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月经过少
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或经期短于2天为月经过少,临床中也有部分患者月经量虽不一定少于20mL,但月经量较既往自身对照明显减少,或伴有身体不适,临床亦需调理。月经过少属于以月经量异常为主的月经病,若伴有月经周期逐渐延长者,进一步可发展为闭经,或可导致不孕、滑胎等,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临床需引起重视。现代医学认为月经过少常见于子宫发育不良、卵巢功能低下、促性腺激素分泌下降,或人流术后子宫内膜变薄、宫腔粘连等。子宫发育不良、激素水平下降等引起的月经过少,现代医学常采用雌激素或雌孕激素序贯治疗,宫腔中重度粘连导致的月经过少常需宫腔镜下分离粘连。
月经过少在中医学中多有论述,如《女科证治准绳·调经门》指出:“经水涩少,为虚为涩,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认为其主要责之虚和瘀,虚则经血化生无源,瘀则经血行而不畅。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调经》云:“瘦人经水来少者,责其血虚少也……肥人经水来少者,责其痰碍经隧也”,认为其病机分为血虚和痰湿。总之,本病发病的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端。临证可见肾虚、血虚、血瘀、痰湿,或虚实夹杂之肾虚血瘀、血虚血瘀等。
辨证时,若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伴头晕眼花,心悸无力,面色萎黄,下腹空坠,舌质淡,脉细,多属血虚;若经少色淡,伴腰酸膝软,足跟痛,头晕耳鸣,尿频,舌淡,脉沉细无力,多属肾虚;若经少色紫暗,有小血块,伴小腹胀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痛减,舌紫暗,脉涩,多属血瘀;若月经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伴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黏腻,舌胖,苔白腻,脉滑,多属痰湿。
辨证后,即可确定方药,如肾虚证首选归肾丸,血虚证首选滋血汤,血瘀证首选桃红四物汤,痰湿证首选苍附导痰丸。因患者常可见虚实夹杂之证,临床选方用药常需根据患者情况先去其实后补其虚,或先补虚后去实,或兼而治之。
对于月经过少患者,首诊时要讲明本病治疗效果不及月经过多或月经先期等,需要一段时间的综合调理,不要让患者期望值过高。另外要根据患者具体证候,给予饮食、生活等相关指导。治疗以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方可奏效。
笔者多以定经汤、大温经汤取效。使用定经汤时注意,以经前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腰酸、脉弦细为特征,定经汤加续断、杜仲、鸡内金、麦芽为基础方,若患者兼舌体胖大等肾阳虚者,酌加淫羊藿、巴戟天;兼舌红,体瘦小等肾阴虚者,重用山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临床中亦有肝肾虚寒证者,可以合用吴茱萸汤。
因宫腔内手术导致的月经过少患者,内膜多薄,进行妇科检查,排除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若子宫压痛、活动欠佳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则按照盆腔炎辨证治疗。若内膜薄,腺体少者,治宜脾肾兼顾,健脾养血,补肾养精,少佐疏肝之品,常选用黄芪、白术、山药、党参、黑豆、桑椹、菊花、玉竹等,可少佐三七花养血活血,取花类药“芳香宣散”之效。临床治疗需从经期开始用药,连续7~14天,且需持之以恒,3个周期为一疗程。鸽子汤、乌鸡汤等药膳亦可辅助应用。另外本型患者不宜反复行宫腔镜检查,临床要以月经量、全身症状及舌脉的改变及子宫内膜厚度、连续性等指标为参考。
验案举例
张某,女,23岁,2023年10月17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少伴痛经3个月余。
现病史:平素月经量尚可,(5~6)天/(28~30)天,经行小腹坠痛、怕冷。近3个月月经量较前减少,LMP2023年10月15日,现月经第3天,量少同前,色可,无血块,小腹下坠痛、发凉。平素手脚凉,纳眠可,二便可。
