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低血压病
验案
叶某,女,50岁,职员,2019年7月5日初诊。
主诉 乏力2年余。
现病史 患者2年余前在家中长时间干家务后出现四肢乏力,伴少许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等,平卧休息后稍缓解,此后乏力时作,休息不能完全缓解,至医院就诊,查体见BP90/60 mmHg,电解质等未见异常,予口服“珍宝丸”等药物后未见明显改善。近年来患者曾行口服中药、各类养生艾灸等均未见明显疗效。今为求针灸治疗,来门诊就诊。纳寐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查体:92/65 mmHg。
诊断 中医诊断:虚劳(气血亏虚);西医诊断:低血压。
治则益气补血。
治疗 取心俞、脾俞、肾俞、百会、足三里、内关、关元、气海、三阴交、膻中,毫针常规针刺,垂直进针,留针30 min。
嘱患者采俯卧位,选用上述主穴,心俞、脾俞、肾俞采用艾盒灸,30 min后改用仰卧位,选取百会、足三里、内关、关元、气海、三阴交,常规针刺留针20 min。经治疗10次后患者肢体乏力症状较前改善。
按语
低血压是指收缩压低于 90 mmHg和/或舒张压低于60 mmHg。低血压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体各器官供血不足。多好发于老年人、青年女性及身体瘦弱者。其中,体质性低血压最为常见,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可出现精神乏力、头晕、头痛,甚至晕厥。一般此类患者的血管收缩调节功能较差,多缺乏体育锻炼。不会引起体征或症状或仅引起轻微症状的低血压几乎不需要治疗,但有相应躯体症状的人群应该引起重视,增强相应体质锻炼或相应干预。
体质性低血压症现代医学以营养支持、对症处理、运动锻炼为主治疗,尚无明显针对性及特殊治疗方法,其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多与家族遗传性及个体特异性相关。中医学按其主要临床症状特点,可分别归类属“晕厥、心悸、虚劳”病证范畴,综合各医家对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多以虚为主,治疗上以补法为主。本病与心、脾、肾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为气血亏虚。
心俞、脾俞、肾俞为心、脾、肾的背俞穴,背俞穴与五脏六腑内外相应,关系密切,是五脏六腑之气转输聚会于背部的重要穴位,可益气养血;百会属于督脉,入络于脑,可益气升阳;足三里为胃下合穴,是常用的保健穴,可健脾益胃化生气血。