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特点
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胃气不降反升而呕吐;中焦失和,升降失常,上下不能交泰,而痞塞不通,则成心下痞;中阳损伤,虚寒相兼,阳气不升反降则肠鸣下利。
配伍特点
半夏辛温,以散结除痞,又兼降逆止呕;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以邪热开痞;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炙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
总之,本方是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组方奥妙,清热药与补益药相合,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合,发散药与收敛药相合。此亦相反相成。本方是寒热、补泻诸药的混合体,这与病机虚实错杂、寒热夹杂的特点相符。
治法特点
1.治法特点与配伍特点是相互关联和统一的。
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方中干姜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连、黄芩苦寒泄热以散结除痞。
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半夏辛温、干姜辛热,降逆止呕,散结除痞。
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方中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补脾和中;黄连、黄芩苦寒以泄热开痞。
2.本方证寒证与热证并存互见,其临床表现很难用单纯的热证或寒证来解释。如心下痞、脘腹胀满遇寒则甚,不欲饮,而见口渴、唇干、舌红、苔黄;也可见心下痞痛;也可见大便或溏或秘,小便黄或清;在上也可见呃逆、泛酸、口舌生疮。临床上要依症而辨。
3.关于方中药量用法,一般要视寒热、虚实而定。如果表现为热,黄连可用至6g;如果大便秘结,则干姜量减轻3g即可;但半夏用量不可减,为12g;实证表现明显,炙甘草可减至6g。
4.本方证的煎煮方法较为特别。一般而言,煎与煮都是将水烧开,水中有固体药材为“煮”,水中无固体药材为“煎”。本方药煎煮颇为讲究,即先煮去渣后再煎(浓缩)。目的是取其药性和合,不偏不烈,贵在适中,使方药能温而不燥,在于宣通,寒而不凝,功在祛邪,补而不腻,主在扶正。
5.与半夏泻心汤相关的还有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黄连汤。
附方:
生姜泻心汤
生姜12g,人参9g,黄芩9g,黄连3g,干姜3g,半夏9g,炙甘草9g,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
炙甘草12g,人参9g,黄芩9g,黄连3g,干姜9g,半夏9g,大枣4枚。
黄连汤
黄连9g,人参6g,桂枝9g,炙甘草9g,干姜9g,半夏9g,大枣4枚。
以上诸方,或有一二味药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言:“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痞结之证,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方能应手取效。
案例
案例1:饮食致痞,寒热平调
邱某,男,40岁。患病前在食堂工作,素喜肥甘厚味,病脘痞,按之不硬,纳呆,呃逆,恶心,肠鸣,便溏,每日2~3次,身乏无力,脉弦滑,舌苔黄厚。肝功能检查GGT(γ-谷氨酰转移酶)371U/L。辨证:素食肥甘,戕伤脾胃,升降失调,邪阻中焦,气机不利,寒热互结,故作心下痞而见诸症。遂投半夏泻心汤加砂仁,7剂尽,诸症皆除,半个月后复查肝功能GGT173U/L,余正常。再宗本方加减,6剂而愈。
【按】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饮食不节损伤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而病,呈现上、中、下三部为病,故用半夏泻心汤而愈。
案例2:肝脾气郁,调其升降
李某,女,28岁。日前丧母,愁伤过度,饮食不下,心下痞闷,后背沉痛,呃逆连声,有臭味,肠鸣便溏,气短,善太息,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脉弦细。辨证:肝木克土,脾胃升降失调而致痞则生诸症。投以半夏泻心汤加生姜12g(化裁生姜泻心汤),3剂而愈。
【按】此症属肝脾不和致痞,本可用痛泻要方治疗,但患者无腹痛之表现,乃调其脾胃升降,肝气平而病愈。
案例3:寒饮伤中,以调虚实
张某,女,36岁,因素喜食寒凉而腹泻,延至3个月未愈。未诊时,主诉腹痛泄泻时发,日解2~6次,心下痞满,呃逆,肠鸣,体弱少力。脉弦细,舌苔淡黄,历次便常规白细胞(++~+++)。辨证:饮食不节内犯肠胃,脾虚失运,中气不和,为痞致泻,遂投半夏泻心汤而效,二诊改投甘草泻心汤7剂而愈。
【按】甘草泻心汤为和胃补中、降逆消痞之方。本案为胃气虚脾弱所致,又以下利为主,故用之而效。
案例4:痰湿中阻,以调寒热
张某,男,37岁。胃脘痛,痛时恶心,肠鸣便溏,心下痞寒,纳食量少,体瘦。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而滑,X线片提示胃溃疡。辨证:脾虚气塞痰饮阻中致痞。遂投半夏泻心汤加鸡内金、浙贝母7剂而痛除,此后再行加减调养,2个月后复查溃疡消失。
【按】半夏泻心汤本治消化道病变,依本症应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但因患者病时恶心,心下痞寒,此系寒热升降失调所致,故用本方而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