺脉沉弱。
辅助检查:2022年10月外院生殖激素六项检查:E 2 35pg/mL,FSH10.01mIU/mL,LH4.43mIU/mL。
诊断:月经先后不定期,肝郁兼脾肾两虚证。
治法:疏肝补肾调经。
处方:菟丝子20g,当归15g,炒白芍30g,北柴胡10g,茯苓20g,陈皮15g,苦杏仁10g,熟地黄20g,炒白术20g,钩藤10g,牡丹皮15g,浮小麦30g,川牛膝15g,7剂,饭后温服。
嘱服药期间避孕,禁食寒凉油腻之品,调畅情志。
辨治思路:患者为中年女性,工作、家庭压力较大,情绪急躁,头胀,脉弦,为肝郁气滞之象,腰酸,尺脉沉弱,为肾虚之证。肾虚则冲任不调,导致月经周期不稳定,量少,腰酸。劳累后乏力、纳差,考虑兼有脾气虚。治宜疏肝补肾,健脾调冲,方选《傅青主女科》定经汤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熟地黄、菟丝子补肾滋阴;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陈皮、苦杏仁降肺气;钩藤、牡丹皮清肝火,滋阴养血,息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止汗;川牛膝通经活血,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补肾、理气养血调经之效。
二诊:2023年2月7日。
服药后乏力改善,情绪好转,遇事能冷静处理,大便溏,月经未来潮,乳房胀。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
处方:菟丝子20g,当归15g,炒白芍20g,北柴胡10g,茯苓20g,薄荷3g(后下),鸡血藤15g,醋香附15g,补骨脂15g,川芎10g,川牛膝15g,7剂,不避经期。
辨治思路:本次就诊,患者乏力、心烦症状改善,乳房胀,脉细滑,可知患者月经即将来潮,仍以补肾疏肝为主,考虑气行则血行,加香附行气,薄荷开郁散气,补骨脂温肾助阳,纳气止泄,鸡血藤、川芎活血通经,促使月经来潮。
三诊:2023年3月17日。
患者因出差自行停药1个月。LMP2023年3月8日(周期28天),7天净,量、色可,血块减少,轻微痛经。PMP2023年2月8日(周期33天)。目前患者情绪稳定,遇事急躁明显缓解,腰酸改善。
继续用药1个月经周期,并于经期2~4天复查六项生殖激素。
处方:菟丝子20g,当归15g,炒白芍20g,北柴胡10g,茯苓20g,熟地黄20g,醋香附15g,陈皮15g,补骨脂15g,麦芽20g,白术20g,红景天10g,7剂,饭后温服。
黑豆6g,黑芝麻6g,白扁豆6g,三七花3g,龙眼肉6g,枸杞子6g,5剂,每周2次,煲汤服。
辨治思路:患者本次月经按时来潮,效不更方,仍以定经汤为基础方。本次就诊时为卵泡期,去二诊方中鸡血藤、川牛膝,加白术燥湿健脾,红景天补气养血,改善卵巢功能。
患者服药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诸症消失,于2023年5月(月经第2天)查生殖激素:E 2 57pg/mL,FSH6.52mIU/mL,LH5.58mIU/mL。随访3个月,月经基本规律。
按语: 患者月经先后不定期,结合症状及体征,辨证为肝郁肾虚兼有脾虚。忿怒过度,肝气逆乱,气乱血乱,冲任失司,血海蓄溢失常;且中年女性,五七之后肾气渐衰,或劳累太过,损伤肾气,肾气不充,开阖不利,冲任失调,遂致月经先后无定期;患者脾虚,饮食失节,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统摄无权及生化不足,冲任气血失调,亦可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傅青主女科》定经汤由菟丝子、白芍、当归、熟地黄、山药、茯苓、荆芥穗、柴胡八味药物配伍而成。其中,菟丝子、当归、熟地黄补肾滋阴,养血柔肝;白芍、山药、茯苓健脾补气行水;荆芥穗、柴胡疏肝解郁。全方配伍合理,补泻得当,共同发挥疏肝、健脾、补肾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肾气郁,经来或前或后,行而不畅,有块,少腹胀痛,或乳房胀痛连及两胁等症。二诊时患者情绪较前改善,月经即将来潮,前方加用疏肝理气、活血通经之品,促使月经按时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