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落枕
验案 1
王某,男,39岁,工人,2022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 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10小时。
现病史 昨日夜卧不慎,今日晨始感左侧颈项酸楚强痛,并向同侧肩背、上肢扩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侧回顾,而前来就医。检查:向右侧扭头时,左侧天柱穴周围有明显的自发痛、压痛,外观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 中医诊断:落枕;西医诊断:颈痛。
治则疏调经气,通络止痛。
治疗 取后溪、束骨(均双侧),先刺后溪,后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针法。刺后溪行针3分钟后,左右回顾时疼痛减轻,惟仰头疼痛如故,继针束骨,顿时疼痛大减,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自己感觉疼痛减少大半,第二天又行针1次,疼痛消失,活动自如。
按语
落枕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肌肉扭伤,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使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二是感受风寒,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落枕的临床表现为晨起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或有两侧俱痛者,或一侧重,一侧轻。多数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欠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浅层肌肉有痉挛、僵硬,摸起来有“条索感”。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颈项部经筋,与督脉、手足太阳和少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经筋受损,筋络拘急,气血阻滞不通。本病案中选用后溪与束骨同用,后溪、束骨伍用,出自《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经气所注,为俞木穴,具有宣通阳气,通络止痛之功;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膀胱脉气所注,为俞木穴,能宣通足太阳之阳气,而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效。按“俞主体重节痛”“木主疏泄”之旨,俞木穴对经络之气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它对疼痛性病证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后溪、束骨合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共奏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故落枕之疾而收针到病除之妙用也。
验案 2
季某,女,32岁,教师,2022年5月21日初诊。
主诉 右侧颈项强直3天。
现病史 患者3天前清晨起床后自觉右颈部强直,酸楚疼痛,不能俯仰和转侧,经本单位医院按摩治疗2次,效果不显,前来求治。检查:右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右侧天柱穴压痛,得温痛减,颈项活动不利。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诊断 中医诊断:落枕(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颈痛。
治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治疗 急取右侧手三里,施以指针,顿感项强略减,遂以针刺该穴,直刺行泻法,同时令患者缓慢左右转动颈项,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3次。针刺后患者项部强直、疼痛已大减,颈项活动范围增大。次日加针右侧天柱穴,3次而愈。
按语
落枕是以晨起后颈项部发生疼痛、僵直、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又称“失枕”“失颈”。其常见病因有二:一是肌肉扭伤,如夜间睡眠姿势不良,头颈长时间处于过度偏转的位置;或因睡眠时枕头不合适,过高、过低或过硬,使头颈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均可引起颈部一侧肌肉紧张,使颈椎小关节扭错,时间较长即可发生静力性损伤,使伤处肌筋强硬不和,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疼痛不适,动作明显受限等。二是感受风寒,如睡眠时受寒,盛夏贪凉,使颈背部气血凝滞,筋络痹阻,以致僵硬疼痛,动作不利。门诊就诊时多数患者可回想到昨夜睡眠位置欠佳,检查时颈部肌肉有触痛,由于疼痛,使颈项活动欠利,不能自由旋转,严重者俯仰也有困难,甚至头部强直于异常位置,使头偏向病侧。检查时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落枕轻者数日可自愈,重者疼痛迁延数周不愈,长期反复落枕可发展为颈椎病。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本病的治疗要点、重点是辨经络,督脉、太阳经证项背部疼痛明显,低头时加重;少阳经证项肩部疼痛,头部歪向患侧,项肩部压痛明显。
本病案独取手三里穴,因手三里穴治疗多种急性痛证,多取桴鼓之效。足膀胱之脉“还出别下项”,其经筋“上挟脊上项”,手阳明之筋“从肩髃上颈”,其筋病则“颈不可左右视”,手少阳之筋“上肩走颈”,故落枕为三阳经脉、经筋受损伤所致。乃取多气多血之经的腧穴手三里以行气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止痛,确能收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