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为治疗肝肾阴虚的基础方
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基础方,也是中医名方之一。此方是从肾气丸中减去附子、肉桂而成。从其组方特点分析,也体现出“四效”关系。


药效关系
1.病因病机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可相互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上扰清窍,故耳鸣、耳聋;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肾阴虚则相火内扰精室,故遗精;阴虚生内热,甚则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漓,脉沉细数。
治宜以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泄湿浊之品。
2.结构特点
君——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
佐使——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利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泄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牡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
本方配伍最大的特点是“三补”“三泻”,肝、脾、肾三脏之阴并补。
3.配伍特点
熟地黄配泽泻——熟地黄滋阴补肾,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山药配茯苓——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
山茱萸配牡丹皮——牡丹皮清泻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
山茱萸配山药——二者相配以增强肾气固涩肾精,从而使肾精守藏于内,而不得外溢。
泽泻配茯苓——茯苓渗湿益气,泽泻渗湿,相互为用,既能泄湿又能益气。
山茱萸配熟地黄——山茱萸益肝肾温阳,熟地黄养血益阴,二者配伍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量效关系
熟地黄用量为山茱萸、山药之和,肝、脾、肾三脏之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三补之药用量大于三泻之药,仍是以补为主,无论如何,本方用药须遵循“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之量比。根据现代有关研究,改变本方药物剂量,其作用不如原剂量明显。
炮效关系
方中用熟地黄滋养肝肾,滋阴养血为主,而生地黄则以清热凉血,养阴生精为主,临床上有时用生地黄以滋阴凉血,有时也生熟同用以滋养肾阴并清热。方中用生山药,而在左归丸中却用炒山药。山茱萸亦用制山茱萸。
煎效关系
本方为丸剂,临床多以汤剂使用,应按原剂量水煎服,作用较佳,丸剂可用以善后补益。
按语
六味地黄丸医者用以补益肾阴极多,均按“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用之。如改变用量,三泻大于三补,将改变其方效。有实验证明,改变其处方用药比例,则补阴之效差。高老师用此方亦遵此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