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风
验案
曹某,男,67岁,退休,2021年10月19日初诊。
主诉 言语模糊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月余。
现病史 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头晕、头痛,伴右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遂送至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经头颅MR示:左侧基底节有新鲜脑梗灶,诊断为脑梗死。溶栓治疗后于神经内科住院,对症治疗1月余后,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病情较前好转。经人介绍前来陈雷主任医师处就诊,刻下: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稍含糊,口角稍左偏,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轻微麻木,行走时呈偏瘫步态,无头晕头痛,无饮水呛咳,纳眠一般,大小便正常,舌黯红,苔薄,脉弦涩。
查体: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巴宾斯基征(+)。
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气虚络瘀);西医诊断:脑梗死恢复期。
治则益气活血,疏经通络。
治疗 取穴:顶颞前斜线(患侧)、顶颞后斜线(患侧)、百会、水沟、内关(双侧)、曲池(患侧)、足三里(患侧)、合谷(双侧)、太冲(双侧)、太溪(双侧)、三阴交(双侧)、肩髃(患侧)、肩髎(患侧)、八邪(患侧)、八风(患侧)、阴陵泉(患侧)、阳陵泉(患侧)、丘墟(患侧)、照海(患侧)、支沟(双侧)。
患者取仰卧位,75%乙醇擦拭消毒。采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曲池、阳陵泉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抽动;内关行捻转泻法;三阴交、太溪提插补法;合谷、太冲平补平泻;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自上至下透刺,得气后行小幅度快速捻转手法;其余穴位得气后平补平泻;肩髃_曲池、阳陵泉_足三里行2 Hz电针治疗,持续30 min。每周3次,10次1疗程。
采用上述验方,每周治疗3次,嘱其在治疗期间进行相关康复训练。治疗1周后,患者自觉右侧肢体麻木较前减轻,肌力无明显变化。治疗1个月后,患者右侧肢体麻木感基本消失,口角歪斜明显好转,言语清晰,右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肢体活动较前灵活。继续治疗2个月后基本痊愈。
按语
中风病即西医概念中脑血管意外范畴,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以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散性功能缺损为共同临床特征,为一组器质性脑损伤导致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痛苦。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脑卒中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行外科手术治疗。脑卒中后70%~8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故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后,需尽快进行康复治疗。
“中风”为中医病名,首见于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特征。根据有无神志改变,一般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中风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痹阻脑脉或血溢脉外,脑髓神机受损。中风病本虚标实,肝肾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与肝、肾、心、脾关系密切。陈雷主任医师认为中风后之偏瘫症状与痿证类似,“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经气血充实则气机升降有序而痰瘀散,气血生化有源而筋骨健;督脉入络于脑,能直达病所,“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陈雷主任医师选择督脉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本病。
研究发现,针灸可改善脑内动脉异常血流动力学状态,增强脑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血清和脑组织中的炎症因子,从而增加脑卒中患者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改善受损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加速恢复神经功能;同时通过作用于患处穴位附近的神经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加强组织代谢,调节神经兴奋性,促进患处神经功能恢复;此外,针刺偏瘫肢体可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张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侧亢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百会、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太溪为肾经原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之所,可滋补肝肾;曲池、足三里可疏通肢体经络;太冲、合谷相配为四关穴,可调畅全身气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为国际头针标准线,针刺可以刺激头部经气,主治对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其余诸穴为辨证取穴,随证加减。诸穴共用,以达醒脑开窍,疏经通络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