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肘劳
验案 1
章某,男,39岁,工人,2022年6月7日初诊。
主诉 右肘尖疼痛1年余。
现病史 患者平时不经常参加体力劳动,1年前由于搬东西不慎用力太过,随后即出现右肘尖高骨处疼痛,并日趋加重,现右臂连暖水瓶都不能提。曾在某医院针灸、按摩、热敷治疗,效果不显,经人介绍来治疗。检查:一般状况良好,右臂不敢持重物,微有肿胀,局部压痛明显。舌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 中医诊断:网球肘;西医诊断:肱骨外上髁炎。
治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治疗 取冲阳、阿是穴,冲阳进针后要得气明显,行捻转手法,平补平泻;局部阿是穴以火针刺之。如是治疗3次即告痊愈。
按语
肱骨外上髁炎多因前臂旋转用力不当而引起肱骨外上髁桡侧伸肌肌腱附着处劳损,是常见的肘部慢性损伤。多见于从事旋转前臂、屈伸肘关节和肘部长期受震荡的劳动者,如网球运动员、打字员、木工、钳工等。中年人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3:1,右侧多于左侧。临床起病缓慢,多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握物无力,用力握拳及前臂旋转动作如拧毛巾时疼痛加剧,严重时疼痛可向前臂或肩臂部放射。肘关节活动正常,局部红肿不明显,在肘关节外侧、肱骨外上髁、肱桡关节或桡骨头前缘等处可找到一个局限而敏感的压痛点,在腕关节背伸时于手背加压可引起疼痛。
该病属中医“肘劳”范畴。中医学认为此病乃由体质较弱,筋膜劳损,气血虚亏,血不养筋所长期从事旋前、伸腕等剧烈活动,使筋脉损伤、瘀血内停等导致肘部经气不通,不通则痛。
本病病案中选用冲阳穴,因冲阳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筋肉,胃经多气多血,故刺胃经原气所聚之处,可生气血濡筋肌,利关节,止疼痛。配合火针针刺局部阿是穴,可消除局部之瘀结疼痛,以祛邪活络,温通肘部经筋而止痛。
验案 2
汪某,男,45岁,工人,2021年2月17日初诊。
主诉 右侧肘关节疼痛半年余。
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因劳动、受寒出现右侧肘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有时可向前臂、腕部和上肢放射。近来活动极度受限,曾使用泼尼松龙封闭无效。检查:右肱骨外上髁轻微肿胀,压痛比较明显。前臂内、外旋受限,不能够握拳。
诊断 中医诊断:网球肘;西医诊断:肱骨外上髁炎。
治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治疗 取阿是穴、曲池、肘髎、阳陵泉,用毫针泻法,可先针对侧阳陵泉处压痛点,同时活动患部。在局部压痛点采用多向透刺,或者多针齐刺。应用温和灸,温针灸,隔姜灸。每日一次。
按语
肱骨外上髁炎是指由于急、慢性损伤而导致肱骨外上髁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以肘关节外侧疼痛、旋前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肱骨外上髁综合征、肱骨外上髁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好发本病,故也称为“网球肘”。大部分病例经非手术疗法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早期患臂应休息,必要时用石膏或夹板固定,使肌肉保持在放松的位置。热敷、物理治疗或针灸推拿均能使症状减轻,肾上腺皮质激素加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有一定效果。少数疼痛严重、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该病属中医“肘痨”范畴。多因长期劳累,伸腕肌起点受到反复牵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裂和慢性炎症或局部的滑膜增厚,滑囊发炎等变化。中医学认为此病乃由体质较弱,筋膜劳损,气血虚亏,血不荣筋,肌肉失于温煦、筋骨失于濡养有一定关系。属于中医“筋伤”范畴。
本病案患者半年来因反复劳作、感受寒邪出现右肘关节疼痛,并逐渐加重。该因筋肉劳损,气血亏虚,复受寒邪,寒邪凝滞,寒性收引,故导致局部气血痹阻不通,筋失养而发为疼痛。治当通经活络,舒筋止痛。曲池、肘髎是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舒筋通络,养血止痛之功。阿是穴采用多针透刺,以加强局部经气感传,疏通手部三阳经经气,通关除痹,针以理气,灸以温补,温散寒湿。选用对侧阳陵泉从全息理论出发,上病下取,左病右取,寻找相应位置压痛点,结合运动针法,以消除局部瘀结疼痛。
验案 3
冯某,女,48岁,2021年7月9日初诊。
主诉 左肘关节外侧疼痛反复发作半年,加重半月余。
现病史 半年前因换洗床上用品后出现左肘关节酸胀,当时未予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尤其在拧毛巾、拖地等肘关节旋前动作时疼痛明显,自行购买膏药外敷,疼痛可稍缓解,近半年来症状时轻时重。半月前因炒菜招待客人,左肘关节疼痛再次加剧,疼痛难忍,夜间尤甚。今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左肘疼痛难忍,活动受限,查体示左肘轻微肿胀,左肱骨外上髁压痛,左肘伸肌腱牵拉试验阳性,屈伸受限,左上肢皮肤感觉正常。夜寐欠安,胃纳可,舌暗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 中医诊断:肘劳(气滞血瘀);西医诊断:肱骨外上髁炎。