月经孕产史:13岁初潮,5天/(28~30)天,G 0 ,有性生活史,否认近1个月性生活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神清,精神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月经过少,痛经,血虚寒凝证。
治法:温经活血,化瘀止痛。
处方:吴茱萸3g,桂枝6g,川芎6g,当归10g,炒白芍10g,牡丹皮10g,清半夏6g,麦冬20g,川牛膝10g,人参5g,鸡血藤15g,瞿麦10g,桃仁10g,3剂,经期温服。
药渣加开水泡脚,日常注意保暖,经净后复诊。
辨治思路:患者以“月经量少伴痛经3个月余”为主诉,平素经行小腹坠痛、怕冷明显,结合舌脉,诊断为月经过少、痛经,血虚寒凝证,且以阳虚为主。冲任虚寒,胞宫胞脉失于温煦,故小腹冰凉;冲任血虚,则经量少;血得寒则凝,下焦瘀血阻滞,经脉不畅,而致小腹坠痛。现患者在经期,以温经活血止痛为治法,予温经汤加减。
二诊:2023年10月27日。
患者服药后腹部凉感改善,月经量稍增多,仍色暗。舌质暗,体瘦小,苔黄腻,脉沉细。
妇科检查示阴道畅,可见黏稠白带,余未见异常。
妇科彩超示内膜厚4.1mm,直肠陷窝处可见深约10mm的液性暗区。
处方:吴茱萸3g,桂枝10g,当归10g,炒白芍15g,牡丹皮10g,清半夏10g,麦冬20g,人参10g,桃仁10g,黄芪20g,茯苓20g,砂仁10g,熟地黄15g,黄连3g,苦杏仁10g,10剂,经后服。
吴茱萸3g,桂枝6g,川芎10g,当归15g,炒白芍15g,牡丹皮10g,麦冬15g,川牛膝10g,鸡血藤15g,瞿麦10g,桃仁10g,6剂,经期服。
辨治思路:患者经期服用3剂中药后月经量较前增多,色暗红,手脚及小腹凉较前改善,面色暗,结合舌脉,考虑患者现仍以血虚寒凝为主,兼下焦湿浊,患者非经期,治疗以养血温经、活血调经为主,佐以清热利湿之品,予温经汤合滋血汤加减治疗。
三诊:2023年11月24日。
LMP2023年11月14日,6天净,量、色可,有少量血块,无痛经,怕冷改善,白带无异常,舌质暗,体瘦小,苔黄,脉沉细。
守二诊时经后方,10剂。
辨治思路:患者经过前期温经汤合滋血汤加减治疗,各项症状改善,痛经消失。患者气血亏虚,冲任血海不足,经血乏源,则舌体瘦小,脉细;阳虚无力温阳,血脉得寒则凝,则舌质暗,脉沉;瘀久化热,患者苔黄。继续予二诊经后方治疗。
按语: 大温经汤出自《金匮要略》,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适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症等。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共为君药。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能清血分虚热,共为臣药。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阿胶养血;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益气健脾,以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则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降胃气,通冲任,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以上均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之效。
患者首诊时正值经期,治以温经养血、活血通脉为主。温经汤去阿胶、甘草、生姜,加川牛膝活血通经引血下行,鸡血藤养血活血,桃仁活血祛瘀止痛,三者同用,可加强化瘀之力,加少量瞿麦破血通经。方以温经补养为主,温清补消并用,以大量温补药与少量凉药配伍,使全方温而不燥,温养化瘀,使瘀血得温则行,经血畅则月经量得增,经行腹痛得缓。
二诊时,患者服药后腹凉改善,仍有血虚寒凝之象,患者舌苔黄腻,阴道可见黏稠白带,彩超检查见少量盆腔积液,考虑兼下焦湿浊,顾及非经期,继以养血温经、活血调经为主,佐以清热利湿之品,予温经汤和滋血汤加减治疗。
滋血汤出自《证治准绳·女科》,主治营血虚少,冲任血海不盈之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或伴小腹隐痛,头晕眼花,面色萎黄等症。方中黄芪、人参、茯苓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生长;当归、白芍、熟地黄补营养血调经,气血充足则经血自调。在此基础上加砂仁化湿和胃,湿去则热自除;少量黄连可缓解诸药温燥之性,且有清热之功;杏仁降肺气。全方配伍,以消除患者经行不畅、痛经等症状,并可祛湿浊之邪。三诊时诸症消失,继予二诊方10剂以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