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
四逆散为疏肝理脾的基础方。柴胡疏肝散和枳实芍药散都由此方加减变化而成。临床上属于和解剂。


药效关系
1.病因病机
本方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
四逆证——阳气内郁,不能达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气郁证——肝脾气郁,气机阻遏。
2.结构特点
君——柴胡,入肝、胆经,生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
臣——白芍,敛阴养血柔肝。
佐——枳实,理气解郁,清热破结。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的区别,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此惟气不宣通,乃为逆冷。”又云:“故以柴胡凉表,芍药清中。此本肝胆之剂,而少阴用之者,为水木同元也。以枳实利七冲之门,以甘草和三焦之气,即气机宣通,而四逆可痊已。”
3.组方特点
柴胡配芍药——补养肝血,调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柴胡配枳实——柴胡升,枳实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枳实配芍药——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柴胡配甘草——辛散而不耗气,甘补而不壅滞,散中有补,补中有行。
4.治法特点
透邪解郁——柴胡与芍药,透邪解郁之效显,邪气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
疏肝理脾——枳实与柴胡,疏肝理气为要,四逆自愈。
量效关系
本方用药只有四味,药量均衡,相须为用,药效平衡。
炮效关系
本方所用柴胡是北柴胡,但使用北柴胡要注意,叶天士说“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说明了柴胡的危害性。所以一个药的特点、效用所在也正是它的缺点所在,用药来治病是以偏治偏。用对了就有好处,而越是作用强烈的药,用错了危害就越大,顷刻之间就会见到危害。柴胡是升散的,肝本身藏血而寓相火,体阴而用阳,疏肝用柴胡是对的,若用于升阳则不可用之太过。
当然方中用的炙甘草、炒枳实、白芍药均为炮制之品。
煎效关系
原著方在煎服法中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按语
高老师自述,初学医,在临床见一女患者手足寒凉便误以为四逆散证,投以四逆散治之不效。后来知手足厥逆有三:手足厥寒,拂之不凉,伴胁胀才是此证;手足厥逆,止于腕踝,为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在肘膝以下,多为四逆汤证。临床上手足寒凉者四逆汤证居多,高老师使用当归四逆汤治之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