治则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治疗 取反阿是穴(在肱骨外上髁处仔细寻找最敏感的压痛点,然后在相应肌腹或起止点寻找按压后能使原先最敏感的压痛点消失或基本消失的位置即是反阿是穴。一般位于上臂中下1/3交界处,上臂外侧肱桡肌的起始部或肱二头肌外侧肱肌外束的起始部或肱三头肌外侧头的肌腹上),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至患部疼痛消失为止,留针30 min,其间行针3次。起针后患者诉左肘关节疼痛减轻,可稍屈伸。嘱其回家后少做家务,以休养为主。
2021年7月11日二诊。经针灸治疗后,左肘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情绪好转,夜寐渐安。舌质红苔薄,脉弦。辨证得当,守法继进。
坚持治疗2周后,左肘关节疼痛缓解,屈伸得利,情绪条畅,夜寐安,二便调,舌质红苔薄,脉细,病情基本痊愈。
按语
肱骨外上髁炎属中医“筋痹”“肘劳”等范畴,主要是由于肘部劳损,以致局部气滞血瘀,脉络受阻,经气运行不畅,或因风寒湿邪,客于肘部,以致气血凝滞,筋脉失荣,不通则痛。反阿是穴是根据阿是穴所在的肌肉来寻找的,没有固定的位置。是基于腧穴力敏化理论的一种新的取穴方法,是腧穴力敏化中的“按之快然点”,敏化穴位最能体现穴位的特异性,在疗效上要优于静息态的穴位,所以针刺反阿是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经穴的治疗。
陈雷主任医师常引《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之言,告诫吾辈,针刺切不可如插秧,一成不变地找寻腧穴,医者需通过按压肌肉、肌肉深层的血管、肌腱、韧带、骨膜等,以了解其软硬松紧程度,是否有条索、结块、压痛,以判断患处的异样变化,详细掌握病情后方可下针。反阿是穴又名肌肉起止点取穴法,由张文兵、霍则军两位医生首先提出,陈雷主任医师常将其应用于临床以治疗肌肉疼痛类疾病,时常能取得满意疗效,也是陈雷主任医师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品德体现。
验案 4
黄某,男,43岁,2023年7月7日初诊。
主诉 反复右肘关节外侧疼痛1年余。
现病史 患者诉自小喜好钓鱼,1年前因钓大鱼后出现右肘关节疼痛,当时未予重视,用力后疼痛加重,致使不能钓鱼,甚是懊恼,未经正规系统治疗。今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右肘疼痛,活动可,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查体示右肘轻微肿胀,右肱骨外上髁压痛,右肘伸肌腱牵拉试验阳性,屈伸不受限,右上肢皮肤感觉正常。夜寐安,胃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 中医诊断:肘劳(寒湿痹阻);西医诊断:肱骨外上髁炎。
治则温经通络止痛。
治疗 取阿是穴(肱骨外上髁局部压痛点)。将艾绒搓成直径2 mm、高3 mm的圆锥形艾炷备用。阿是穴用碘伏棉签消毒后涂上一层薄薄的凡士林以增加黏附性,将艾炷放置于穴位上,用香点燃,当艾炷燃烧2/3,局部皮肤灼痛时,可用硬纸或针柄在穴周围轻轻擦划,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而减轻疼痛。1壮艾炷燃尽,清理干净灰烬,重复上述过程,共灸3壮。7日后始见灸灶化脓,约30日灸疮结痂,逐渐脱落,病症痊愈。
按语
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让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一种灸法,因其灸后会在施灸处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故又称直接灸、瘢痕灸。尽管化脓灸施灸时被灸者会感到灼烧的痛苦,而且皮肤上会留下永久性的疤痕,但其卓越而神奇的功效,特别是适用于一些慢性顽症、疑难病症,让化脓灸这一传统灸法流传至今。
化脓灸取效的关键在于“疮发”,即灸疮化脓。《针灸资生经》云:“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因此在接受化脓灸治疗后可适当多吃些“发物”以助灸疮化脓。实践证实,灸穴处能否化脓、化脓多少、时间长短与饮食质量、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灸后食用一些具有特殊“活性”的食物,即民间所谓“发物”,如公鸡、鲤鱼、猪头肉等,对促进化脓有明显作用。适量食用这些食物,可使化脓出现早,脓液量多,化脓时间较长,因而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疗效。本法以艾炷的点燃、温热、烧灼、熄灭,直到灸疮的结痂脱落,需1个多月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穴位一直受到化脓的较强刺激,这种刺激比一般针灸疗法的作用时间长得多。这就是本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其他疗法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