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颈椎病
验案 1
朱某,女,30岁,2022年8月17日初诊。
主诉 反复颈肩部板滞不适3年,加重半月余。
现病史 3年前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后出现颈肩部板滞伴活动欠利,自行购买膏药外敷,疼痛缓解。因工作原因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近3年来颈肩部板滞时有发作,症状时轻时重。半月前因空调直吹颈部,颈肩部疼痛再次发作,疼痛难忍,活动后加重。今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就诊。刻下:颈部疼痛,活动受限,查体示颈项部肌肉僵硬,枕骨下肌群、C3~C6棘突旁两侧压痛明显,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前屈、后伸、旋转、侧偏受限。颈部X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椎体后缘唇样骨质增生。夜寐欠安,胃纳可,舌暗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 中医诊断:项痹(气滞血瘀);西医诊断:颈型颈椎病。
治则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治疗 取天柱、风池、大椎、肩井。大椎温针灸,余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针起后,患者诉颈部板滞疼痛稍缓解,活动渐利。2次/周,治疗6次后症状全消,并嘱患者避免长期伏案工作,劳逸结合,需适当活动关节,常做抬肩运动。
按语
肌筋的病变影响颈部平衡状态,造成局部小关节紊乱,肌肉经筋失于濡养,气血不畅,见不通则痛之状,表现为颈肩部的酸痛不适,伴有压痛点。患者颈肩部疼痛,伴有僵硬活动不利。此为肌肉经筋失于濡养,经脉拘挛不舒,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治疗以局部取穴天柱、风池,达到松解肌筋,通畅气血的作用,以改善局部微循环,矫正小关节紊乱,尤以两侧肩井为压痛点,“以痛为腧”,起到活血行气的作用。诸穴均位于头颈部,符合循经及邻近选穴的原则,可缓解颈项部局部肌肉痉挛,缓解局部疼痛;肩井穴下方有斜方肌,深层有肩胛提肌与冈上肌,主治肩背痹痛、颈项强痛;艾灸大椎穴可温经散寒、活血行气,加快局部血液微循环,达到气行痛止的效果。
验案 2
冯某,男,38岁,2023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 反复颈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3年,加重半月余。
现病史 患者3年前出现颈项部疼痛,自行热敷及贴膏药后好转。之后反复发作,未予系统诊治。半月前疑因受凉后出现颈项部疼痛,且伴有右上肢麻木,以右拇指及食指麻木为甚,夜间加重,予针灸治疗后颈部僵硬疼痛稍好转,麻木未明显缓解,遂来就诊。刻下症见:颈项部疼痛,活动稍受限,受凉或劳累后疼痛加重,伴右上肢麻木,以右拇指及食指麻木为主。舌淡,苔白,脉弦、紧。查体: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活动稍受限,颈部肌肉稍紧张,C3~C6棘突间及椎旁压痛,叩顶试验(-),左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右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辅助检查:颈椎MRI示:颈椎轻度骨质增生,C2/3、C3/4、C4/5椎间盘稍向后突出,C5/6、C6/7椎间盘向右后突出。夜寐欠安,胃纳可,舌暗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 中医诊断:项痹(风寒痹阻证);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则温经通络止痛。
治疗 取颈夹脊,采用龙虎交战针法: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mm×40mm)快速刺入对应的穴位,施用龙虎交战针法:(1)用第一指向前捻转9次(第一指向前时用力要“重、快”;向后时用力要“轻、慢”);(2)用第一指向后捻转6次(第一指向后时用力要“重、快”;向前时用力要“轻、慢”)。左转右转反复交替,每穴2次,留针30分钟。针起后,患者诉颈部板滞疼痛缓解,右上肢麻木渐消。3次/周,治疗6次后症状全消,并嘱患者避免长期伏案工作,劳逸结合,需适当活动关节,常做抬颈运动。
按语
神经根性颈椎病是指因颈肩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劳损导致颈部神经根受压所出现的上肢麻木、疼痛的一种疾病,是造成颈肩部不适的重要原因之一。病因是由于肌肉劳损、受寒湿侵袭或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导致颈肩部经络受阻,运行不畅,以致出现颈肩部酸困不适及上肢麻木的症状。其中寒湿侵袭在本病的发病中是很重要的因素。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素问·痹论篇》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类证治裁·痹证》载有:“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趁虚内袭……久而成痹。”指出此病为正虚感受外邪而发,为本虚标实之证。颈夹脊穴位于人体后正中线的两侧,与督脉联系紧密,且14个穴位都处于颈部最易劳损的部位,针刺可以通经止痛,并直接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龙虎交战”见于《金针赋》,所谓“龙虎交战,左九而右六,是亦住痛之针”。其一方面通过反复左右捻转,针体牵拉、缠绕肌纤维,迅速对穴位及周边组织形成有效刺激,促进病灶处的血液循环,解除周围神经压迫,减轻炎性渗出和无菌性水肿。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各种致痛神经递质的含量,影响痛觉传递,从而达到止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