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
麻杏石甘汤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本方由麻黄汤加减变化而成,配伍严谨,用量亦值得揣摩,颇能体现“四效”关系,应用心体会。

药效关系
1.病因病机
①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内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②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扇。③表邪未尽,可因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
2.结构特点
君——麻黄,辛温,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
臣——杏仁,味苦,降利肺气而平喘咳。
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
3.配伍特点
石膏配麻黄——麻黄,辛温,以宣肺为主;石膏,辛寒,以清肺为主。二药均能透邪于外,合用则相反之中寓有相辅之意,既消除致病之因,又调理肺的宣发功能。石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则宣肺平喘不助热,石膏得麻黄则清解肺热而不凉遏,相制为用。
杏仁配麻黄——宣降相因。
杏仁配石膏——清肃协同。
甘草配石膏——相合生津止渴,调和寒温、宣降之间。
4.治法特点
①解表与清肺并用,以清为主,麻黄解表,石膏清肺。
②宣肺与降气相合,以宣为主,麻黄宣肺,杏仁降气。
③配伍严谨,药只四味,君臣佐使俱全,结构合理。
量效关系
本方配伍量比特点,主要是石膏倍于麻黄,使本方不失为辛凉之剂。目前临床上个别医者加大石膏用量至30g,此配比不符合本方以麻黄与石膏相制为用的初衷,且石膏量大,有碍麻黄宣肺解表之功。在越婢汤中,麻黄与石膏之用量比为3∶4,仍不失此意。
炮效关系
本方的麻黄一般应使用生麻黄,发汗解表力大;如果使用炙麻黄,则发汗力较小而平喘止咳效果好。使用杏仁应去皮。石膏为生石膏,熟石膏多为外科所用。
煎效关系
本方煎服法指示,先煎麻黄,去上沫,再纳诸药。实际上按现代规范生石膏应先煎20~30分钟,再煎诸药。
按语
麻杏石甘汤用途较广,高老师在原顺义县医院中医科出门诊,曾遇一患者有咳喘证,症见身热发汗,咳喘,欲服中药,求诊。依其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诊为肺热咳喘证,予麻杏石甘汤治疗。患者服3剂后,虽有效但本病不除。高老师细品此方,使用炙麻黄,虽对咳喘有效,但发汗力弱,二诊改用生麻黄,3剂而愈。此例对高老师教育极深,生、炙麻黄作用有别,此乃炮效关系,验之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