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漏肩风
验案 1
吴某,女,52岁,工人,2022年6月17日初诊。
主诉 右侧肩痛1月。
现病史 患者自述1月前因工厂机械化、长时间地工作,自觉肩膀酸胀,睡醒后感到肩部更痛,当时只顾忙于劳动,每天口服止痛片维持,病情逐渐加重,夜间疼痛更甚,有时因疼痛而醒,影响睡眠。在当地医院给肌注阿尼利定,又经过针灸均未好转,故前来就诊。现症:肩部疼痛明显,有时向颈部和上臂放散疼痛加重,白天稍活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受限。检查发现肩部广泛压痛,活动受限,上肢抬举120°,外展受限,后伸手指可触到腰骶部。舌质淡苔白,脉弦细。
诊断 中医诊断:漏肩风(风寒型);西医诊断:肩关节周围炎。
治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
治疗 条口透承山。患者取坐位,用26号4寸毫针,由条口穴直刺向承山,用提插、捻转手法泻之。随着行手法令患者抬举右上肢,逐渐抬高以至恢复正常。共治疗3次告愈。
按语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凝肩、五十肩。以肩部逐渐产生疼痛,夜间为甚,逐渐加重,肩关节活动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达到某种程度后逐渐缓解,直至最后完全复原为主要表现的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并向颈部及肘部放射,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为主,目前,对肩关节周围炎主要是保守治疗,如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痛点局部封闭、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综合疗法。同时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包括主动与被动外展、旋转、伸屈及环转运动。当肩痛明显减轻而关节仍然僵硬时,可在全麻下进行手法松解,以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本病属于中医“漏肩风”范畴,本病的发生常与体虚、劳损及风寒侵袭肩部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肩部筋肉,与手三阳经、手太阳经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肩部经络不通或筋肉失于气血温煦和濡养。无论是感受风寒,气血痹阻,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还是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导致本病。
本病案患者系由卫气不固,腠理空虚,又因劳累,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肩部发为肩凝。《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从十二经之气运行看,手阳明大肠经下接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下接足太阳膀胱经。故取条口透承山为下接经取穴法,亦是上病下取,远道取穴的一种方法。以疏通肩部同名经脉之经气,使气血通畅,达到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之效。
验案 2
叶某,男,42岁,医生,2022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 左肩关节疼痛1周。
现病史 1周前微感发热、恶寒,并发现左肩关节前方疼痛明显,局部肌热而未见红肿,前来求治。检查:疼痛沿患侧手阳明经脉走行,上肩、出髃骨之前廉的肩前区有疼痛,肌热,未见红肿;患侧手太阴经尺泽穴区、手厥阴经曲泽穴区有络脉瘀滞的症状。
诊断 中医诊断:漏肩风;西医诊断:肩痛。
治则通络活血,镇痛除痹。
治疗 取穴:尺泽(左)、曲泽(左)、曲池(左)。先取三棱针(九针之一)点刺尺泽、曲泽的浮络出血,继取毫针(九针之一)用透天凉刺法,运用泻法行针,使针感从曲池穴循经上传至肩部,伴有吹风样凉感,出针后,观察半小时仍有凉感,肩痛已显著减退以至消失。经治疗1次后,肩痛症状已完全消失,愈后无复发。
按语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部酸重疼痛及肩关节活动受限、强直的临床综合征。本病的发生与慢性劳损有关,患者可有外伤史。主要病理系慢性退行性改变,多继发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冈上肌肌腱炎或肩峰下滑囊炎。某些患者与感染性病灶或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本病的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的功能活动。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萎缩。目前,对肩关节周围炎主要是保守治疗。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理治疗,痛点局部封闭,按摩推拿、自我按摩等综合疗法。同时进行关节功能练习,包括主动与被动外展、旋转、伸屈及环转运动。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五旬之人,正气不足,营卫渐虚,若局部感受风寒,或劳累闪挫,或习惯偏侧而卧,筋脉受到长期压迫,遂致气血阻滞而成肩痹。肩痛日久,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以致患处肿胀粘连,最终关节僵直,肩臂不能举动。
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袭入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皆可以引起发病。本病案患者是由于风寒湿邪,郁而化热,痹阻经络,而形成经络痼痹的。治宜通络活血、镇痛除痹。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宛陈则除之”的辨证施治原则,肩痹实证有血瘀征象者,必须先用刺络法以除去络脉宛陈之征,来发挥整体性通经络,祛除风寒湿痹邪气的作用。该方先用三棱针刺尺泽、曲泽的浮络出血,然后针泻手阳明经曲池穴以消除肩痹之症,所以愈后无复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