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为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
小柴胡汤系中医名方之一,此方既是治疗伤寒少阳证的基础方,又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


药效关系
1.病因病机
少阳经脉循胸布胁,位于太阳、阳明表里之间。
①往来寒热——伤寒邪犯少阳,邪正相争,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热,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寒。
②胸胁苦满——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③默默不欲饮食,饮食而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④口苦、咽干、目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临床只要抓住四者中的一二主症便可用本方治疗,不必待其证候悉具。正如《伤寒论》所说“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切勿因口苦、咽干、目眩等症之一而用之,此虽属少阳经之提纲症,但临床用之效甚微。
2.结构特点
君——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
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御邪内传。
使——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3.配伍特点
①柴胡配黄芩——柴胡之升散,得黄芩之降泄,两者相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②半夏配生姜——和胃降逆止呕,生姜又能制约半夏之毒性。
③人参配大枣——益气健脾,人参补气较峻,大枣补气较缓,以缓人参峻猛之性。
④大枣配甘草——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4.治法特点
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
①清透相须——柴胡、黄芩升散。
②枢利得解——半夏降逆止呕,以疏利气机。
③胃气调和——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和胃。
④扶正祛邪——人参、大枣、炙甘草扶正,柴胡、黄芩则祛邪,清透相须。
量效关系
本方柴胡用量较大,为24g,它与黄芩(9g)的用量比例为8∶3,但在临床应用时寒热并重方可用此量,如果热重时黄芩的量可以加大。本方柴胡、黄芩配比之所以如此,是以和解少阳祛邪为主。
方中人参、炙甘草、生姜均为9g,此乃扶正为要,如果里热重又有食积,用量应减少。
炮效关系
本方中之柴胡指生北柴胡,用以退热、解少阳经的实热,而醋柴胡用于疏肝理气,酒柴胡用于升举阳气,三者不能混淆。方中使用炙甘草益气扶正,调和诸药。
煎效关系
本方在煎服法中“去滓再煎”,目的是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小柴胡汤为和剂,一般服药后不经汗出而缓解,但也有药后得汗而愈者,这是正复邪却,胃气调和所致。正如《伤寒论》所说:“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阳经病损伤正气或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见到先寒战后发热而汗出的“战汗”现象,属正胜邪却之征。
按语
高老师自述,曾在临床上每见口苦、咽干、头晕,便使用小柴胡汤治疗,误认为此是少阳提纲症,用之必效,然非也。再学小柴胡汤证,悟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四症之一,不必悉具,即可用小柴胡汤,才是正宗。以后再辨小柴胡证,皆遵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