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
桂枝汤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柯琴在《伤寒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此方亦充分体现出“四效”关系。

药效关系
1.病因病机
本方证因外感风邪所致,风性开泄,卫气失固,营阴不能内守,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
2.结构特点
君——桂枝,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臣——芍药,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
佐——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和胃止呕。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3.配伍特点
桂枝配芍药——针对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相顾。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以实卫。
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以和营。
大枣配甘草——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桂枝配生姜——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
大枣配生姜——补脾和胃,是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4.治法特点
结构严谨——君、臣、佐、使结构严谨,六组对药配伍合理。
发中有补——桂枝发汗,大枣、甘草补气和营。
散中有收——桂枝发散,芍药敛收。
邪正兼顾——桂枝祛邪,大枣、甘草扶正。
阴阳并调——桂枝助卫阳,芍药益阴敛营。
5.功用特点
滋阴和阳——桂枝与芍药。
调和营卫——桂枝与芍药,生姜与大枣。
解肌发汗——桂枝。
总之,本方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
量效关系
方用桂枝与芍药等量,如桂枝汤,重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二、芍药一,如桂枝加桂汤,重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方用桂枝一、芍药二,如桂枝加芍药汤,重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由此可知,一旦改变了桂枝与芍药用量比例关系,其主治亦有所改变。
炮效关系
本方药物组成中的芍药应视为生白芍,因为生白芍具有养阴补血、柔肝敛阴和阳之功。如用酒白芍则不对,酒白芍有和中缓急之效。用赤芍就更错了。古代白芍与赤芍是不分的,后来才分为白芍和赤芍。赤芍偏于行血散瘀,泻肝火,散而不补,与白芍的补而不散正相反。方中用的甘草是炙甘草而非生甘草,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
煎效关系
本方突出的特点是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此语充分阐明煎效关系。但本方煎煮时间应短,不可加大剂量或用剂过多,否则将失去发汗之作用,疗效差矣。
按语
临床上高老师曾几度使用桂枝汤治疗诸症,发现如使用桂枝汤治疗风寒头痛,未按煎服法服用,虽有微效,但不能尽除,后按《伤寒论》桂枝汤煎服法用之,风寒头痛,两剂顿愈。由此可知读书不谋其细,轻易临证处方,往往其效难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