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顾名思义此方为补中气,即补脾胃之气的方剂。脾胃主受纳和运化,使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既能升清又能降浊是本方剂的特点,它的治疗作用非比寻常,补中气而足以升清阳。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因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引起的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或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或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

病机特点
本方证病机的重点是气虚,系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清阳下陷。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则纳运乏力,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溏稀。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气虚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迫使阳泄于外,因而发热,此热非为外感及实火,而是阵发性烦热,疲劳后烦热亦作。此为“劳则气耗”“烦劳则张”,虽发热,但脉虚无力。其发热特点是热不甚,病程较长,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之热甚不休及手背热甚于手心热不同。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而自汗,烦热口渴,但“渴而喜热饮”,说明内热是一种假象。
配伍特点
黄芪味甘性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而且重用至18g,目前临床多用至20~30g。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补脾,与黄芪同用,以增强其补益中气之功,体现出四君子汤之意。当归养血和营,因为血为气之母,气虚日久,营血亦亏,故而用之。但其用量很少,只有3g,目前我们在临床上用到10g为妥。它与人参、黄芪相互为用,以益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但用量不宜过量,6g而已。气虚则胸中气乱,升降失和,陈皮的作用在于调整气乱,使气的升降功能恢复,使清浊之气当升则升,当降则降。方中以少量升麻(3~6g)、柴胡(3~6g)升阳举陷,协助黄芪以升提下陷中气。《本草纲目》说“升麻引阳明清气上行,柴胡引少阳清气上行”,在本方中也作为引经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
治法特点
1.本方证病机以气虚为主,其治法是补益中气,即补益脾胃之气。本方证亦有肺气虚之象,如发热汗出(不能与外感相混淆),李东垣讲“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其“绝”是指脾胃虚了,肺气来源“绝”了。故而本方以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补益中气。由于表虚不固,气浮于外,故而重用黄芪。
2.本方用以治气虚发热,即“甘温除热”,这说明气虚的发热非通过补气不能解决,而补气必用甘温,既不能用辛温也不能用辛凉,既然气虚就不能散,越散越虚。而且患者看起来是大热,实际上是表面大热,但不是白虎汤的大热,从其脉象上即可知是气虚之故,虽然有身热自汗,但不能与白虎汤证相提并论。
3.凡是由于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脾胃功能减弱,甚至气虚出血都可以用本方治疗。在临床上有些患者往往出现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如便秘、小便淋沥不尽。中医认为“中气不足,溲便为变”均可以用本方治疗。可谓“塞因塞用”之法。
4.本方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而出现的体倦少气、纳少便溏和内脏下垂。本方重在补气升阳。本方在配伍里重用黄芪,与少量柴胡、升麻为伍,以加强升提作用,但升麻的用量不能过大,因为它是在补气的基础上使用的。中医讲气虚而下陷,如仅用升提的药,没有气也提不起来,提不佳,所以必须在补气的基础上进行升提。
5.本方中的黄芪应用炙黄芪,因为炙黄芪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升提中焦阳气,补气生血,利尿;生黄芪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本方中的白术应为生白术,益气生血,而炒白术健脾燥湿。方中的当归应该是酒当归,不仅行血活血养血,还可借酒之辛散助黄芪、升麻发挥升阳作用,原方用量较少,但临床上要加量至10g。
案例
案例1:甘温除热不可小视
2019年12月康复科会诊。患者为女性,患中风后遗症,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突然高热,用各种清热抗炎药物治疗未效。患者卧位,身体瘦弱,神疲乏力,发热汗出,气短懒言,查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诊为气虚发热证,嘱用甘温除大热的补中益气汤治疗。第二周查房,患者热已退。
【按】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本例患者患中风后遗症,中气已虚,卫外不固,阳浮于外而发热汗出,现其舌脉均属气虚之表现,故用本方则热退,非清热消炎所能治。
案例2:目疾之阳气下陷证
孙某,女,52岁,体胖,因双目难睁前来诊治。患者上眼睑下垂,双目难睁,曾患小中风(面神经麻痹)久治效不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中气不足,阳气下陷,予以补气升阳,选用补中益气汤治疗2个月余,双目渐睁,麻痹缓解。
【按】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虚下陷证。其眼睑下垂乃中气不足,阳气不升之故,用补中益气汤补其中气提升阳气则效。
案例3:小便淋漓,固气为本
焦某,男,62岁,因小便淋沥不尽伴遗尿来诊。男子小便淋沥不尽,属前列腺病变,该患者小便淋沥不尽,尿急,尿失禁,中医认为肾司二便,可补肾,再加入补中益气汤治疗以提升中气而止遗。
【按】中医认为“年过四旬,阴气自半”,患者小便淋沥不尽、遗尿,属肾虚,但因年高,病程较长,中气不足,气虚下陷不固,故在补肾时亦应考虑中气不足,而加用补中益气汤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