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坐骨神经痛
验案 1
李某,女,60岁,2020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 反复腰部疼痛伴右下肢放射痛4年余,加重1周。
现病史 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伴右下肢放射痛,遂于当地医院就诊,予腰椎MRI检查示L4/L5、L5/S1椎间盘突出。曾予腰椎牵引、针灸、口服消炎止痛药等对症治疗,当时症状有所改善。近4年来腰部疼痛反复发作,自觉双下肢发冷,行走无力,上述症状劳累后加重。刻下症见:腰部疼痛,右下肢放射痛,活动稍受限,受凉或劳累后疼痛加重。查体:神志清,精神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均无殊;触诊L4~L5、L5~S1棘突附近深压痛,坐骨神经走行路线压痛,臀部、大腿和小腿感觉异常;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舌淡,苔白,脉弦紧。
诊断 中医诊断:腰痛(肾阳虚证);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
治则温阳补肾,通络止痛。
治疗 取腰阳关、肾俞、命门、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太溪。腰阳关、肾俞、命门行补法后予温针灸,其余穴位采用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得气后环跳、阳陵泉接680-D电针仪,选连续波刺激3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该例患者腰部及右下肢疼痛缓解,行走无殊。
按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等症状为特征的腰腿痛疾患。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和损害,即继发坐骨神经痛;少数系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腰椎间盘突出和坐骨神经痛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多数情况下,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并且突出位置多位于L4~5、L5~S1椎间盘。腰为肾之府,肾藏精,肾精亏虚则腰府不得温煦;精生髓,髓养骨,骨骼失养,则见腰腿部疼痛。腰阳关、肾俞、命门以温肾强筋;委中穴是腰背足太阳经两分支在腘窝的汇合点,“腰背委中求”,为治腰脊痛的循经运道取穴,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秩边、环跳穴为治疗风寒、湿痹等引起的腰腿不适症的要穴。阳陵泉为足少阳经穴,是筋之会穴,为筋气聚会之外。《难经·四十五难》云:“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特别是下肢筋病,具有疏通经脉和强筋骨的作用。太溪穴为肾经原穴,“脏病取原”,泻之祛邪,确可收效。
验案 2
周某,男,51岁,2021年3月5日初诊。
主诉 反复腰部疼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年余,加重10天。
现病史 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腰痛,症状较轻,无下肢疼痛,未做相关检查,自行口服消炎止痛药后,腰痛稍缓解。10天前因受累后腰痛加重,伴有左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强烈,放射至小腿后侧中段,屈伸困难,伴有麻木感,继服消炎止痛药后症状无缓解,遂来就诊。查体:腰椎向右侧弯,屈伸、旋转受限,腰肌紧张,L4/5、L5/S1椎间隙旁压痛(+),左侧直腿抬高试验30°及加强试验(+),其余关节未见明显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纳食尚可,二便调,夜寐欠安,舌暗淡,苔白,脉涩。辅助检查:腰椎MRI示L4/5、L5/S1椎间盘向左后突出,硬膜囊轻度受压,同侧神经根受压,侧隐窝狭窄。
诊断 中医诊断:腰痛(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治疗 取腰阳关、大肠俞、十七椎、秩边、环跳、阳陵泉、委中,诸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之后,环跳、阳陵泉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30 min,隔日1次,治疗5次后患者症状缓解。
按语
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以腰背部以及下背部酸胀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麻木胀痛为主,有甚者可能出现行走障碍、二便异常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调研表明,超过70%的患者愿意接受针灸、中药、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因此,通过非手术方案治疗患者腰腿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本病的治疗热点之一。此患者年事渐高,筋骨渐弱,出现“筋出槽,骨错缝”的筋骨失衡,而未予重视,因受累而致腰痛加重;患者舌暗淡,苔白,脉涩,考虑瘀血阻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出现“本虚标实”病证特征。所以治疗上,既要去除“瘀”的致病因素,恢复人体阴阳平衡,又要纠正筋骨失衡,使骨正筋柔。腰阳关、大肠俞可疏通局部经络、脉络气血,行气止痛;十七椎乃活血化瘀之要穴;秩边、环跳穴为治疗腰腿不适症的要穴;“筋会阳陵泉”故阳陵泉是治疗筋病的要穴;“腰背委中求”,为治腰脊痛的循经运道取穴,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诸穴相配,共奏活血行气、通络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